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衛明
肝炎后肝硬化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肝病, 是由病毒性肝炎發展而引起的。至今, 肝硬化無特效治療方法, 是一種難治性疾病。這是因為肝硬化早期無明顯癥狀, 而發展到晚期時就會出現腹水、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和肝癌等嚴重并發癥。肝硬化目前治療原則為:早期防止勞累、加強營養攝入和進行適當的藥物調理, 對體內有病毒復制的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晚期治療其并發癥。積極防治, 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肝硬化的預后極為重要[1]。長期應用西藥治療會出現不良反應和療效的不確定等情況, 而中醫藥在防治肝纖維化、肝硬化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較多的研究, 與西醫相比有一定的優勢。本文就軟肝消積湯在治療肝硬化中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60例符合肝炎后肝硬化診斷標準的患者, 將其隨機分成實驗組(80例)和對照組(80例), 對照組男65例, 女15例;年齡36~65歲, 平均年齡(45.8±4.3)歲;病程6~25年, 平均病程(12.3±7.2)年;75例為乙型肝炎肝硬化, 5例為丙型肝炎肝硬化。實驗組男67例, 女13例;年齡35~67歲, 平均年齡(46.6±4.5)歲;病程7~27年, 平均病程(11.9±6.8)年;74例為乙型肝炎肝硬化, 6例為丙型肝炎肝硬化。兩組基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肝硬化診斷參照第五屆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肝硬化臨床診斷、中醫辨證和療效評定標準(試行方案)》[2]。西醫肝功能評估標準采用Child-Pugh評分標準。
1.3 實驗方法 對照組采取西醫常規綜合療法治療即多休息, 飲食要保證低鹽優質蛋白高熱量, 服用維生素C和復合維生素B片, 并根據肝功能情況酌情給予門冬氨酸鉀鎂、甘利欣、支鏈氨基酸、白蛋白或(和)血漿等。治療組給予軟肝消積湯, 即將黨參、白術、茯苓、甘草、柴胡、赤芍、白芍、雞內金、白茅根、丹參、鱉甲、綿茵陳等藥進行水煎服,1劑/d, 3次/d。兩組均連續給藥3個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形式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中醫療效評分和Child-Pugh評分結果 治療后實驗組中醫療效評分(13.18±5.99)分較對照組(22.17±7.05)分低,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評分均較治療前(28.95±5.91)分、(28.09±6.93)分低, 其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實驗組A、B、C級患者各有29、37、14, 對照組27、38、15;治療后:實驗組A、B、C級患者各有48、25、7, 對照組25、39、16。實驗組治療后與本組治療前Child-Pugh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而對照組治療3個月后與本組治療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肝炎后肝硬化主要是由于肝細胞壞死、再生、肝臟纖維化和假小葉形成, 從而導致血循環障礙、肝功能減退、免疫功能低下, 可出現腹水、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和肝癌等各種并發癥。肝纖維化是以膠原合成與沉積大于降解與吸收時而產生的, 所以抗肝纖維化、肝硬化的治療, 是通過維持膠原的合成、沉積、降解與吸收的平衡而達到治療目的的。西醫治療如抑制病毒合成的干擾素、促進膠原降解的多不飽和磷脂酞膽堿等藥物, 但由于這些藥物長期應用會出現不良反應和療效的不確定等情況。中醫藥在防治肝纖維化、肝硬化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較多的研究, 與西醫相比有一定的優勢。
中醫認為肝硬化病雖在肝, 然而實際上是因為脾失健運而導致的, 這是因為肝病日久, 有乘克脾土之轉歸。治療上治當理脾, 先運脾后健脾, 常以運脾法為先, 邪去脹消后再健脾運化, 扶正培本至為重要。軟肝消積湯由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雞內金、赤芍、白芍、柴胡、白茅根、丹參、鱉甲、綿茵陳等組成。方中雞內金直入于脾, 對化有形癥積非常有用;赤芍藥具有涼血止血, 活血散瘀的功效;白芍藥能補血養血柔肝;柴胡可疏肝解郁;白茅根有行氣利水的作用;丹參能入血有行肝的功效;炙鱉甲入肝脾二經, 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消癥瘕之功效;四君子有健脾之功效;綿茵陳能清化濕熱, 利膽退黃, 全方有健脾祛濕, 清熱活血, 軟堅散結之功效。軟肝消積湯較西醫常規綜合方法有效, 能緩解其臨床癥狀, 改善肝功能。
[1]Bhatia V, Singh R, Acharya SK.Predictive value of arterial ammonia for 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 acute liver failure.Gut, 2006,55(1):98-104.
[2]張育軒, 危北海.肝硬化臨床診斷、中醫辨證和療效評定標準(試行方案).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1994, 14(4):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