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階段。2012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億,預計2020年將達到2.43億,2025年將突破3億。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我國商業保險面臨著巨大的市場機遇,同時也迫切需要加快轉型發展。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構建和完善覆蓋14億人口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商業保險作為經濟的助推器和社會的穩定器,在構建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養老服務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方面將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財政負擔過重等問題,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方向是構建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的“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提高全民養老保障水平。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主要是由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社會保險來提供的,它是國家通過立法,為依靠勞動收入生活的勞動者及其家屬保持基本生活條件而開辦的保險。其覆蓋面廣,滿足被保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颈kU保障對于被保險人來說又是一項基本的生存保障。商業保險為社會保險資金的管理提供了很重要的服務。企業補充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制度)是指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愿籌資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它居于多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中的第二層次,由國家宏觀指導,企業內部決策執行,由相關經辦機構管理(有企業自辦、保險公司經辦和社保機構經辦管理三種模式)。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即養老保障體系中的第三支柱,則主要是靠商業保險來支持的。第二和第三支柱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之上,通過合同形式確立的一種較高水平的生活保障。它們能夠滿足老年人更多、更好、更高層次的養老保障需求,具有較高的保障水平和靈活的保障程度。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快,商業保險在第二和第三支柱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為了完善養老保障體系,我國在重視基本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的同時,必須充分發揮個人在養老保障體系中的作用。從市場經濟發達國家來看,個人積蓄在養老資源中占很大比重。對大部分人來說,個人承擔自己養老的主要責任已經是大勢所趨,必須做好個人的經濟準備——個人養老金賬戶、個人養老年金保險、長期兩全壽險及其他個人養老儲蓄計劃。縱觀世界各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歷程,盡管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社會保障制度模式以及商業保險發展階段等因素的影響,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發揮作用的方式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商業保險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商業養老保險作為補充性養老保險的主導力量,有利于提高社會保障體系的整體水平。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進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一個共同的趨勢就是用多渠道的養老保險體系來代替原來單一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引導和鼓勵自愿型職業年金計劃、企業養老金計劃等各類補充性養老保險計劃的發展,不斷提高社會保障的整體水平。補充性養老保險計劃被雇主視為增強企業凝聚力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手段。在美國,有70%左右的職工參與了補充性養老保險計劃。由于人壽保險公司在數理計算、資產運用、繳費記錄管理、養老金支付等方面具有專長,目前,由人壽保險公司承擔的職業養老計劃占美國職業養老計劃資產的四分之一以上。
2.商業保險提供多樣化的商業養老與健康保險產品與服務,有利于豐富社會保障體系的多層次結構。
社會保險只能滿足社會保障最基本的需求,而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收入的增長,社會成員對退休后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較低的社會保障標準也越來越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商業保險可以彌補社會保障供給上的不足,有利于建立一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安全網。在養老保險方面,人壽保險公司可以提供包括固定年金、變額年金、開放式養老金賬戶在內的豐富多彩的養老金產品,滿足社會多樣化和不同層次的社會保障需求。在醫療保險方面,商業健康保險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美國,擁有商業健康保險保障的人群占全國總人口的60%以上,其醫療費用支出超過全國醫療費用總支出的50%。在法國,80%以上的家庭擁有由商業保險公司等機構提供的健康保險計劃。
3.商業保險將市場機制引入社會基本保險管理,有利于提高社會保障體系的運作效率。
社會基本保險一般由政府或公營機構進行管理和經營。這雖然有利于維護社會基本保險的公平性,但也暴露出運行效率低、缺乏監督約束機制等問題。因此,許多國家在社會基本保險的管理,特別是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中引入了市場機制。主要方法就是選擇專業保險公司管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政府通過投資限制、績效評估等措施進行監管。保險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由于其在產品特征、資產結構、穩健經營、投資管理等方面擁有豐富經驗而成為首選目標。在美國,許多著名的保險公司都是公立養老保險計劃的主要基金管理人。近年來,南美和歐洲一些國家也進行了養老制度改革,把保險公司作為養老金管理公司。實踐證明,由保險公司管理的養老基金收益率均高于同期許多國家由政府管理的養老基金收益率。
4.商業養老保險可以提供精算技術支持和養老年金的支取服務,有利于提高社會保障體系的服務水平。
人口老齡化給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要設計兼顧公平與效率的社會基本養老金改革方案,調整基本養老金計算方法,需要強大的精算能力,而精算技術恰恰是保險行業擁有的核心技術。合理安排養老金制度離不開精算技術的支持。目前,保險業擁有長期資產負債匹配管理技術及風險管控技術。做實后的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管理具有長期性,其資產積累和養老金發放時間長達40年~50年。國際經驗表明,資產負債匹配技術對長期資產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未來,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會不斷延長,個人賬戶的長壽風險日益加劇,必須尋找新的途徑來解決個人賬戶的長壽風險。從國際經驗來看,解決這個問題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實現個人賬戶養老金給付年金化。年金化領取是指在被保險人達到約定年齡后的固定年限內或終身,由社保部門或保險公司按照約定的時間間隔(通常不超過一年)定期向被保險人支付一定金額養老金的方式。年金化領取的核心就是根據生命表與大數法則對養老金資產轉化為年金化領取進行定價,而這一定價的關鍵在于精算技術。養老保險的年金化領取可以有效化解老年經濟安全所面臨的長壽風險以及投資失誤、非理性消費等風險,保障老年生活的穩定。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顯示,我國基本養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5%;2011年更是降至50.3%,低于國際警戒線。商業保險基于自身的管理和技術優勢,為公共養老基金提供技術支持和管理服務,可以發揮社會管理的功能,減輕政府財政壓力,提高保障機制運行效率,如為公共養老基金提供投資運營和養老金領取服務,承辦農民工養老保險、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農村養老保險等。公共養老基金之外的各項養老金計劃的經營管理應實行完全的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各類金融機構的服務優勢,如銀行的賬戶管理、資金發放優勢,保險業的精算、產品設計、風險管理、年金化發放、資產負債匹配優勢,基金公司的資本市場投資優勢等。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重大戰略。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一些制約城鎮化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日益凸顯,而商業保險可以構建市場化的風險轉移機制和社會管理機制,在統籌城鄉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保障水平、輔助社會管理等方面擁有明顯優勢,在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可以發揮獨特作用。比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建設征地大量增加。雖說農民會得到一次性征地補償金,但是一些農民拿到補償金后往往不能合理使用。這不僅增加了政府的負擔,而且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
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險問題是一個長期困擾政府的問題??刹扇 罢a貼+保險公司管理+農民補充”的模式,即政府向辦理養老保險的農民提供利差補貼,充分運用商業保險機制來解決社會問題;農民自愿投保,由保險公司按月向農民支付養老保險金,直至參保人員身故;由征地部門牽頭,土管、城建、規劃、房管、稅務、社保等部門和保險公司形成合力,把征地農民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等交保險公司辦理儲蓄型養老保險,建立失地農民專項養老基金。這樣,不但能保障村鎮企業員工和農民養老生活需要,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避免新的養老不公平發生,而且從根本上解決了失地農民養老金的安全問題,有效地避免政府部門在經辦過程中擅自挪用養老金的問題。同時,充分發揮了保險公司機構、人員、技術、資金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利用保險公司密集的機構網絡、優質的服務和專業化的管理參與社會管理職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減輕了政府在管理和費用方面的壓力,切實解決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
與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可以通過行政手段強制執行不同,商業性養老保險需通過各種政策特別是稅收政策來引導和鼓勵其發展。2008年12月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支持相關保險機構投資醫療機構和養老實體,這也為保險公司進入養老產業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保險資金進入養老產業,既可以擴展投資渠道,豐富保險企業的投資資產組合,又可以與自身的養老保險業務結合起來,通過參與養老社區建設,延伸服務鏈條,增加養老保險的增值服務,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作出貢獻。
要進一步加強對商業保險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研究。要進一步加強企業年金、個人養老年金、大病醫保等社會保障類商業保險的研究,積極充實擴展老齡化社會保險保障的內涵。創新研究方向包括:
1.老年疾病保險。以重疾責任為主,在強化重疾發病率經驗的分析監控基礎上,進一步開發設計滿足老年目標人群需求的疾病保險品種。
2.年金保險。我國老齡化比例越來越高,年金保險在養老保障從“單一支柱”向多支柱體系轉變過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我國稅延養老保險也已醞釀了很長時間。
3.長期護理保險。隨著我國老齡化比例快速提高,空巢家庭越來越普遍,護理保險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要建立配套護理服務,延伸保險服務鏈條,以獲取后續的服務收益價值。
4.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金融養老、以房養老是國外較為普遍的養老模式,但在我國才剛起步。此次國務院出臺的《意見》提出,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對于解決老年人的養老資金問題、盤活已有房屋資源、擴大保險公司的業務和服務領域都有積極意義。
目前,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速的時期。同時,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覆蓋率遠落后于城市,失地農村人口、進城務工人員的數量也在急劇增加,形成了大量既無土地又無固定工作,人戶分離,同時又不能加入城市基本社會保險的農業人口。人民群眾的養老和醫療保障需求特別是農村居民的保障需求非常巨大,僅僅依靠社會基本保險的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商業保險機構應該在這些領域加大投入力度,與社會保險形成協同、互動。
第一,進一步拓寬涉農、惠農保險業務范圍,在經辦好“新農合”“新農?!钡幕A上,大力開拓農村消費保險市場。在繼續推廣農業保險、農村住房保險、農村小額保險、農業小額信貸保險的基礎上,建議由保監會、銀監會牽頭,組織有條件的保險企業與相關銀行聯合探索發展農村消費信貸保險、住房建設貸款保險等新型保險業務,更好地支持國家汽車、家電、建材下鄉政策的實施。
第二,進一步發揮保險企業在“新農合”“新農?!苯ㄔO中的作用,健全完善農村醫療、養老保險制度。建議由人社部、保監會牽頭,按照管辦分離的基本原則,探索形成保險企業經辦農村社會保險的統一指導意見和模式,充分發揮商業保險機構在機構網絡、人才隊伍、專業技能、管理經驗、信息技術等方面的資源和優勢,增強農村社會保險的經辦力量。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勵保險企業為農村社會保險基金提供優質資產管理服務。
第三,利用大型保險企業的資金優勢和覆蓋農村的機構網絡優勢,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議由銀監會、保監會研究制定保險企業投資設立農村村鎮銀行的相關制度和辦法,促進適應“三農”需要的各類新型金融組織的發展,切實解決農村融資難的問題。
第四,開拓保險資金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建設的渠道。
國外養老保險主要有政府經營和委托經營兩類。委托經營即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其管理效率更高、投資收益更好、監督和管理更可控,是國際通行的比較好的選擇。隨著政府大力推進購買公共服務,保險企業作為對養老保障獨具專長、擁有眾多營銷網點、管理系統成熟、經辦經驗豐富的專業機構,在參與政府購買養老保險服務當中具有獨特優勢,但還需要從六個方面繼續夯實基礎:一是堅持市場化的運作機制;二是強化精算技術支持;三是健全償付能力管理;四是加強資產負債匹配和賬戶管理;五是提供“一攬子”的配套服務;六是提高綜合營銷服務能力。
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調動保險公司經辦相關業務的積極性。從國際經驗看,政府通常會給予社會保障性業務的經辦者和參保人以特殊政策,鼓勵企業和個人依靠自身力量為養老和健康保障作出安排,以減輕公共財政負擔。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快養老、健康和農村保險的發展,同樣離不開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國各省市對企業年金的稅收優惠政策大多沿用了國發【2000】42號文件,即稅前列支比例為4%,稅收優惠的比例比較低,政策比較分散。2009年12月,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企業年金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企業年金的個人繳費和企業繳費部分均不得抵扣個人所得稅。我國地方政府并無稅收立法權或稅法修訂權。這一文件的發布使得上海開展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面臨與現行稅法矛盾的巨大難題。
目前,企業年金政策多是部門規章,層次較低,致使各部門之間難以有效協調配合,也使企業年金制度在地位和重要性上與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同等、不匹配。因此,有必要由國家出臺一個比例更高的、全國統一的稅收優惠政策。建議人社部會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加大企業年金的稅收優惠力度,明確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模式,提高企業和個人繳費的稅前列支比例,取消對企業繳費劃入個人賬戶的征稅。同時,完善企業年金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資金運用渠道;盡快推出集合計劃管理辦法,提高股份公司、民營和外資公司以及中小企業建立企業年金的積極性,擴大企業年金的覆蓋范圍,充分發揮企業年金功能,釋放并滿足人們第二層次的養老保障需求;盡快解決“養老金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問題。要深化投融資、社會保障管理、醫療衛生等領域的體制改革,鼓勵保險公司與醫療服務機構開展包括股權合作在內的多種方式的合作,創新保險公司參與社?;鸸芾砗蜕鐣kU金發放模式,為保險公司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和養老產業建設創造良好的政策和體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