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范解放 陳帥
心理干預對人工授精患者不良心理狀態的影響
王茜 范解放 陳帥
目的 探討心理干預對人工授精(IUI)患者不良心理狀態的影響。方法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對100例擬行IUI患者進行問卷調查, 了解焦慮和抑郁癥發病率,心理干預2周后再次測評, 比較心理干預前后評分差異。結果 心理干預后患者SAS[(32.41±7.48)分]及SDS[(30.02±5.28)分]評分及焦慮和抑郁癥發病率均較心理干預前(40.23±9.45)分、(35.42±7.14)分明顯下降(P<0.05)。結論 心理干預可有效減輕IUI患者焦慮和抑郁的不良心理狀態。
人工授精患者;焦慮;抑郁;心理干預
近年我國不孕癥呈上升趨勢, 發病率約7%~10%[1]。不孕癥給患者帶來了一系列精神和社會方面的后果, 主要表現為抑郁、焦慮、缺乏自尊、人際關系困難和性不滿[2],這些不良情緒反過來也會影響療效, 因此, 心理治療已成為不孕癥治療不可忽視的內容。2001年, 英國已將心理干預作為不孕癥治療的正規流程之一[3]。但我國對不孕癥尤其是人工授精(IUI)患者心理干預的研究還很少, 缺乏系統規范的方法, 迫切需要探討有效的心理干預方法。本研究通過系列心理干預, 尤其是集體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 明顯改善了IUI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癥, 取得滿意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7月, 將本院生殖中心擬行IUI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男方輕中度少弱精癥;女方無精神病史;至少一條輸卵管通暢。患者不孕年限1~10年, 平均年限(3.47±1.02)年, 年齡22~38歲, 平均年齡(32.37±4.61), 其中原發不孕70例(70.0%), 繼發不孕30例(30.0%)。
1.2 方法
1.2.1 心理評定采用SAS及SDS自評問卷, 總分>50分為焦慮(抑郁)癥, 分值越高, 表明焦慮(抑郁)程度越重,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 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預, 2周后再次評分, 比較心理干預前后評分及焦慮、抑郁癥發病率, 評價心理干預效果。
1.2.2 心理干預包括 ①集體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 4~8例一組, 小組間相互影響, 讓助孕成功者講述助孕的心路歷程及不良心理狀態給不孕治療帶來負面影響, 恢復患者信心。針對婚姻和家庭出現問題的患者, 以家庭為單位, 強調夫妻同治, 加強家庭成員內部的溝通和支持。②做好宣教及醫患溝通, 通過辦不孕癥學習班、座談會等, 使患者正確認識不孕癥病因及治療過程, 減輕心理壓力, 做好醫患溝通交流, 爭取患者及家屬的積極配合。③傳授調整心態的方法, 具體講述自我調整情緒的方法和技巧, 增強患者對不良事件的適應能力,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④個別焦慮抑郁癥嚴重患者, 配合專業心理醫師針對性心理疏導和藥物治療。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理干預前后焦慮、抑郁癥發病率 100例IUI患者心理干預前后焦慮癥分別為42例(42%)和20例(20%), χ2=11.31, P=0.001;抑郁癥分別為32例(32%)和17例(17%) χ2=6.08, P=0.014, 心理干預后患者焦慮和抑郁癥發病率均明顯低于心理干預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心理干預前后SAS及SDS評分比較( x-±s, 分 )
2.2 心理干預前后SAS及SDS評分比較 心理干預后評分均降低, SAS組t=6.23, SDS組t=3.86, 差異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不孕癥患者有較大的心理壓力, 焦慮、抑郁最常見[4]。研究表明, 不孕癥婦女焦慮癥發生率31.92%, 抑郁癥發生率23.94%, 焦慮/抑郁較健康育齡婦女均顯著增高[5]。本研究發現IUI患者焦慮和抑郁的發病率分別為42%和32%,高于正常人群。對于久治不孕, 需用輔助生殖技術如人工授精的患者, 焦慮和抑郁更為常見。何凌云等[6]發現, 患者對手術期望值過高, 術前焦慮, 若失敗, 則不同程度沮喪抑郁。這是因為患者進入人工授精周期后, 促排卵、重復抽血檢查等都會造成精神壓力。牟善芳等[7]發現采用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患者, SAS和SDS評分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焦慮和抑郁會抑制下丘腦-垂體-卵巢(HPO)軸,而該軸功能正常是孕育得以實現的先決條件。本研究發現心理干預可使患者恢復和保持平和心態, 維持HPO軸功能正常。
傳統心理干預主要通過門診不孕宣教和溝通完成, 不系統且片面。本研究注重集體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 強調成員間的相互影響。它有利于恢復患者信心, 提高成員的支持和溝通能力, 利于婚姻的穩定, 以便患者家庭集中精力和財力治療不孕癥。實踐證明, 經過集體成員間溝通交流, 成功患者現身說法, 家庭成員共同參與, 患者焦慮和抑郁癥明顯降低, 干預前后焦慮率由42%降為20%, 抑郁由32%降為17%, 說明了這種心理干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研究還傳授調整心態的方法, 有利于增強患者對不良事件的適應能力, 改善心理健康。本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干預后患者SAS和SDS評分均較干預前下降, 焦慮和抑郁癥發病率分別下降22%和15%, 再次說明這種心理干預可有效改善IUI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
綜上所述, 這種以集體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為主的心理干預是一種新型的有效的心理干預, 利于不孕癥治療,值得推廣使用。
[1] 樂杰.婦產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351.
[2] 李渠, 楊鋼, 冷媚.不孕癥患者心理狀態調查及其護理對策.中國婦幼保健雜志, 2007, 22 (9):1255-1257.
[3] Boivin J, AppletonT C, Baetens P, et al.Guidelines forcounselling in infertility: outline version.Hum Re-prod, 2001,16 (6):130-1304.
[4] 許紅梅, 鹿群, 沈浣, 等.女性不孕癥患者焦慮抑郁狀況和生活質量調查.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 2010(5):327-330.
新鄉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3SF13)
453000 新鄉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