冉靖 艾顯江
補中益氣是常用的治法之一, 應用范圍極為廣泛。列案介紹如下。
患者, 女性, 38歲, 2012年5月9日就診。主訴近年來月經量多, 經期近10 d, 經色淡, 質清稀, 頭昏, 面色蒼白,氣短懶言, 食少, 心悸怔忡, 形寒肢軟, 舌淡, 苔白潤有齒印,脈象虛弱。此乃氣虛下陷所致之月經過多證, 治當補氣攝血,方予紅參12 g, 白術12 g, 當歸15 g, 黃芪30 g, 升麻9 g, 阿膠20 g(烊化), 陳皮9 g ,炙甘草6 g。二診:精神好轉, 心悸減輕。效不更方, 上方加補骨脂10 g ,熟附子10 g ,繼進4劑。三診:經盡, 神爽, 畏寒乏力已除, 納食漸增, 面色轉華, 舌淡脈虛。按上方再進2劑以鞏固療效。
按:本例屬氣虛不能攝血, 以致經來淋漓不斷;中虛運化失司, 經攝無權, 以致崩漏;出血過多, 則氣血雙虧, 面色蒼白, 氣短懶言, 心悸怔忡;脾虛及腎, 則形寒肢軟。故用補脾溫腎、益氣攝血之劑而血自止。
患者, 女性, 36歲, 因難產住院, 行剖腹取嬰, 術后第2天撤導尿管后欲行小便而不通, 下腹脹痛。查膀胱充盈, 曾予按摩、熱敷、針灸等, 癃閉依然。2014年3月18日邀余診治。癥見患者面色 白, 神疲倦怠, 聲音低怯, 少氣懶言, 飲食乏味, 形寒怕冷, 四肢欠溫, 小腹隆起, 有尿意而小便難出, 舌淡苔白, 脈細而弱。病屬術后沖任受損, 氣血虧虛, 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所致, 治當升提脾陽, 降導濁陰, 溫補沖任, 調養氣血。擬補中益氣湯加味:黨參25 g ,白術12 g, 黃芪30 g, 陳皮6 g, 升麻9 g, 柴胡9 g,炙甘草6 g, 當歸 12 g, 杜仲12 g, 巴戟天12 g。服藥后旋即自溲小便約350 ml, 諸癥隨之減輕, 續是方調整3劑而病愈出院。
按:患者因難產行剖腹取嬰, 沖任受損, 氣血虧耗, 中氣不足, 清陽不升, 濁陰難以下降, 小便因而不利。《靈樞·口問》篇云“中氣不足, 溲便為之變”。故用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 升提脾陽, 下降濁陰, 而小便自通;用巴戟、杜仲, 一能補沖任, 二能氣化膀胱。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謂“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由于藥吻病機,故藥后僅半小時小溲自利。
患者, 女性, 26歲, 2012年11月25日就診。主訴:習慣性流產已3胎, 均于妊娠2~3個月時流產。現懷第4胎已3月, 小腹墜痛, 腰酸痛, 頭昏不能起床, 納食減少, 陰道有少許血性分泌物, 神疲肢軟, 舌凈無苔, 脈緩弱。擬診先兆流產, 擬補脾固腎安胎。方予黨參25 g, 白術12 g, 當歸12 g, 黃芪 30 g, 升麻 9 g, 陳皮 6 g, 艾葉 12 g, 杜仲 18 g, 續斷 12 g, 血余炭9 g。3劑后小腹墜痛消失, 頭昏、腰酸痛減輕, 納食漸增。再進原方加制何首烏, 3劑后諸癥消失, 健康如常。此后每周服原方1劑, 直至臨產, 順產一男嬰。
按:《明醫雜著》謂“若前次3個月而墜, 則下次必如期復然, 蓋先于此時受傷, 故后致期必應, 乘其虛也”, 明確指出滑胎的原因。本病多由沖任不足, 腎脾虧損, 氣血虛弱,以致胎不固, 屢得屢墜。采取補脾固腎安胎之法, 而諸癥悉除,順產男嬰。
患者, 男性, 32歲, 2013年4月6日就診。患者年余前患復視, 眼瞼下垂, 傍晚加重, 講話、吞咽不便。診為眼型肌無力, 經用新斯的明治療獲效。此次于4個月前患感冒后出現復視、斜視, 眼瞼下垂, 面色萎黃, 精神疲倦, 四肢乏力,不能行走, 懶言少語, 食欲不振, 腰部寒冷, 性欲減退, 大便稀溏。用新斯的明等藥癥狀緩解, 但效不持久。患者用吡啶斯的明、酶抑寧治療, 其維持時間越來越短, 并有腹瀉加重,舌淡苔白, 脈細弱。此乃脾虛弱, 中氣不足所致, 治宜溫脾益腎。擬補中益氣湯加味:黃芪30 g, 黨參25 g, 炙甘草9 g,升麻 9 g, 柴胡9 g, 陳皮 6 g, 熟附子 12 g, 淫羊藿18 g, 熟地30 g。依上方加減化裁服藥40余劑, 諸癥悉除。隨訪1年, 身體康復, 未再復發。
按:中醫認為重癥肌無力屬脾腎虛弱, 脾虛則納差便溏,化源不足, 清陽不能輸布, 肌肉四肢失養而體困乏力;脾虛及腎, 致腎陽亦虛, 故四肢皆冷, 性欲減退。治宜溫脾益腎,擬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而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