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軼
脛骨和股骨多段骨折帶鎖髓內針治療預后觀察
曲軼
目的 探討帶鎖髓內針在治療脛骨和股骨多段骨折方面的臨床效果, 分析其預后效果, 為今后的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選取本院2010年6月~2013年3月收治的脛骨和股骨多段性骨折患者50例, 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予以治療, 觀察組則采用帶鎖髓內針固定治療。通過術后CT檢查和骨折愈合時間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結果 在骨折愈合時間以及骨密度的改善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恢復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對照組出現5例骨折移位、畸形愈合等并發癥, 觀察組則有2例的淺表皮膚出現感染, 整體預后良好,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帶鎖髓內針固定治療能維持脛骨的正常解剖結構和功能, 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 可減少和預防并發癥, 治療效果良好, 值得推廣。
帶鎖髓內針;脛骨和股骨多段骨折;預后
高處墜落、遭遇車禍及其余外部暴力等都會導致脛骨和股骨多段性骨折, 患者會出現髁部腫脹、畸形以致無法行走,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1]。如不給予積極治療, 容易遺留患肢力量減弱、活動疼痛等后遺癥, 然而非手術治療的效果較差, 并發癥發生率較高, 尋找出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治療方式迫在眉睫。對此做出以下研究, 選取河南省桐柏縣第三人民醫院骨科在2010年6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脛骨和股骨多段性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調查和服從所有準則, 并將所得到的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研究, 現將研究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選取了50例脛骨和股骨多段性骨折患者, 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中男15例, 女10例, 年齡為26~71歲。根據骨折分型標準, 25例患者中Ⅰ型5例, Ⅱ型10例, Ⅲ型10例。觀察組中男14例, 女11例, 年齡為28~68歲。根據骨折分型標準, 25例患者中Ⅰ型4例, Ⅱ型9例, Ⅲ型1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采用對比治療的方式, 對照組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觀察組則采用帶鎖髓內針固定術予以治療, 具體操作如下。
1.2.1 對照組 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按照AO組織推薦技術的要求[2], 對脛骨和股骨多段性骨折進行加壓鋼板內固定。手術之后對患者采用石膏托外固定前臂于中立位即可。1. 2. 2 觀察組 術前全麻, 采用00Cr18Ni15Mo3N不銹鋼、純鈦和Ti6AL4V鈦合金髓內針, 直徑大約為8 mm。取其仰臥位,手術在骨科牽引床上進行, 盡量不切開骨折部分, 采用閉合復位、非擴髓穿針技術實施手術。對于螺旋形或者斜行骨碎片,采用了可吸收線捆扎, 骨缺損患者則采用自體骼骨植骨。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以及骨密度的改善情況。
1.4 判定依據 ①痊愈:患者的癥狀消失, 經過X線片檢查顯示, 在骨折地方出現連續性的骨痂, 且骨折線基本不見。②顯效:患者的癥狀明顯改善, CT顯示, 患者在骨折的地方出現大量的骨痂。③有效:患者的癥狀、體征有了改善, CT顯示, 患者在骨折的地方出現中等的骨痂。④無效:患者的癥狀和體征不但沒有得到緩解, 反而還加劇。
1.5 統計學方法 在統計方法上使用SPSS11.0統計軟件,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療效比較 詳見下表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
2.2 觀察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 說明帶鎖髓內針固定術可以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 但在并發癥方面顯示出了局限性。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脛骨和股骨多段性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嚴重的骨折類型,保守治療的預后效果比較差, 因此外科手術是臨床上通常會采用的治療方式。通過表1和表2, 可以知道帶鎖髓內針的療效顯著, 并發癥也較少。
治療原理, 帶鎖髓內針是利用遠近鎖定作用, 鎖定部位的骨質比較好, 使得固定取得了良好的軸向穩定和旋轉, 保證了術后患者能夠進行早期的鍛煉。同時帶鎖髓內針固定術固定的部位選取的是遠離骨折部位, 對骨折周圍的軟組織不會造成損傷, 這也為術后肢體功能的全面恢復提供了保障。
[1] 王峰. 帶鎖髓內釘治療股骨多段骨折 25 例臨床研究.臨床和試驗醫學雜志, 2010,11(9):1704-1705.
[2] 馮恩山,竇洪磊,高海麗.帶鎖髓內針治療脛骨骨折體會.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9,14(9):1196.
474750 河南省桐柏縣第三人民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