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逸冬

利潤損失險,又稱營業中斷險,是指在物質財產遭受保險責任范圍內的損毀后,保險人對被保險人由于營業中斷而導致的預期利潤損失及必要支出的損失提供補償的保險。利潤損失險是財產保險的一種,是對財產險基本險或綜合險不保的間接損失或利潤損失提供補償的保險。企業在投保了基本財產保險之后,再投保利潤損失險,則企業的財產和利潤均可得到保障。它的主要特征有:
第一,利潤損失險承保的項目包括毛利潤、員工工資以及審計師費用等。與企財險所承保的機器、廠房等有形財產的直接損失相比較,利潤損失險承保的是企業財產保險所不予承保的間接損失,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
第二,利潤損失險不可單獨投保,只能作為財產險的附加險。企業只有在投保普通財險的基礎上才能投保利潤損失險,而且投保人在投保該險之前必須足額投保財產保險。只有基本財產保險的足額投保才可以避免損失發生后的比例賠償,確保生產設施迅速重建。
第三,在保險期內發生保險責任事故導致被保險人利潤損失時,保險人只負責賠償其合法的、合理的損失,被保險人不能獲得任何非法利益。
利潤損失險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目的是為了彌補由于保險事故的發生而導致的間接損失。最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利潤損失險在西方得到長足發展,基本形成兩個重要模式,即美國模式和英國模式。目前,在許多發達國家,利潤損失險已經成為企業避免營業中斷損失、維護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一項重要風險保障計劃和制度,與一般財產保險一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我國開辦利潤損失險的時間并不長。改革開放初期,保險公司為了滿足“三資”企業轉移其投資預期利潤受損風險的需要,在經濟特區嘗試性開辦了利潤損失險。1994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利潤損失險、機器損失險條款,并于1995年1月1日起實施。目前,在國內投保利潤損失險的主要是有外資背景的企業,中資企業投保的并不多。我國利潤損失險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我國利潤損失險起步較晚,保險產品主要依據國外相關條款設計,不能很好地與我國保險市場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現階段,內資企業對于利潤損失險的認知度、投保率都不高,利潤損失險業務發展十分緩慢。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利潤損失險業務保費收入的絕對規模很小。
利潤損失險在我國保險理論界尚未引起足夠重視。財經類高校在《財產保險學》課程的教學中,僅僅將利潤損失險作為“企業財產保險”中的一個細分險種作簡單介紹,內容一般僅涉及利潤損失險概念、主要保險項目,其知識體系遠不如車險、企財險等普通財險成熟。理論上的欠缺導致保險公司業務人員不了解、不熟悉利潤損失險,展業時難免語言乏力。
一方面,利潤損失險承保的是企業的間接損失,這種風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保險公司承保人員對如何控制承保風險缺乏經驗,懼怕風險,進而不愿承保利潤損失險。另一方面,由于物質損失與利潤損失的差異性,利潤損失險在產品定價、核保核賠等方面比一般財產保險的技術要求更高。從業人員不僅需要保險知識,還需要有會計相關知識。目前,國內真正能夠從事利潤損失保險案件理算的專業人員為數不多。承保理賠專業人才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利潤損失險的發展。
目前,企業對于導致財產直接損失的風險轉移認識比較到位,大都愿意通過投保企業財產保險規避風險,而對于間接損失,則視其為一種機會成本,不愿意通過投保利潤損失險來轉移。以2007年6月的廣東九江大橋坍塌事件為例,該橋業主佛開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之前曾投保了保額為2.8億元的財產一切險和300萬元的公眾責任險,但沒有為大橋投保利潤損失險。據悉,九江大橋的修復工作耗時一年左右,其間因營業中斷而造成的損失可能達上億元。這意味著業主將獨自承擔大橋修復期間無法運營而帶來的經營損失。這起事故充分暴露出企業對利潤損失險的認識不到位,導致投保積極性不高。
如前文所述,利潤損失險只負責賠償企業合法的、合理的利潤和損失,被保險人不能獲得任何非法利益。“合法”是指損失的利潤是法律上承認的、正當的利潤;“合理”是指被保險人若未曾遭受災害事故,在正常營業或生產條件下能夠有根據地實現的收益或費用支出,而不是主觀臆測或推斷的收益或支出。這種“合法、合理”的利潤和損失的理算是以會計核算資料為基礎,要求被保險人的會計核算必須真實可信。所以,會計核算的真實性是利潤損失險賴以生存的基礎。目前,國內有些企業缺乏誠信,做假賬,會計信息失真,這也使得保險人心存疑慮,給利潤損失險的承保蒙上陰影。
全球各地近年來發生了不少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眾多企業物質財產受損,為了修復或重置這部分財產,企業正常的營業被迫中斷,由此導致的間接經濟損失無法估計。事實上,企業的這部分損失完全可以通過投保利潤損失保險來規避。企業通過保險將可能發生的利潤損失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當事故發生時便能夠獲得一定數額的保險金賠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因營業中斷造成的損失,保證企業穩定發展。由此可見,發展利潤損失險對于經濟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比較而言,利潤損失險是一種比較復雜的險種,我國開辦時間較短,企業對其保障功能了解甚少,因此相關各方應加大對該險種的支持和推廣力度。首先,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要給予政策支持和宏觀引導,鼓勵保險企業積極開發和承保相應險種,必要時應給予該險種具體的稅賦減免支持或其他優惠政策等。其次,保險公司可以和財經類高校聯合開發利潤損失險課程,培養從事利潤損失險的專業人才;對從事利潤損失險的銷售、承保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使他們掌握利潤損失險的理論知識體系,在開展財產險業務的同時做好利潤損失險的宣導,積極承保利潤損失險業務。最后,通過各種途徑,舉辦利潤損失險知識講座,使企業管理人員熟悉和了解利潤損失險,增強風險意識,合理制定企業風險保障計劃,積極尋求現代風險轉移手段。
在承保對象選擇上,可首先選擇已經實施新會計準則的上市公司及大型國企。這些企業的經營和財務信息透明度高,有專門機構進行監管和審計,其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更可靠,能夠方便利潤損失險的承保、理賠,也能有效防止承保環節的道德風險。在核保管理上要完善保單設計,保險條款與相關定義要規范、明確,要合理設置免賠額。在費率厘定上,科學合理的費率將增強利潤損失險經營的穩定性,費率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利潤損失險的發展。在理賠管理上,要重視專業化,注意聘請具有保險、會計從業經驗和背景的公估師來處理利潤損失險賠案。
會計核算的真實性是利潤損失險賴以生存的基礎,所以構建并完善企業會計標準體系,提高全社會會計信息質量,對于發展利潤損失險尤為重要。就我國而言,財政部已于2006年2月發布了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當年10月,又在此基礎上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應用指南》的頒布標志著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構建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同時,財政部提出,新會計準則體系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施行,其他企業鼓勵執行,2008年在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實施,2009年全面推行。新會計準則的實施無疑為利潤損失保險的承保理賠風險控制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利潤損失險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