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嬌梅
麻杏石甘湯佐治肺炎喘嗽的臨床觀察
馮嬌梅
目的 觀察麻杏石甘湯治療肺炎喘嗽的臨床療效。方法 120例肺炎喘嗽患兒,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均給予西藥常規治療, 治療組加用口服麻杏石甘湯治療。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3.3%)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癥狀、體征消退時間及胸片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麻杏石甘湯佐治小兒肺炎喘嗽能有效提高臨床效果。
麻杏石甘湯;肺炎喘嗽;臨床療效
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一份關于小兒肺炎的報告顯示, 全球1.56億肺炎患兒中有1.51億在發展中國家, 因此, 積極有效的治療小兒肺炎意義重大。本院采用麻杏石甘湯治療小兒肺炎取得滿意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根據以上診斷標準,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于本院兒科住院治療肺炎患兒120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 男28例, 女32例;3~6歲45例, 7~10歲6例, 11~14歲9例;發病時間<24 h 23例, 24~48 h 30例, 48~72 h 7例。治療組60例, 男31例, 女29例;3~6歲44例, 7~10歲7例, 11~14歲9例;發病時間<24 h 20例, 24~48 h 31例, 48~72 h 9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01年中華兒科學會呼吸病學組制定的《肺炎診斷標準》, 中醫辨證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l.4-1994)。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口服麻杏石甘湯, 組方:炙麻黃6 g, 杏仁9 g, 生石膏15 g, 甘草3 g。熱重者加黃芩、梔子清肺泄熱;咳嗽劇烈, 痰多者加瓜蔞皮、天竺黃清化熱痰;喘促而面唇青紫者加丹參、赤芍活血化瘀。水煎服, 1劑/d, 早晚各1次,連用7 d。
1.4 療效判定標準 依據《小兒肺炎防治方案》, 痊愈:咳嗽咯痰及肺部體征消失, 體溫恢復正常, 其他臨床癥狀消失;顯效:咳嗽咯痰及肺部體征明顯好轉, 體溫恢復正常, 其他臨床癥狀消失或好轉;有效:咳嗽咯痰及肺部體征好轉, 體溫下降或恢復正常, 其他臨床癥狀好轉;無效:咳嗽、發熱等癥狀無好轉或加重, 其他臨床癥狀也多無改善。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比較 治療組中痊愈24例, 顯效20例, 有效12例,總有效率93.3%, 對照組中痊愈17例, 顯效16例, 有效15例,總有效率80.0%。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各項觀察指標比較 治療組癥狀(咳嗽、發熱)與體征(雙肺啰音)消退時間及胸片結果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邪熱閉肺是肺炎喘嗽的基本病機, 故治療宜開肺化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湯中麻黃辛溫, 開宣肺氣、開腠解表;石膏辛甘大寒, 清泄肺熱、辛散解肌。二藥合用, 既消除致病之因, 又調理肺的宣發功能, 共為君藥。杏仁味苦, 降肺氣而止咳平喘, 與麻黃相配則宣降相因, 與石膏相伍則清肅協同, 為臣藥。炙甘草益氣和中、生津止渴、調和于寒溫宣降之間, 為佐使藥。四藥合用, 共奏辛涼宣肺、清熱化痰之功[1]。杏仁分解后產生的氫氰酸可鎮咳祛痰, 從而達到潤肺止咳的效果。生石膏的成分主要含有硫酸鈣, 其對支氣管神經、肌肉有抑制及鎮靜的作用, 加上鈣質能降低支氣管通透性, 故有解除支氣管痙攣的作用。甘草含甘草酸, 可發揮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達到抗炎、抗過敏反應及抑制平滑肌活動而解痙的目的[2]。本資料中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在癥狀及體征恢復上, 治療組亦比對照組改善明顯。本研究結果表明, 對于肺炎喘嗽患兒的治療, 西藥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麻杏石甘湯口服, 可明顯提高療效, 縮短病程,減輕患兒痛苦。
[1] 石學敏.中醫綱目.天津:人民日報出版社, 1993:528-534.
[2] 秦增祥.麻杏石甘湯的藥理作用與應用.中成藥雜志, 1991(13): 36.
2014-05-15]
262700 壽光市婦幼保健院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