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崇娟 王永強 楊志敏 韓玉 胡曉靜
·衛生論壇·
文登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情況分析
董崇娟 王永強 楊志敏 韓玉 胡曉靜
2009年5~12月, 文登市發生了兒童手足口病大流行,作為本市定點診治醫院的定點科室, 在醫院感染管理科和市疾病控制中心的管理指導下, 本院接收了所有患病孩子的登記接診和治療, 現將流行情況及臨床特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流行本市發病患兒1469例, 所有病例符合國家衛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9版) 》的診斷標準。
1.2 研究方法 歸納分析以下各項:①發病年齡及發病時間; ②病例分布特點;③癥狀與體征;④實驗室和輔助檢查結果;⑤并發癥;⑥治療與轉歸。
2.1 流行病學特征 1469例患兒中男850例, 女619 例,年齡8個月~7歲, <1歲256例, 1~3歲729例, 3~5歲351例, >5歲133例;幼兒園發病1035例, 散居兒童334例, 小學生100例;城鎮發病913例, 鄉村發病556例;發病時間5月份10例, 6月份50例, 7月份1100, 8月份200例, 9月份100例, 10月份12例, 散發病例直到12月;發病高峰在6月下旬~9月上旬, 流行地域特點為從文登市的西部邊界的鄉村開始向市區蔓延, 市區由幼兒園兒童發病向散居兒童蔓延, 然后向其余鄉村蔓延;住院治療642例, 門診治療827 例。
2.2 臨床表現 患兒臨床表現輕重不一, 其中符合重癥表現26例, 主要表現為發熱、手足口臀部皮疹、呼吸系統及神經系統癥狀體征, 見表1。

表1 手足口病患兒臨床表現(n, %)
2.3 輔助檢查 所有確診患兒均進行血常規、心肌酶CK-MB及心電圖的檢查, 345例患兒查肌鈣蛋白T、861例查血糖與C反應蛋白, 642例作病原學檢查, 253例患兒進行胸部拍片, 23例查血氣分析, 6例查腦脊液, 12例查腦電圖, 3例做頭顱CT檢查, 所有住院患兒均常規測血壓b.i.d., 血糖b.i.d., 重癥患兒給予心電脈氧監護, 血糖、血壓監測改為每4~6小時檢測1次。
病原學檢查:患兒入院后常規取咽分泌物、靜脈血及大便標本送檢山東省疾病控制中心進行病原學檢測, 見表2。

表2 2009年文登市46例手足口病病毒分布(n, %)
46例手足口病病毒主要為柯薩奇病毒A10和EV71, 分別占30.43%和28.26%, 其次為柯薩奇病毒A16和A6, 分別占13.04%和10.87%。胸片檢查示肺炎11例, 支氣管炎105例,腦電圖檢查提示慢波改變3例, 腦脊液檢查提示腦炎改變5例。頭顱CT檢查未見異常。白細胞明顯增多占14.0%, CRP升高占25.4%, 提示除病毒感染外, 可能合并細菌感染。極少部分病例伴CK-MB升高及心電圖異常, 提示存在心肌損害。本組345例檢測肌鈣蛋白均在正常范圍, 與柴鳴榮等[1]觀察結果相符。
2.4 治療與轉歸 門診患兒口服抗病毒藥物為主, 部分靜脈應用抗病毒藥物, 入院患兒在加強監護和護理基礎上均給與利巴韋林10~15 mg/(kg·d), 痰熱清注射液或熱毒寧注射液0.5 ml/(kg.d)靜脈滴注q.d.。重癥患兒在此基礎上加用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5~10 mg/(kg·d), 甲基潑尼松龍1~2 mg/(kg·d),大劑量達到10~20 mg/(kg·d), 20%甘露醇脫水降低顱內壓,靜脈滴注人免疫球蛋白2 g/kg 2 d, 合并感染者給予抗菌素治療。對癥處理包括鎮靜、補液、降溫等, 無一例需要呼吸機或CPAP氧療。1469例患兒全部治愈, 普通型病例門診治療3~7 d治愈, 住院患兒住院時間3~14 d, 其中重癥患兒住院10~14 d, 普通型患兒則3~6 d。并發癥145例占9.9%, 支氣管炎118例, 肺炎14例, 腸炎8例, 腦炎5例。所有患兒均未出現肺功能受損或神經系統后遺癥。
手足口病是世界范圍廣泛流行的傳染病, 其病原體類型很多, 但均屬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人腸道病毒屬, 包括柯薩奇病毒A組5、10、16、19型及腸道病毒71型 (EV71)和新型腸道病毒, 但最常見為CAl6及EV71型。不同類型病毒感染, 臨床表現輕重不一, 主要表現為手掌足底部皮疹和口腔皰疹, 輕者可無并發癥, 預后良好。重者可并發心肌炎、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及神經源性肺水腫等多器官功能損害, 導致死亡或遺留后遺癥。國內外流行情況:20世紀70年代中期即有很多國家先后有EV71致手足口病流行的報道, 2008年以來, 亞洲已有多個國家報告有EV7l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 我國臺灣地區1998年發生了1.3萬例手足口病, 死亡74例, 大陸自1981年在上海始見此病后, 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吉林、湖北、廣東等地先后報道了手足口病[2], 近2年來山東連續發生多個地區手足口病的流行。
3.1 本市流行特點 三大特點:①幼托兒童發病明顯高于散居兒童, 這是由于本病傳染性強, 傳染途徑復雜, 病毒可存在于患者水皰、唾液、血液、糞及尿中, 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 也可以通過咽喉部分泌物排除病毒而經呼吸道傳播,還可以間接經手、衣物、玩具、學習用具等傳播。幼兒園空氣流通較差, 相互接觸密切, 極易相互傳染, 引起廣泛傳播和流行。發病前有明顯手足口病接觸史者也足以證實這些觀點。②本組病例城區內發病率明顯高于鄉村發病率, 分析原因有:城區樓房為主, 與鄉村民房相比, 通風不良;其次城區孩子入托率明顯高于鄉村孩子, 入托年齡小于鄉村兒童,集體場所空氣污染交叉感染機會增多。③病原主要為柯薩奇病毒A10和EV71, 分別占30.44%和28.26%, 其次為柯薩奇病毒A16和A6, 分別占13.04%和10.87%。另外本院對診斷為咽峽炎的患兒也進行了病原學檢查, 結果是以柯薩奇病毒A10為主。
3.2 病情特點 本次手足口病流行時間長, 范圍廣, 但病情相對較輕, 重癥患兒少, 共26例。本組重癥兒童特點為:以持續高熱不退、精神差、肢體抽動、肌陣攣、嗜睡為主要表現, 無驚厥病例, 患兒血常規白細胞計數增高多見(20/26例),血糖無明顯增高, 均未超過10 mmol/L, 23例血氣分析基本在正常范圍, 經過5~7 d的積極治療, 病情開始恢復, 未出現肺水腫、肺出血及腦干腦炎危重癥病例。
3.3 本地疫情控制經驗 ① 衛生主管部門高度重視: 自2008年5月2日起, 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 文登市及先后多次組織學習手足口病的相關知識, 召開相關會議,分管領導到床邊看望慰問住院患兒及家長, 疾控中心加強托幼機構中有關人員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學習, 指導檢查托幼機構和家庭對手足口病的認識, 對發生病例的托幼機構和家庭進行全面消毒, 包括廁所、玩具、用具、被褥及居室空氣,并經常通風換氣, 保持室內空氣新鮮。② 醫院領導及科室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醫院成立手足口病領導小組, 手足口病專家組, 院長親自擔任組長, 專家組對每一例重癥患兒跟蹤觀察, 科室有專門的醫療護理隊伍和危重兒救治小組, 保證每一例住院患兒得到及時救治和嚴密的監護觀察。③ 家長和民眾的高度重視, 配合治療:發生了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并出現死亡病例后, 社會上一度出現了恐慌的情緒。本院及時啟動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并在各種媒體上進行了宣傳教育, 穩定了民眾的情緒。社會和家長對孩子的皮疹高度重視, 孩子入幼兒園時均常規檢查手和口腔有無皰疹, 確診患兒均能得到積極治療和護理, 沒有一例家長延誤、放棄或妨礙治療。
手足口病雖屬自限性疾病, 多數預后良好, 不留后遺癥。但近幾年我國山東、安徽、天津、臺灣等地區有手足口病爆發流行, 并發癥和病死率有增高趨勢。據國外資料報道, 手足口病有在人群每隔2~3年流行一次的規律, 這主要是由于非流行期新生兒出生, 易感者逐漸積累達到一定數量時, 便為新的流行提供了條件[3]。因此, 要加強健康教育知識宣傳,引起家長重視, 盡量少讓嬰幼兒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要加強醫護人員培訓, 避免誤診、漏診, 及時診斷, 及時治療。
[1] 柴鳴榮, 鄧皓輝, 陳志鳳, 等.廣東東莞市兒童手足口病502例臨床分析.新醫學, 2008, 39(12):792-794.
[2] 陳宏, 蘇俐.手足口病的研究現狀.華北國防醫藥, 2012, 21(02): 224-2126.
[3] Fujimoto T, Chikahira M, Yoshida A, et al.Out break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Japan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0.Detection 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enterorirus 71.Microbiol Immunol, 2002, 46(9):621-627.
2014-04-22]
264400 威海市文登中心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