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鋒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高教室,廣州510035)
我國重點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奮斗方向研究
——基于兩個著名世界一流大學排行榜的視角
田 鋒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高教室,廣州510035)
通過比較當前兩個著名的世界一流大學排行榜的特征及我國部分高校的排名情況,從中得出當前我國重點高校的建設重點是大力提升學術研究能力及學術成果的傳播能力,并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奮斗方向作了探討。
世界;一流大學;排行榜;重點大學
當前,我國大學需要在哪些方面與世界一流大學縮短差距,我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奮斗方向是什么?對此,研究一些著名的世界大學排行榜的評價指標可能有助于我們加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一)《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1]

表1 2012年世界頂尖大學400強之前10及我國排名前5高校
“2012年世界最好大學排名”是采用了QS(Quacquarelli Symonds)世界大學排名提供的數據資料。在前400名之中,美國大學有83所,英國45所,德國35所,澳大利亞22所,法國19所,加拿大和日本各16所,荷蘭12所,韓國11所,中國9所。前十均為美英兩國的大學,總分所在的區間為95.1~100。其中美國有6所,英國有4所。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排名第1,英國的劍橋大學排名第2,美國的加州理工學院排名第10。我國排名靠前的5所大學分別是北京大學(第44位),清華大學(第48位),復旦大學(第90位),上海交通大學(第125位),南京大學(第168位),總分區間為53.2~78.8。
(二)《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2]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從2004年起每年進行世界大學排名,由湯姆遜—路透社集團所開發,用于評判世界級大學在所有他們的核心任務——教學、研究、知識轉移以及國際化等方面的表現。 2012年排行榜中,前10均為美英兩國大學,總分所在的區間為90.4~95.5。其中美國有7所,英國有3所。美國的加州理工學院排名第1,英國的牛津大學排名第2,美國的芝加哥大學排名第10。我國排名靠前的5所大學分別是北京大學(第46位),清華大學(第52位),復旦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201~225位),南京大學(第251~275位),其中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總分分別為70.7和67.1,其他幾所大學的分數均顯示為數據保留。
共有12所世界大學進入這兩個大學排行榜前10的名單之中,其中在兩個排行榜中都出現的有8所大學,占總數的66.7%。這說明,盡管兩個排行榜所采取的評價指標有所不同,但是仍然有超過半數的大學均滿足這些不同指標且能取得較好的成績,這些大學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一流大學,均能經過不同維度的考察。這也說明,兩個排行榜的指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較準確地反映出世界大學的發展情況,如麻省理工學院在兩個排行榜分別排名為第1、第5,劍橋大學的排名分別為第2、第7。

表2 2012年世界頂尖大學前10及我國排名前5高校
(一)指標分析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排行榜所采用的一級指標為:學術聲譽、雇主聲譽、師生比、國際化、每一位教工的論文引用率,占總分的權重分別為40%、10%、20%、10%和20%。而《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排行榜所采用的一級指標為:教學、國際化、企業經費、研究、論文引用,占總分的權重分別為30%、7.5%、2.5%、30%和30%。
這些指標歸納起來主要有四類:第一類是學術類指標,主要是學術研究方面,包括研究環境、研究產出以及研究聲譽三個方面,其衡量方式為在世界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以及發表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學術產出及其影響在排行榜中所占的權重均達到60%,甚至在有的排行榜中還超過了60%。排名前10大學均在這些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第二類是主體類指標,包括生師比,即學生與教師數之比。這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所大學所有的基本教學條件。第三類指標是國際化類指標,主要通過學校所擁有的國際學生、國際教師、國際合作的學術研究項目以及學術期刊來度量。第四類指標是質量類指標,包括教師質量、學生質量(主要是畢業生)。通過獲取教師獲獎種類、次數及學術成就的資料,通過對雇主的調查訪問以及了解學校校友的獲獎種類及次數,可以度量這些指標。
可以看出,這些排行榜對一些可以度量的指標十分重視,因其具有可獲得性易于比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學在某幾個方面的實力,但是也存在過于依賴數字的弊端,對于一些難以度量而對于一所大學的發展十分重要的指標則關注不夠,如大學辦學思想、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大學組織結構以及本科生的培養過程等等。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現有世界大學排行榜在本質上是學術研究方面的比拼,盡管學術研究是現代大學的一項重要職能,但并不是唯一的職能。大學的宗旨是什么,值得每一個關注大學排行榜的人士深入思考[3]。
(二)我國高校在排名上的差距
從上述兩個排行榜的2012年排名及我國排名前5位高校的排名情況可以發現,我國高校與世界頂尖一流大學的確存在較大差距。
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QS排行榜中,我國排名前3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復旦大學在前兩項(學術聲譽、雇主聲譽)的得分和世界排名前10高校的差距并不大,大多只有5分左右的差距,甚至在雇主聲譽方面我國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得分均高過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但從國際化這個指標開始差距明顯加大。我國的5所高校在國際教師和國際學生方面得分均未超過60分,而世界前10大學這兩項的得分大多在90以上。由此足見我國高校的國際化程度有待大大加強。而在最能代表一所學校學術能力的指標“每一個教工的論文引用”上,我國5所高校的得分大多只有世界前10高校得分的1/2,有的只有1/3。這也說明我國高校整體的學術水平和質量在世界上還不夠強,雖然在論文的總量上我國并不差。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的排行榜中,我國大學僅有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有具體的得分數據。在“企業經費”這個指標上,我國的兩所大學均高過前10大學。這也說明我國一些國家重點建設的985高校的辦學經費以及獲得的社會資助經費是非常充足的。在教學方面,雖有一定的差距,但并不大,只有10~15分的差距。在國際化這個指標方面,差距較大,相比于大多數前10高校都有20~30分的差距,但是也和少數高校的國際化程度相似。而在反映學術水平的兩個指標“研究”及“論文引用”方面,世界前10高校均在90分以上,我國的兩所高校顯然差距十分明顯,即差距在30~40分。這也再次驗證了QS排行榜的相關得分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同時再次提醒我們:我國高校的學術水平還有待大大提高。
經過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追趕世界一流大學的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差距的重點表現在教師的學術成果方面[4],即論文發表與論文被引用上面。這一方面說明我國高校特別是追趕世界一流大學的重點高校的學術研究與世界主流學術研究仍有距離,具體表現在研究領域、研究內容、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學者的學術成果傳播能力亟待加強。由于我國大量的學術成果并非以世界通用的語言來撰寫,導致有些學術成果雖質量很高,但由于語言障礙而沒有被世界同行所知曉,更談不上被引用了。同時,我們也不可忽視提高我國高校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性,特別是吸引國際上的教師和學生來我國的大學進行中長期的任教和學習。
(一)準確研判形勢
擔負追趕世界一流大學任務的重點大學要正確分析世界高等教育以及國際著名大學排行榜的發展態勢,準確判斷自身在當前階段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斷加強對世界一流大學內涵的認識,結合自身的優勢與特色,不斷完善自身的戰略定位,大力加強內涵建設,努力構建既順應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又合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辦學體制機制。要努力在一流特色辦學方面形成自己的理念和風格,在為國家提供高質量的人才、科研成果、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實現世界一流,在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世界一流,引領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二)明確當前追趕的主要方向
國內一流大學如清華、北大等“985”、“211”工程高校,并不缺乏建設的資金。其資金來源既有國家的專項建設經費;也有各級政府的財政經費,同時還有社會的捐助與委托項目經費;另外還有通過各種方式獲得的創收經費。從這一角度來看,經費并不能成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障礙。目前,迫切需要建設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學科、教師隊伍、學生群體、學術成果,尤其要特別重視我們與一些世界一流大學存在較大差距的一些指標方面的建設。同時,也需要重視科研、教學科研人員的招錄與管理、合理的生師比、充足的經費來源、充分的學術自由、先進的辦學理念等等一些基礎條件的建設。根據上述分析,當前我國高校的建設重點是大力提升學術研究能力及傳播學術成果能力。
(三)大力建設學術研究平臺
相關高校要充分把握2012年出臺的《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所帶來的重大契機,挑選若干個在國內同類高校中有鮮明的特色、實力較強、水平較高,且有突破的潛力的學科、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努力構筑一批綜合型、開放式、具有先進水平的科技創新大平臺或協同創新中心,在資金、條件建設上予以重點支持,使它們率先達到國內領先、世界先進的水平,以高水平的平臺開展各類學術研究,創造發揮作用的舞臺,吸引和留住一流的教師,以此形成吸引國內外一流人才的“磁場”,同時加大中青年優秀拔尖人才培養的“孵化地”。
(四)積極推進學術工作的國際化
這里的國際化指的是學術要立足于全球的視野,要以國際通用的標準來提高學術研究水平。同時還要加強學術的國際化交流,既要借助國外優秀的智力,也要讓我們的學術研究成果走出去。相關高校需要把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建設放在國際視野中去開展,以國際一流大學的相應績效表現為目標,采用國際認可的標準來評判自身的工作。例如,在對教師個人進行學術評價時,采用學術聲譽、學術產出、學術影響等國際化的指標,使用國際國內同行評議的方式對教師學術聲譽進行評議;以國際通用數據庫上的數字來增加評價的公正性、透明性與客觀性。長此下去,我國高校才能與國際一流大學站在同一大平臺上對話,把我們的研究成果傳遞出去,并不斷拓寬傳播的范圍。
(五)搶占學術制高點
在追趕的過程中,積極的學術競爭不可缺少。我國大學要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爭取在一些領域的學術研究方面占據世界的一席之地,如航空航天、海洋深潛技術、信息技術等一些高精尖端并帶有戰略性的研究領域,彰顯我國在這些方面的學術水準與學術高度,為國家學術獨立與學術繁榮作出貢獻。在這方面,相關高校一方面要利用好國家給予的各項優惠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把握一些國際交流平臺所提供的機會,參與國際學術前沿領域內的知識合作研究與成果分享、研究方法的創新、知識成果的創新,以盡快縮小差距,贏得追趕的時間。
[1]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http://www.usnews.com/education/worlds-best-universities-rankings/top-400-universities-in-the-world.
[2]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2-13/world-ranking.
[3]耿有權.對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道路的辨證思考[J].江蘇高教,2010,(5):40-42.
[4]王義遒.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究竟靠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11,(1):1-6.
(責任編輯顧冠華)
G647
A
1003-8418(2014)01-0052-03
田 鋒(1976—),男,湖北黃岡人,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高教室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