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姝紅(1987—)女,遼寧沈陽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專業研究生
摘要: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中共當時學家龔育之,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問題有其獨特的觀點,在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突出“探索”兩個字,馬克思主義當代化和民族化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異端”這個提法和對這個觀點的論述,推進和加深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為理論界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關鍵詞:龔育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
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是指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實踐相結合后的新發現、新發展,它既有馬克思主義既有的東西又不完全相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化”過程中,我們不但要了解中國的自身的情況和我們已有的建設經驗,還要知道我們用這些發展深化了哪些馬克思主義領導下的理論,我們用哪些經驗取得了勝利,而哪些經驗又是美中不足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和深化的,進而更深層次的分析和理解使中國革命和建設招致損失的情況,更好的為以后的發展指出正確的方向。
一、龔育之認知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間分區
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的過程我們通常認為它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其中產生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標志思想。毛澤東從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出發,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了第一次飛躍。這次飛躍使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得以在中國革命一系列問題上得到完整。而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形成了第二次的飛躍。這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正是龔育之在2005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當代化問題》訪談中,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角度所提出的。依照十三大、十五大關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即在兩次飛躍之間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龔育之認為:這一段是第一次飛躍的延伸和第二次飛躍的準備。⑴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思想在全國取得了勝利,而之后又出現的“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失誤,對于還處在探索性建設國家時期的中國,無論經驗是否是正面還是反面的,這都為我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第二次飛躍做了量變到質變的儲備。在十五大上,鄧小平理論同毛澤東思想一起寫進黨章的事實,也正說明了我黨完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三段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建國后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兩次飛躍,三大成果,這就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總的歷史進程的簡單概括”。 ⑵龔育之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這種歷史進程時間分區的看法,其一清楚明確的指出了分區,其二這種思想讓我們對我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時間分區的明確讓我們有更深刻的思考,也使原有的理論在撞擊這種新提法的條件下,煥發出了新的面貌,而這,也跟我黨和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分不開的。它是一個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相碰撞、相融合進而可以不斷深化的一種理論。因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也不止步于此,而是在隨著實踐的推移而在新時期、新狀況的條件下與實代特征和各國的各自情況相繼產生新的發展,繼而能與時代相并肩起跑。而龔育之也認為:就是要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不同的民族環境中,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⑶
二、龔育之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和問題發現
理論的不斷創新與發展才能推動一個民族的發展。因此要使理論能更好的指導實踐,進而發展國家,那么對于理論的探索也不應淺嘗輒止。理論的不成熟到成熟,從成熟到再認知的過程。龔育之所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總的來說,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反復探索的過程,從不成熟到成熟、成熟了又不成熟還要再探索的過程。⑷成熟與不成熟并存于我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發展的過程之中。成熟的一面指它已經寫入我國的黨章,明確了大的方向,而不成熟的一面則體現在將理論運用于現實狀況下實踐時,它沒有根據時代特征與自身的國情相協調,導致了兩次失敗和危機。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產生了巨大的惡性影響。所以,龔育之在這方面在《黨史札記末編》中所提及之言論說,仍有不成熟的方面,還需要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龔育之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探索的分析,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下不斷創新、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和推動作用。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曾經遇到過很多困挫折,而最終都是從對自身問題的不斷探索繼而得以發展,無論是毛澤東還是鄧小平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深入和發展過程中也是遇到挫折和難題就逐步進行分析和探索,從自身問題看起,尋找新的出路。因而龔育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探索也正體現出了他對我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不斷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正是有了前人不同的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才能夠被不斷深化,新的理論才能夠像新的產物一樣誕生,理論才會有了創新,因為有了創新,這些創新的成果才能使我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催生出更多的其他創新成果。
三、龔育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貢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是具有生命力的,它既能夠同各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與時俱進并不斷推進理論的深度。同時它也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讓它在時間的考驗下煥發出活力,永葆青春。它是個全面性的理論,不只是突顯在幾個點上。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不同的一種理論,是一種另類的產物。而龔育之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創造出一些被傳統觀念認為有點“左道旁門”,有點“另類”有點“異端”的東西。而真正的創新,恰恰就是從這里創造的。⑸不同的例子在于,馬克思主義是以蘇聯的實踐為基礎進行的探索,形成了蘇聯所獨有的革命經驗。在我國毛澤東的中國革命道路則是我們的獨特革命經驗。鄧小平對市場經濟的改革以及中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探索都是我國所獨有的,這些看似“異端”的理論,卻是經過了時間與實踐的不斷檢驗,在歷史的長河中被練就出的真理。因此,我們可知,龔育之對于“異端”中所包含的創新是給予積極的看法的,而也正是他對這種觀點的肯定,才使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在理論家的保駕護航下不斷的深入,不斷的發展,最終為學術界所重視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1]⑴⑶⑸《黨史札記末編》中央黨史出版社,2008年.龔育之,第36、29、64頁.
[2]⑵⑷《龔育之黨史論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龔育之,第836、8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