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明
屈肌腱損傷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療效觀察
夏曉明
目的 觀察早期功能鍛煉對屈肌腱損傷患者康復的影響和作用。方法 100例屈肌腱損傷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及護理方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輔以早期功能鍛煉康復治療, 3個月后分別觀察記錄并對比兩組屈肌腱損傷患者的總主動活動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總主動活動度優良率96.0%顯著高于對照組72.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對屈肌腱損傷患者展開早期功能鍛煉能有效促進患者肌腱功能恢復及指功能康復,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
屈肌腱損傷;早期;功能鍛煉
由于手部外傷導致屈肌腱損傷, 需要接受屈肌腱修復手術治療。術后受損屈肌腱極易與周邊組織發生肌腱粘連,從而影響患者恢復手功能甚至導致修復手術失敗。本院2013年7~10月收治50例接受屈肌腱損傷修復術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 有效防止了患者術后肌腱粘連的發生, 取得良好臨床效果, 將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屈肌腱損傷患者100例。患者均經臨床確診為開放性屈肌腱損傷未合并骨折或其他部位損傷。隨機分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0例, 對照組男35例, 女15例,年齡16~49歲, 平均年齡(28.9±9.5)歲;觀察組男34例,女16例, 年齡17~51歲, 平均年齡(29.7±9.1)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構成、損傷原因、部位及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采用Kessler法進行肌腱修復術。在功能康復環節,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護理方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早期功能鍛煉。具體流程如下。
1.2.1 制定早期功能鍛煉日程表 結合臨床護理經驗歸納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手部屈肌腱損傷功能鍛煉方案, 并結合患者自身實際情況, 將具體方法及注意事項綜合形成早期功能鍛煉日程表。
1.2.2 實施早期功能鍛煉計劃 首先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耐心講解功能鍛煉的意義, 具體操作方法, 解讀注意事項以獲得患者的心理認同和護理依從性。患者應在康復訓練醫師指導下按照早期功能鍛煉日程完成康復訓練計劃。初期(術后1 d~3周)每日取下外固定石膏體, 進行小幅度的被動屈指運動, 3~5遍/次, 2~4次/d, 在訓練完成后用石膏繼續固定肌腱損傷處。中期(術后3~4周)患者可開始輕微主動屈指運動, 并行微助力訓練如捏抓皮球等。同樣訓練完成后行石膏固定。后期(術后4周~3個月)肌腱愈合基本完全, 可拆除外固定石膏, 并適度加強運動強度, 增加肌腱滑度, 借助手指關節活動儀進行每次持續40 min左右的被動屈指訓練, 2~3次/d, 同時可逐步開始握筆、寫字、拿握物體等訓練以恢復肌肉力量[1]。
1.3 評價方法 患者術后3個月依照國際手外科聯合會制定的總主動活動度(TAM)評判標準對患者手功能恢復狀況作出評定。評定標準為:優是活動范圍正常;良TAM>健指的75%;可TAM>健指50%;差TAM<健指50%。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功能恢復優良率達96.0%, 顯著高于對照組72.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8.64, P<0.01)。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功能恢復比較[n (%)]
3.1 早期康復訓練的必要性 由于手部外傷引起屈肌腱損傷, 目前治療方案多為屈肌腱修復手術, 采用改良Kessler縫合法盡量避免肌腱營養途徑被破壞, 促使其盡快愈合。但術后受損傷的屈肌腱極易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 從而不利于患者手功能恢復。對患者展開早期康復訓練可以有效地降低肌腱粘連、關節僵直等并發癥的幾率, 以最大程度保障手功能健全[2]。康復訓練應科學合理制定, 同時結合患者自身實際施行, 方能發揮出最大功用, 促進患者盡快康復。
3.2 患者護理依從性影響康復訓練效果 患者對康復訓練的配合是手功能得以恢復的重要保證。因此本研究早期對患者展開配套健康教育以消除患者不配合心理, 充分指導患者掌握康復鍛煉要領, 以保障最佳護理效果。
對屈肌腱損傷患者展開早期功能鍛煉能有效促進患者手功能康復, 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姚云海, 胡銀琪.早期康復介人對手部肌腱損傷后運動功能的影響.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02, 24(2):422-423.
214221 江蘇省宜興市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