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飯是我國以及日韓等東南亞國家的主要糧食。我們許多人每天吃米飯甚至有的餐餐都吃米飯。如題所說,米飯若真是垃圾食品之王,那我們的飲食結構則需要顛覆性的調整了。可這話從何說起呢?近期一篇名為《白米飯,垃圾食品之王》的帖子在許多論壇中流傳,帖子洋洋數千字,極近文字之能事,對米飯發起強烈的攻擊。
貼中說:食 反=飯”意識就是吃反了!怎么吃反了呢?另外一個中文字就更加清晰地表示了祖先對白米飯的看法“粕”,這個拆開了“白米=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意識就是應該把米的谷殼、米胚芽留下來,把白米倒掉。……說白米飯,幾乎不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只有淀粉,只有糖!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對垃圾食品的定義:高糖、高熱量、低蛋白質、低維生素、低礦物質、低纖維!白米飯是最符合垃圾食品的食物!其升糖指數高達87,與油炸馬鈴薯條一樣危險!然而,那個外婆奶奶們正在拿著勺子,逼她的孫子吃下一口口的米飯,盡管那個孩子天性就是不喜歡吃飯,卻被從小訓練,培養吃垃圾食品為主食的習慣!……
米飯真如貼中說的那樣不堪嗎?實際上并非如此。
米飯的主要成份是碳水化合物,米飯中的蛋白質主要是米精蛋白,氨基酸的組成比較完全,人體容易消化吸收。米飯的營養成分表顯示,碳水化合物占70%~80%,蛋白質占8%~10%,脂肪占1%,此外米飯還含有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糙米飯中的礦物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含量都較精米米飯中的要高。由此可見,米飯的營養成分并不單一。
帖子中說:小米、糙米、黑米的含糖量都同樣不可忽視。100地瓜,含糖只有27克!100土豆含糖17克,100克西瓜含糖8克,100克哈密瓜含糖7克,但是每100克的谷類,含糖卻都在76克左右。很多糖尿病病人被錯誤地告知不要吃水果,卻讓糖尿病病人無所顧忌地一碗一碗吃著白白的米飯,相當于一碗一碗的糖!此說法并不正確。
而且,據營養專家介紹,作為米飯主要成分的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最經濟的能量來源。因為米飯分解后的碳水化合物能夠直接被身體消化、吸收,轉換成能量,是被身體當成“燃料”直接使用的。碳水化合物除了供能,還參與構成細胞和組織,維持腦細胞的正常功能,當血糖濃度下降時,腦組織可能因缺乏能源而使腦細胞功能受損,造成功能性障礙。所以,碳水化合物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之一。

貼中提到:人體每天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只有50克,體力勞動者需要也只有100克(二兩),這是指一日三餐,全天的需要量!可是中國人,連小孩子,都是動不動一餐就吃半斤米飯,甚至八兩(400克)!一天吃了不低于600克~800克的米飯,所攝入的糖,超過身體需要的十倍!那些早已經不再勞動,退休在家的老人,熱量需要已經減少很多,卻依然以米飯、面條為主食!而每天如此,日積月累,最終,能不得糖尿病么?多余的糖,如果沒有留在血液中造成糖尿病,就必定被轉化成脂肪留在皮下組織或者血液中,引起肥胖或者因血管被脂肪阻塞引起的心臟病。……
糖尿病專家向紅丁教授說,現在多數人主張糖尿病病人飲食熱量組成中,糧食所占的比例在55%左右比較適宜。具體地說每個糖尿病病人每天主食攝入量一般應在4至8兩,男性,年紀輕,偏瘦而且體力活動量較大者可以每天進主食7至8兩,女性,年齡大,偏胖而且體力活動量較小者每天宜進主食4至5兩。此處主食是指生糧食的干重,而不是成品主食的重量。
而且博客中有人回應:我國人民正因為長期以谷類為主食,糖尿病,心血管病的發病率遠遠低于以高蛋白肉類為主食的歐美。1980年對全國14省市進行糖尿病患病率進行了調查,糖尿病患病率為0.67%,到1995年即上升到3.2%,增加了近5倍,今天新聞報道已上升為1 1.%多。是大米飯吃多了,還是大魚大肉吃多了?國內老百姓千萬不要被外國人忽悠!
維基百科中垃圾食品(英語:Junk Food,或稱垃圾食物)指被認為不健康或者僅含少量營養物質的食品,常見的垃圾食品包括:漢堡包、比薩餅、糖果、汽水、高果糖飲料、油炸馬鈴薯片、油炸薯條以及鹽漬品等。
米飯米飯的營養成分表顯示,碳水化合物占7 0%~8 0%,蛋白質占8%~1 0%,脂肪占1%,此外米飯還含有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據營養專家介紹,作為米飯主要成分的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最經濟的能量來源。因為米飯分解后的碳水化合物能夠直接被身體消化、吸收,轉換成能量,是被身體當成“燃料”直接使用的。碳水化合物除了供能,還參與構成細胞和組織,維持腦細胞的正常功能,當血糖濃度下降時,腦組織可能因缺乏能源而使腦細胞功能受損,造成功能性障礙。所以,碳水化合物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之一。由此可見白米飯并非符合垃圾食品的標準。
而且營養學專家表示,各種食物都有其營養優勢,食物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于平衡。
大家在吃東西的時候必須多樣化,膳食應以谷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注意葷素搭配。首先是大類的多樣化,谷類、蔬菜、水果、牛奶都要吃,而每一大類下面的小類還要多樣化,比如,谷類包括米、面、雜糧等。
“食品沒有好與壞,我們可以根據其營養價值進行取舍。”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健康傳播主任趙雯對記者表示,大家應該堅持一個營養原則,即做到種類平衡、攝入和消耗平衡,違反了這一原則的做法都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