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軍

資本助力之下,無論是傳統媒體的自我顛覆,還是來自外界的他力顛覆,都將催生出傳媒業的新格局。
傳統媒體或媒體人轉型做新媒體成功的案例已經數不勝數。在被互聯網顛覆之前,他們選擇將自身互聯網化,來一場痛定思痛的顛覆式創新。
當互聯網來了之后,在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的關系問題上有過太多的探討。易凱資本CEO王冉說:“本來圍繞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可以仁者見仁,但在今天的中國市場,現實嘹亮,內容為王。不是因為渠道不重要,而是因為電視臺和視頻網站各有宿命既不能整合又不會死翹翹,還都得玩命吆喝。”
締造了《澎湃新聞》的《東方早報》社長邱兵認為,盡管今天的媒體傳統方式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媒體還是應當專注于新聞采編領域,這是媒體人最擅長的領域,要筑起堡壘、抬高門檻,在專業和理性當中找尋生存之道。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如果遠離互聯網技術,答案可能是此路不通。但如果媒體離開新聞操作的本源,就不是轉型,而是毀滅一切。
通過資本與傳媒代表們的言論中可以總結出,只有內容與渠道的完美結合,才能締造出一個看得見的傳媒未來。
優米,價值平臺怎樣締造?
2009年年底,王利芬辭去了央視的供職宣布“下海”,是年她正式創辦了北京優視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3月,她所創辦的優米網正式上線,并出任優米網總裁。
作為《對話》《贏在中國》《經濟信息聯播》《全球資訊榜》《第一時間》等諸多重頭欄目的創辦人和主持人,王利芬在央視期間積累了大量的企業人脈資源和財經專業的資本。
王利芬在創辦優米網之初,有包括柳傳志在內的20多位天使投資人愿意幫她出資,但她都婉拒了。
“做媒體人,你永遠抱著以內容為王的想法,但其實根本不是這么回事。”王利芬曾感悟,只有當一個媒體有一種精神性的力量、靈魂性的力量別人無法取代的時候,才是最有價值的,才會有一群忠實的觀眾。另外,如果教育和引導用戶本身就是一件很難操作的事。
她所創建的優米網從一開始就定位為“有價值的視頻網站”,再逐漸轉變為商業視頻課程的付費網站,這也是優米網現在的盈利模式。而優米網的網站SEO(搜索引擎優化)標題從原來的“和年輕人共同成長”,變成現在的“創業智慧供應商”,也是其轉型的結果。
在創辦初期,優米網重點打“拍賣名人時間”牌,通過將巨人網絡CEO史玉柱、創新工場CEO李開復、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鄧鋒、易凱資本CEO王冉、敦煌網總裁王樹彤、思科中國副董事長林正剛等知名人物邀請到優米網節目中,一時吸引業界眾多目光。
不過,優米網在借用“大腕營銷”吸引眼球后,遭遇流量急速下跌、模式難現創新的質疑。曾經的央視“創業教母”,面臨著創業初期的最大難題——商業模式。
與敦煌網CEO王樹彤一樣,王利芬是互聯網圈為數不多的知名女性創業者。在2011年,創業一年后的王利芬直言,這一年多來是自己對人生領悟,對社會領悟極大成最多的一年,也可能是吃苦頭最多的一年。創業過程中,自己就是最后一道防線,沒有誰會替自己頂著。這與任職央視時的情況完全不同,項目若失敗,不會有上級幫自己頂著成本。
在經過了諸般磨難與種種轉型后,目前,優米網作為優視米旗下的視頻網站,已經擁有超過500位知名企業家講師,1000多個在線課程旨在幫助想要改變自身命運的人,賦予他們改變的能力,為大學生、職場人士、創業者提供獨家商業智慧視頻服務。
在剛剛進入的這個八月,優米網啟動營銷季,在熒幕上也開始出現許久不見的王利芬的身影。短短一周,我們就在天津衛視《非你莫屬》和搜狐視頻《先鋒人物》中看到這位當年央視著名制片人的頻頻亮相。據優米官方透露,此次王利芬親自出馬,兩次亮相為優米網帶來了很可觀的流量;作為一個有魅力的創始人帶來宣傳力度不可小覷。
可見,王利芬雖然離開了央視的平臺,但在優米網的平臺上早已經超越了在央視期間的業務范疇。而且一種新興的,將個人魅力與渠道資源等整合在一起的一個現代傳播手段的智庫平臺模式正呼之欲出。
i黑馬,讓傳統媒體成附庸?
《創業家》雜志社長牛文文是在猶豫許久才決定走上創業道路的。
從想創業到真的走出打拼了9年的《中國企業家》,牛文文躊躇了兩三年。那時他整日琢磨,時不時打電話給一位企業家——也是他后來的天使投資人——說自己的想法,最后,對方不耐煩地說:如果哪天你要開始了,你再來找我!在被不斷的激將與語言逼迫之后,牛文文走上了嶄新的創業路。
2008年8月,牛文文攜《創業家》面世,曾經的中國“IT第一記者”、DoNews網站的創始人劉韌在博客里寫:“出路是逼出來的。文文邁出了第一步,他會被逼到哪里?我不知道。但他會被逼得更有力量。文文潛質比很多總編強,他理應被逼出更多故事、更多曲折、更多光榮。”題目就叫做《逼出牛文文的春天》。
在創辦《創業家》的初期,一個單頁的廣告甚至只收2000元來獲得客戶們的支持。這雖然不能說明傳統媒體生存步入下坡路,但至少和互聯網媒體渠道相比,在市場中是異常艱難的。
而在4年之后,2012年6月,同時擁有雜志出版平臺《創業家》,和創業服務平臺“黑馬平臺”的牛文文宣布,《創業家》雜志正式從一個傳統的媒體平臺轉型成為一個創業服務機構,隨后被中關村管委會納入到創新型孵化服務機構體系。
有人說,牛文文這些年“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被命名為“黑馬平臺”的產品組合實則是牛文文早在創業初期就布好的“局”。
整個黑馬服務鏈是一個第三方整合項目與資金的平臺。牛文文將目光鎖定在那些成立3年左右,營業額低于1億元,創始人和商業模式可資本化,但止步于A輪融資前的小企業。這些人他們已注冊公司,有核心團隊和產品架構,但是亟須依托投資人的支持以進一步擴張。“在中國,符合條件的創業者在20萬到30萬之間。”牛文文看重這塊龐大的市場,黑馬大賽由此誕?生。endprint
為了完善產業鏈,牛文文發展了聚集黑馬大賽獲獎者的黑馬營,為這些人提供創業教程,以及幫助早期創業者和早期投資人實現對接的i黑馬網,幫助漏投項目的黑馬基金,還有類似黑馬營校友會的黑馬會。
黑馬營的優勢異常明顯,其強大的知名企業家及投資人組成的導師團隊將成為黑馬們的成長智囊,無保留分享寶貴經驗,輔助黑馬獲得全面成長;黑馬之間也會成為相互的“私人董事會”成員,為各自的困境出謀劃策,貢獻智慧。
在黑馬營的導師中,李開復、徐小平、史玉柱等著名企業家均是營中的成長導師,這對于新生代的創業家具有著強大的吸引力。過去幾年,由《創業家》黑馬營舉辦的黑馬大賽、眾籌運動會等卓有影響的活動已經在創業家群體中引起廣泛共鳴。
在這其中,依托深厚的投資人資源,還可以搭建資本與優質項目的對接平臺,引導資本找到有價值的項目,幫助黑馬項目找到可信賴的資本支持。黑馬大賽就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有種說法是:牛文文為創業者打造了一所“黃埔軍校”。
當吸引了中國最有創富能力的群體之后,收入的擔憂也就沒有必要了。從最近《創業家》發布的 “黑馬-京東特訓營”的招生啟事中就可以看到,每位報名學員的費用接近25000元,招生人數為40人。僅僅一次培訓的收入就接近100萬元。這可是單純依靠雜志廣告創收的時代所無法比擬的。
“好奇心日報”是個什么報?
在今年5月20日錘子科技手機發布會之后,媒體競相追逐羅永浩采訪的報道中,有一家叫“好奇心日報”發布的《專訪羅永浩:43 個細節告訴你,他如何走到今天》的文章脫穎而出,不僅讓讀者了解到錘子的來龍去脈,而且連對文章素來挑剔的羅永浩都大加贊揚。
這個叫做“好奇心日報”的網站,就是由《第一財經周刊》總編輯伊險峰等創辦的。從一個人均利潤達到40萬元的《第一財經周刊》辭職,足見伊險峰對于這個新平臺未來的信心。
在伊險峰那篇告別的“卷首”中,他對“好奇心日報”這樣描述:這是一個叫做QDaily的項目,由《第一財經周刊》與合作伙伴共同的新網站。伊險峰稱這種“合作”是“用我們最優秀的記者、編輯與最了解互聯網產品設計與開發、有豐富運營互聯網經驗的團隊共同開發出來的產品,它是一個獨立生產內容并且獨立運營的新產品。”
在“好奇心日報”的微博介紹中這樣寫道:從北京、上海、硅谷、紐約、倫敦、東京和香港等地報道美好生活創造者。我們分享好的生活,并從商業視角探索背后的推動力。
從上述描述看,“好奇心日報”就是一個脫胎于《第一財經周刊》的新媒體項目,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內部創業的項目。而現在,這個項目正式開始獨立運營,成為一家獨立的公司。
首先,傳統媒體市場正在走下坡路這是一個大家都能看到的現實狀況。盡管《第一財經周刊》創刊時的2008年初已經過了紙質媒體的黃金時代,但是這本雜志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實現了盈利,并且在發行量、廣告收入和品牌影響力上都做得不錯,因此許多同行將其稱為“傳奇”。而這兩年,《第一財經周刊》也推出了網站和iPad版雜志等新媒體,還舉行了不少線下活動,但是這并沒有改變這本雜志最主要的商業模式——賣廣告。
《第一財經周刊》的典型讀者群體是剛畢業或者接近畢業的大學生,還有就是在一二線城市工作的青年白領。類型上趨近于美國的《快公司》。經過數年的積淀,這家媒體做到的內容與效益雙豐收。這在傳統媒體沒落的當下實屬難得。
資料顯示,“好奇心日報”和《第一財經周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但好奇心日報背后的公司北京酷睿奧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三位自然人股東伊險峰、楊櫻、黃俊杰是雜志的老員工,且很多記者同時為“好奇心日報”和《第一財經周刊》寫稿,所以整個團隊對于伊險峰來說可謂是知根知底,幾乎不需要磨合期,失敗的幾率則由此可以降低。可以預見,“好奇心日報”和《第一財經周刊》也將繼續保持合作。
如今伊險峰和他的志同道合者在做的,是將《第一財經周刊》的內容與影響力移植到網絡平臺上,并突破傳統媒體的渠道與模式的限制,開創出一種基于移動互聯時代的全新模式。
邏輯思維,完全的互聯網邏輯
田樸珺在GQ的專欄文章中有一期是專門寫邏輯思維的創始人之一羅振宇的。文章中這樣說道:
“一定程度上,我覺得他有重度智商優越感,比如他說‘我的生存方式就是逼著自己活在未來,我不相信任何陳舊的規則,反對精英化成長。嘴臉之傲嬌就是用兩斤洗甲水都稀釋不了。
不過跟他認識久了,你就不會怪他傲嬌。人家以前曾是央視《對話》欄目的制片人,當過《第一財經》主持人,兩年前辭職做自媒體,離開主流,選擇自由,不是誰都有勇氣這么干的。結果大多數人連自媒體的門都還沒摸著的時候,他給大家展示了自媒體的可能性。”
的確,申音和羅振宇通過這一平臺探索的,正是一種自媒體的可能性。2013年8月9日,《羅輯思維》推出“史上最無理”的付費會員制, 5500個會員名額只用半天售罄,獲得160萬元入賬。這一自媒體項目不僅實現了到達更多人群的目的,還一舉把生存模式都解決掉了。
在百度百科中,羅輯思維被解讀為是“國產知識性脫口秀類欄目”,它包括微信語音、視頻、線下讀書會等具體互動形式,主要服務于80、90后有“讀書求知”需求群體,打造互聯網知識型社群。
《羅輯思維》的口號是“有種、有趣、有料”,做大家“身邊的讀書人”,倡導獨立、理性的思考,凝聚愛智求真、積極上進、自由陽光、人格健全的年輕人。
專家們解析羅輯思維的商業成功,得出了這樣的幾個結論,即“死磕”般的求精態度、通過情感共鳴來黏住用戶、用游戲體驗做社區、用活動事件玩營銷和用魅力人格建立品牌。這是一套被廣泛認同的互聯網思維模式。
申音曾透露,很多人都問過《羅輯思維》怎么掙錢。“其實坦白說,一開始我們并不知道怎么掙錢,但是當我們設計一件件好玩的事情的時候,我們發現錢并不欠缺。”
如今,《羅輯思維》正面臨創始人之間博弈的局面。雖然這款產品的未來走向還不甚明了,但其探索的自媒體出路卻值得業界借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