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高建煒
·經驗交流·
從《未刻本葉氏醫案》看葉天士對胃病的治療特點
李紅 高建煒
目的 探討葉天士治療胃脘痛的特點, 以期指導與改進當前的中醫臨床治療。 方法 從《未刻本葉氏醫案》中遴選出所有治療胃痛的病案, 進行分析研究, 找出其中有臨床指導價值的規律。結果 葉氏治療胃脘痛的特點:① 土病關乎木, 治胃勿忘肝;②胃痛夾瘀, 瘀去痛止;③冷物傷中, 應和胃溫中,陽浮氣動, 宜攝陰和陽。結論 葉氏在治療胃痛上確有獨到之處, 其治療方法對當前的中醫治療胃痛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中醫治療;胃痛;葉天士;《未刻本葉氏醫案釋案》
葉桂(清), 字天士, 號香巖, 江蘇吳縣人, 生于1667年,卒于1745年。以卓越的醫療技術, 博得二百多年來人民的稱譽。但由于葉氏畢生忙于診務, 故雖為清代醫學大家, 卻沒有親手寫過一本書。所傳《溫熱論治》、《臨證指南醫案》、《未刻本葉氏醫案》(以下簡稱《未刻本》)、《葉案存真》、《幼科要略》等, 均是由其弟子或后學所輯。從來臨床經驗豐富的名醫, 他的處方往往為人們收集珍藏, 以冀在這些處方的基礎上揣摩、學習大師的寶貴經驗、領悟大師獨到的學術思想。經程門雪認定, 《未刻本》確是葉氏未經雕琢過的原案,最能反映葉氏的診病思路, 是葉氏弟子周仲升“日侍左右,每見方案, 無不匯而集之, 積成卷帙”[1]而成, 由程門雪先生于1963年整理出版。內容未經修飾, 渾樸可珍, 處方精細,運用古法, 變化尤妙, 程氏認為“真可靠之葉氏原案也”。雖不如《臨證指南醫案》詳盡, 但亦無《臨證指南醫案》“真偽參半” 及“未必盡(葉)桂本意也”的弊端。但其美中不足之處是書中各醫案是按葉氏逐日門診所集, 未分門別類,查找不易, 難以卒讀, 不利于學習研究。為此, 李遇春先生將《未刻本》原書打亂, 重新編排, 把治療相同病證的條文歸納到一起, 并加以注釋及按語, 緝成《未刻本葉氏醫案釋案》[2]一書。此書已于2008年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人現在對《未刻本》中關于胃痛辨證治療特點進行探討。
葉氏在治療胃痛的21個醫案中, 共用藥53種。應用較多的藥物主要為和胃藥、活血藥、理氣藥。按出現次數由多到少排列的前15種藥依次為:茯苓(包括茯神)、延胡索、柏子仁、麥芽、姜(包括生姜與干姜)、川楝子、橘紅(包括橘白、廣陳皮)、新絳、當歸、桃仁、吳茱萸、青皮、半夏、厚樸、香附等。從以上用藥情況看完全符合胃痛的基本病機, 即胃失和降、氣血郁滯、不通則痛。對本病的預后葉氏特別指出“恐延關格”, 應“早為圖之”, 確為灼見。能在300多年前就已預見到, 胃脘痛可能發展成現代所謂的胃癌等惡性病變, 實屬不易。葉氏治療胃脘痛有以下特點。
古人認為上工治病必當審因, 必須有整體觀。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臟腑之間存在著生克制化的關系, 葉氏認為胃痛之因多與肝有關, 如“肝氣不疏”(第1045條)、“動怒肝逆”(第24條、213條)、“木火內郁”(第422條)、“肝積攻逆”(第333條)等。因肝氣郁結, 常橫逆犯胃, 肝為起病之源, 胃為傳病之所。故在治療時應肝胃同治, 凡醒胃必先治肝。在具體治法上葉氏則分虛實兩端。若肝實犯胃, 肝陰胃陰未虧, 肝火亢逆犯胃, 先生立法、用藥則遠柔用剛,當用苦辛泄降法。從用藥規律看, 凡肝氣上逆, 脈弦, 脘痛,或伴嘔逆者, 葉氏必用川楝子、青皮、香附等以疏肝理氣止痛, 痛甚者常伍以延胡索以理血之滯, 有寒者酌用高良姜或吳茱萸以溫之, 有熱者常配川黃連以清之。若 “木火郁于中焦, 脘痛嘈雜”, 則用越鞠丸(蒼術、香附、神曲、川芎、梔子)條達肝木而解諸郁, 氣機暢則胃痛止(第422條)。肝虛所致胃痛是所謂“肝陰胃汁已虛, 木火熾盛, 風陽擾胃”, 此時用藥當忌剛用柔, 如第488條案“右關沉澀, 左脈弦勁, 此木火內亢, 陽明絡澀, 脘痛嘈雜, 頭旋”, 方用“桑葉, 桃仁, 黑芝麻, 柏子仁, 紅花, 大淡菜”。方中桑葉平木火之內亢;黑芝麻、大淡菜養陰潤燥, 是治本之舉;津虧則血燥, 血燥則絡澀, 絡澀則瘀, 故用紅花、桃仁活血通絡, 是胃痛治肝之法。又如第1059條案“陽浮氣動, 嘈雜, 中脘刺痛, 耳鳴, 且攝陰以和陽。” 方用“熟地, 蓯蓉, 茯神, 山萸肉, 川石斛, 枸杞,巴戟, 牛膝”。方中一派濡潤之品, 滋養肝腎之陰, 絕不用香燥耗氣傷陰之藥, 此等用法, 后世學識功力不到之人真是難以想象。此二例是胃病治肝, 肝病治腎, 所謂“隔二隔三之治”,是所謂“上工”之治也。
葉氏對胃痛日久者, 常注意有無瘀血證候。形成瘀血的原因首先是久病入絡。中醫認為初病在氣, 久病入絡, 即初病氣滯者多, 氣為血帥, 氣行滯澀則會導致血行瘀阻, 血瘀則絡脈不通, 不通則痛。如《未刻本》第1081條指出“胃痛年久”, 第1051條指出“胃痛數載”, 均是病久入絡的案例。導致胃痛夾瘀的原因還與“喜飲熱酒, 胃絡積熱血瘀”(第143條)、“營枯氣槁, 脈絡不疏”(第931條)有關。這二個病案是指因醇酒性熱, 易耗營血, 營陰虧耗, 則血行不暢而致瘀, 或因純屬氣血虧虛, 血不充脈, 致脈中血行不暢致瘀。特別應該指出的是, 葉氏獨具慧眼, 認為胃痛的瘀血證候與月經病有關, 這在文獻中少有記載。《未刻本》第1051條指出 “胃痛數載”又兼“經事先期”及第1086條胃痛又見“經事淋漓”等均屬血瘀型胃痛。其理與熱入血室的機理相類,茲不贅述。案中瘀血型胃痛的脈象多為澀脈。
對瘀血型胃痛的治療, 葉氏對旋覆花湯情有獨鐘。瘀血型胃痛的8個醫案中有6個醫案采用旋覆花湯加減(原方出自《金匱要略》, 用于治肝著病。方中有旋覆花、新絳、青蔥管),葉氏常于旋覆花湯方中加入桃仁、當歸須、延胡索等藥, 以增強活血化瘀之力, 又多加入茯苓(或茯神)、橘紅等以理氣和胃。特別是柏子仁, 幾乎是方中必加之藥, 這在古今各家治胃脘痛的方劑中是不多見的。柏子仁古今醫家多用之治療失眠、盜汗、便秘等, 鮮有用來治療胃脘痛者。用柏子仁治療胃脘痛, 是所謂“辛以潤之”之法。胃脘痛病的瘀血多是因為營枯所致, 因胃痛日久, 血液生化乏源, 營枯則脈絡不疏, 是因虛致瘀, 故不可過于攻伐, 必須用潤藥通之。《本草綱目》記載柏子仁有“養心氣, 益脾胃”之功, 葉氏獨具匠心,選用辛潤的柏子仁伍于活血藥中, 切中病機, 使全方化瘀血而不傷心營, 益脾胃而生新血。特別是胃痛又兼有便秘者更宜用之。因脾胃虛弱又兼便秘是本虛標實, 不能用大黃之類剛猛藥物攻伐, 只能用柏子仁之類潤腸通便。此葉氏之心法,學者宜于此處究心焉。
胃主納谷, 恣食冷物, 必使“胃陽受戕, 失宣降之司, 所謂痛則不通是也”。輕者僅見胃脘痛, 葉氏多在和胃的基礎上加少許溫胃之品, 如188條“食物失宜, 冷著于中, 胃痛復作”, 方用半夏、茯苓、麥芽、橘紅、紫蘇梗理氣和胃,加煨姜以溫之。冷物傷中之甚者, 除脘痛外, 可伴有嘔惡,如第1019條及第114條葉氏則干姜、吳茱萸、附子并用, 胃、肝、腎三臟同溫, 寒甚者更益以有溫中散寒止痛作用的川椒。虛者伍以有補中益氣之人參, 嘔惡用丁香、半夏、茯苓溫中散寒, 降逆和胃。
胃為陽土, 喜潤惡燥, 胃痛案中凡伴有嘈雜一癥者, 葉氏認為或屬陰虛或為郁火, 治療之時或清郁熱或滋養陰液,少用或不用燥藥熱藥, 以防傷陰劫液。如第422條、第488條、第1059條之證, 已在上文治療肝虛致胃痛中敘述, 茲不復贅。
以上是作者僅就《未刻本》中的21個治療胃脘痛的醫案進行的探討, 可能不夠全面。重視胃陰是葉氏在學術上的一大特點, 《未刻本》書中未收集到這方面的案例, 是一大缺憾。要想全面地了解葉氏對胃病辨證論治的學術思想, 可參考《臨證指南醫案》、《葉案存真》等有關葉氏的箸作。
[1] 葉天士(清).未刻本葉氏醫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63:50.
[2] 李遇春, 龍一梅.未刻本葉氏醫案釋按.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8:26.
2014-05-21]
750004 寧夏醫科大學(李紅);寧夏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建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