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霞
探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腔內治療的臨床療效
王淑霞
目的 探討腔內治療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行腔內治療患者40例, 全部患者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或CT動脈成像檢查后給予腔內治療。結果 40例進入研究患者的手術成功率為100%, 術后踝肱指數(ABI)值與術前相比有了明顯的升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其中出現遠端動脈穿孔1例, 出現髂動脈破裂1例, 術后4周支架內出現急性血栓1例,術后因缺血1周無改善而截肢1例, 術后3周由于肢體遠端引流不暢致截肢1例, 截肢平面有所降低。對40例患者進行隨訪, 術后半年出現閉塞肢體2條, 1年出現閉塞肢體3條, 2年出現閉塞肢體4條。結論 腔內治療對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近期效果較好, 但特殊問題需特殊對待。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腔內治療;臨床療效
近年血管腔內治療(ET)技術及介入器材等發展迅速, 使得ET成為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重要方法之一, 創傷小為其主要優點, 特別對于無法承擔傳統手術大風險的患者,此法更有明顯優勢[1]。通過回顧性分析本院血管外科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行腔內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 探討研究其臨床效果及特殊問題的特殊處理,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自本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血管外科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行腔內治療患者40例, 共50
條患病肢體, 男26例, 女14例;年齡55~80歲, 平均年齡(60.52±9.02)歲;合并高脂血癥13例, 高血壓22例, 糖尿病18例, 腦梗死14例, 心絞痛12例, 陳舊性心肌梗死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解剖分級據TASCⅡ標準, 其中A級8例, B級7例, C級12例, D級13例;病變發展從間歇性跛行至組織壞疽, 根據Fontaine分期, 處于Ⅱb期20例,Ⅲ期13例, Ⅳ期7例;其中髂股動脈聯合病變者9例, 單純性髂動脈病變者8例, 股腘動脈聯合病變者23例, 見表1。
表1 解剖TASCⅡ分級和部位分布
1.2 方法 進入研究的全部患者均行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和支架植入術(Stent)。股腘動脈的全堵性病變患者采用內膜下成形術(SIA), 在遠端無法返回真腔的情況下選擇雙向內膜下血管成形術(SAFARI)返回[1]。特殊情況如病變累及股總動脈或接近于股深動脈的采用雜交手術治療:行支架植入術后, 最近的支架距內膜片近端約0.5 cm, 以固定內膜片, 避免術后內膜翻卷。術后常規給予患者腸溶阿司匹林及波立維口服。
1.3 觀測指標 觀察行腔內治療后的技術成功率(動脈造影顯示的殘余狹窄率<30%)。術后3 d測量的患者ABI值,同術前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處理所得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40例進入研究患者的手術成功率為100%, 植入支架的最多數量為4枚:患者術后ABI值(0.71±0.10), 患者術前ABI值(0.37±0.08), 術后ABI值與術前相比有了明顯的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其中出現遠端動脈穿孔1例,髂動脈破裂1例, 術后4周支架內出現急性血栓1例, 術后因缺血1周無改善而截肢1例, 術后3周由于肢體遠端引流不暢致截肢1例, 截肢平面有所降低。圍手術期患者無死亡病例, 無腎功能損害及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對40例患者進行隨訪, 隨訪時間為6~24個月, 術后半年出現閉塞肢體2條, 1年出現閉塞肢體3條, 2年出現閉塞肢體4條。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生率現已高達10%, 老年人的發病率已達約15%~20%, 此病的病變發展過程為從靜息痛、間歇性跛行至肢體壞疽,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如果治療不及時, 常常導致截肢的發生, 甚至造成患者生命危險。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治療主要以緩解臨床癥狀、保存肢體及降低截肢平面為目的, 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傳統的搭橋手術和近年發展迅猛的腔內治療[2]。
本研究中全部患者均行PTA和Stent。股腘動脈的全堵性病變患者采用SIA, 在遠端無法返回真腔的情況下選擇SAFARI返回, 40例患者的手術成功率為100%。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 越來越多的此類患者可以應用ET治療, 然而針對一些特殊病例及特殊問題, 應給予患者特殊處理, 避免出現嚴重并發癥。因此針對ET治療中的細節操作及問題, 需臨床進一步研究, 以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1] 段紅永, 管強, 梁寧, 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腔內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中華醫學雜志, 2013, 93(13):1008-1011.
[2] 吳慶華, 楊培.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治療現狀與努力方向.心肺血管病雜志, 2013, 32(1):1-2.
2014-06-23]
750001 寧夏寧醫大總醫院心臟中心功能檢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