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兒童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點及預后
王琪
目的 探討兒童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MPP)的臨床特點及預后。方法 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05例重癥MPP患兒(重癥組), 并選取同時期105例輕癥MPP患兒作為對照組, 分析比較兩組臨床特點及治療預后情況。結果 重癥MPP大部分臨床癥狀有咳嗽、高熱, 高熱持續時間長,極易有氣促、心動過速現象, 有的還會出現發紺、三凹征癥狀, 經肺部影像學檢測一般會顯示大片狀陰影,伴或不伴肺不張癥狀、胸腔積液、壞死性肺炎等肺內嚴重并發癥, 還有的患者出現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均出現功能受損現象。重癥MPP患者中有16例發生閉塞性支氣管炎癥狀。17例重癥患兒隨訪只有4例基本好轉, 肺功能恢復正常;其余經肺部高分辨CT檢查有肺不張現象。結論 臨床癥狀嚴重、發熱持續時間長、肺部影像學呈現大片狀陰影, 合并肺不張等肺內嚴重并發癥患者或存在系統功能受損嚴重MPP患兒, 需予以高度關注并及早予以治療, 若重癥MPP患者出現遺留性肺結構及功能受損現象, 需予以肺部高分辨CT檢查并長期隨訪。
兒童;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特點;預后
支原體肺炎(MPP)在臨床小兒肺炎疾病中是一種較為重要的類型, 占小兒呼吸道感染的10%~30%, 流行期會上升到30%[1]。患兒大部分具有較為良好預后質量, 但是依然有患者會發展為重癥肺炎, 且對多個器官產生累及性。近些年來,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具有越來越高的發病率, 使得臨床治療存在一定困難性。為了確定兒童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所具有的臨床特點及其預后質量診斷分析, 本文選取105例重癥MPP患兒, 分析患者臨床資料,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05例重癥MPP患兒(重癥組), 并選取同時期105例輕癥MPP患兒作為對照組, 所有患兒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MPP診斷標準, 患者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困難、肺部啰音等特點, 且胸部經影像學檢查單側或雙側存在異常變化, 且存在MP特異性IgM抗體呈現陽性, 經青霉素等抗生素藥物治療后并無明顯效果, 病程初期并未檢查到其他類型病原感染。
1.2 方法 分析患者臨床特點并加以統計分析, 重癥組患兒判定標準[2]:與一般MPP臨床表現情況相結合, 參照國內外兒童重癥CAP診斷標準, 并根據小兒危重病例評分指標進行判定, 診斷為MPP疾病基礎上, 符合以下標準前3條任意2項和(或)后2條內任意1條者則可確定為重癥MPP患者: ①患者出現較顯著氣促或心動過速癥狀, 其中<1歲時, R≥50次/min, HR≥150次/min;1~5歲時, R≥40次/min, HR≥140次/min;>5歲時, R≥30次/min, HR≥120次/ min, 伴或不伴有動脈血壓降低、嚴重并發癥如三凹征及發紺等情況;②合理予以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藥物持續1周以上并未獲得療效, 或連續發熱時間>10 d;③經胸部影像學檢查顯示大片狀陰影, 其范圍超過一個肺段或肺葉, 會累及到單葉或多葉現象;④存在胸腔積液、肺不張、壞死性肺炎/肺膿腫等嚴重肺內并發癥狀;⑤有較為嚴重的低氧血癥, PaO2<60 mmHg, 或患者并發其他較為嚴重的功能受損現象,例如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心力衰竭、心肌炎、消化道出血、電解質或酸堿度嚴重失衡現象等)。相對重癥患者, 癥狀較為輕者則可入選對照組。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特點, 主要包括臨床癥狀和體征、影像學顯示、肺內并發癥及系統功能嚴重損害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以t檢驗, 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在本文所選取的重癥組105例MPP患者中, 男65例(61.9%), 女40例(38.1%);年齡1.2~15.9歲, 平均年齡(7.6±2.3)歲。對照組105例患者中, 男58例(55.2%), 女47例(44.8%);年齡 1.2~16.9歲, 平均年齡(9.1±2.8)歲。
重癥組主要臨床特點為氣促者23.8%(25/105), 心動過速者42.9%(45/105), 兩種重癥均存在患者為17.1%(18/105), 無動脈血壓降低現象;同時出現咳嗽發紺癥狀者2.9%(3/105), 三凹征患者14.3%(15/105);肺內出現濕啰音者50.5%(53/105),干啰音者6.7%(7/105);患者體溫均高于38.5℃, 90例患者(85.7%)予以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治療1周后存在持續高熱或反復發作現象, 然后改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 熱程(16.6±6.4) d。對照組患者臨床特點為氣促者12.4%(13/105), 心動過速者4.8%(5/105), 并未有兩種癥狀同時存在者, 無動脈血壓降低現象;均出現咳嗽癥狀, 肺內濕啰音55.2%(58/105), 干啰音患者5.7%(6/105), 未出現發紺、三凹征等嚴重呼吸困難癥狀;1例患者體溫保持正常, 5例體溫在38.1~38.4℃, 其余均≥38.5℃, 予以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體溫恢復正常, 熱程(8.2±2.6)d。
重癥組患者病變類型主要為98例(93.3%)表現為大片狀陰影, 7例為斑片狀或云絮狀陰影現象。對照組患者有4例為大片狀陰影, 其余101例則為斑片狀或云絮狀陰影。
重癥組患者中病變處于右上葉者17例, 右中葉者15例,右下葉者27例, 左上葉者23例,
左下葉者23例; 對照組患者中病變位置在右上葉者16例, 右中葉者13例, 右下葉者26例, 左上葉者24例, 左下葉者26例。兩組患者病變部位出現位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重癥組出現肺不張者有36例(34.3%), 胸腔積液患者67例(63.8%), 壞死性肺炎/肺膿腫患者20例(19.0%)。重癥組患者呼吸衰竭癥狀者4例予以NCPAP輔助呼吸?;颊呦到y受損情況如表1所示。
經治療兩組患者均得到明顯好轉, 重癥組患者住院時間比對照組明顯增加。在出院時患者均予以影像學檢查, 重癥組患者出現部分吸收時, 會檢測到斑片影或云絮狀影, 如表2所示, 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重癥組患者中有93例經纖維支氣管鏡檢測及灌洗治療,其中16例確診閉塞性支氣管炎, 診斷時間(1.5±0.7)個月。對照組50例經纖維支氣管鏡, 無支氣管管腔閉塞癥狀。17例重癥患兒予以隨訪, 平均持續(9.7±3.2)個月, 其中4例患者肺內病變經吸收有一定程度好轉, 肺功能增加恢復正常;其余患者經肺部高分辨CT檢查均出現肺不張癥狀。

表1 重癥組患者系統受損統計分析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對比
肺炎支原體屬于人類支原體肺炎的一種病原體。發生支原體肺炎疾病病理變化主要是間質性肺炎, 有的患者會同時出現支氣管肺炎癥狀, 被稱作原發性非典型性肺炎。其傳染途徑主要為飛沫, 潛伏期持續2~3周, 具有較高發病率的主要是青少年群體。此疾病臨床癥狀并不嚴重, 有的患者基本未出現任何臨床癥狀, 如有臨床癥狀通常也僅為頭痛、咽痛、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特點, 也曾出現個別死亡現象。此疾病在一年四季均會發生, 多發生于秋冬季節。
臨床中支原體培養分離是進行支原體肺炎病變診斷的金標準, 因為此操作需要較高技術水平, 所以需要花費較長時間, 早期診斷則無法快速實現, 所以由患者臨床表現特點等角度, 觀察支原體肺炎產生依據, 并判斷病情發展嚴重程度,存在較為重要臨床價值。所以本文重點研究重癥支原體肺炎患者臨床表現特點及其影像學特征。
MP感染引發重癥肺炎現象在臨床上具有越來越增加趨勢, 主要臨床特點為起病急, 發展快, 病程遷延, 在臨床中主要表現為持續高熱、劇烈頑固性咳嗽、呼吸音降低且出現濕啰音等癥狀。重癥MPP發生時, MP自身是一種體外致熱原使得患者機體出現發熱癥狀, 而且使得機體受到一定刺激從而導致眾多細胞因子包括IL-6、IL-8、TNF-α等均顯著上升且一直處在高含量狀態中, 此現象也導致了患者持續發熱, 且大部分重癥MPP患兒應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 均能夠明顯控制體溫, 效果明顯, 且可以進一步表明具有過度炎癥反應[3]。
重癥MPP患者病情往往出現遷延現象, 如能夠及早發現, 及時有效治療, 大部分患者均能夠得到良好預后, 但也有患者會遺留很多后遺癥, 例如肺不張、支氣管擴張、閉塞性支氣管炎/閉塞性細支氣管炎等。在本文重癥組患者93例經纖維支氣管鏡檢測, 發現16例存在閉塞性支氣管炎癥狀。閉塞性支氣管炎患者往往會遺留肺不張癥狀, 且有支氣管擴張及氣體潴留等小氣道疾病間接征象, 患者肺功能存在表現為小氣道功能下降的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癥狀, 由此可知重癥MPP病變對大氣道造成累及, 在其下小氣道所出現的狹窄閉塞同樣存在, 但是由于病變存在一定局限性或小氣道受傷后其修復及纖維瘢痕組織并未全部形成, 所以小氣道閉塞并無明顯表現。
總之, 了解兒童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對患者疾病診斷治療具有較明顯價值, 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 戴偉.兒童重癥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點分析.當代醫學, 2013, 19(29): 50-51.
[2] 俞珍惜,劉秀云,彭蕓,等.兒童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點及預后.臨床兒科雜志, 2011,29(8):715-719.
[3] 張遠會.兒童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中國衛生產業, 2013(01):119-120.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
WANG Qi.
Shangqiu First People' s Hospital Shangqiu 4761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children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une 2013 105 cases of children with severe MPP (severe group), and select the same period 105 cases of mild MPP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 analysis of two groups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Results The most severe MPP clinical symptoms were cough, fever, high fever lasted for a long time, extremely easy to have shortness of breath, Beckoning tachycardia phenomenon, there will be some cyanosis, three concave syndrome, pulmonary imaging detection will generally show large patchy shadows, with or without pulmonary atelectasis, pleural effusion, symptoms of necrotizing pneumonia such pulmonary serious complications, and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system, nervous system, circulatory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urinary system were functionally impaired phenomenon. There were 16 cases of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MPP. 17 severe cases were followed up only 4 cases largely improved, pulmonary function returned to normal; the rest of the lung high resolution CT examination was of atelectasis phenomenon.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symptom severity, duration of fever has big shape shadow, long, imaging, there is a serious com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damage in children with MPP or system function with pulmonary atelectasis, pulmonary, and needs to be attention and be treated as soon as possible, if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MPP left lung structure and function damage phenomenon, should be the lungs high resolution CT examination and long-term follow-up.
Children;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Clinical features; Prognosis
476100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