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濱鴻

粉碎“四人幫”是不是毛主席生前部署的?這是《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第一集的“槽點”。導演吳子牛正式答復之前,知道分子已經回答:九月毛澤東逝世,十月即有雷霆手段,華國鋒以“繼承毛主席遺志”等說法來解釋和支撐這一行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符合歷史真實。
有些問題是連網上的閑人也沒興趣搭理的。比如有人問:華國鋒是誰?不要感到匪夷所思,不妨問一下身邊的八零后九零后,號稱“四人幫”的“王張江姚”究竟是誰,看看有多少答得全。
“活在當下”是古今中外顛撲不破的真理,記憶力在網絡時代除了上考場已不再重要。 “歷史感”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即使再稀薄,也不影響人們呼吸。梵蒂岡的教堂前,中國導游為游客們講解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基本知識,說到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金,大伙兒頻頻點頭,沒人知道那應該是五百年前的馬丁·路德。可這又怎么樣了呢?中國游客還是全世界(的mall)最歡迎的人。
粉碎“四人幫”這件事發生在不到四十年前,而且就發生在中國。即便如此,在中國電視劇生產大大供大于求的今天,我們依然極少能在熱播劇里看到當時的場景,而共和國建國后其他重要的歷史事件,在電視劇生產中的數量也不成比例。這也是《鄧小平》一劇中扮演共和國領導人的特型演員普遍不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游擊隊員走進中南海是漫長的人生歷程,橫店有扎堆的“游擊隊員”,不過如何指望他們在一天之內脫胎換骨扮演首長呢?
宏大敘事不聲不響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輕薄短小”的個人體驗,是電視屏幕上每年消滅的天文數量的日本鬼子,是各種架空與穿越。要說這完全是市場的主動選擇,是“小時代”的世俗趣味,是八零后九零后的歷史冷感,當然很省力,但未必有太多說服力。
大部分政治家只是影子,但毛澤東、鄧小平等是投下影子的人。與毛澤東在七十年代末的巨大投影相比,鄧小平在這個時代的投影要柔和許多。傅高義稱鄧小平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一般理解的實用主義者,可以圓滑地避開許多原本難以回避的矛盾,但在1976年后,即使采用實用主義的態度,如果不對一些敏感問題做出斬釘截鐵的結論,鄧小平就無法獲得“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騰挪空間,在國民經濟幾乎崩潰的危急關頭改變巨輪的航向。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鄧大人”依然念念不忘,因為鄧小平的復出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電視劇里濃墨重彩描寫1977年恢復高考的決策。如今,在1977年到1979年入學的“新三屆”已經掌握了這個國家最主要的資源,“新三屆”的親身經歷對當下的高考改革會發生怎樣的影響呢?有人說,他們的子孫都在海外上學,所以對國內高考不會用心。這種說法我是不相信的。
朋友們聊到電視劇第一集里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氣氛,一位女士提供了獨特觀感。她說,一個女人是每天化妝一小時吃飯三分鐘,還是化妝三分鐘吃飯一小時,收獲的是完全兩種人生。改變一個女人也幾乎是不可能的,而鄧小平改變的是一個國家!
她完全講清楚了鄧小平當時的艱難。我還很想告訴她,七十年代末,普通中國女人的日常生活中幾乎完全沒有化妝這個項目。而吃飯則是大事,要買到雞鴨魚蛋這樣的食品都需要起大早,排長隊。你不關心政治?政治也會關心你。
是的,歷史感即使再稀薄,也不影響人們每天的呼吸,但很可能會讓你無法理解霧霾為什么越來越嚴重。因此,《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樣的電視劇還可以更多一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