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祥
血細胞形態學觀察對血液系統疾病診斷的意義
張紅祥
目的 探討血細胞形態學觀察對血液系統疾病診斷的意義。方法 200例經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查結果異常患者的血標本觀察組, 200例血常規檢測中所有指標正常的健康人群的血標本對照組。兩組均進行顯微鏡下血涂片細胞形態學檢查, 對比兩組結果。結果 對照組經涂片顯微鏡檢查結果異常7例, 假陰性率為3.5%, 觀察組正常69例, 假陽性率為34.5%。當WBC正常、輕度增高或減低,伴隨N%、L%、M%、E%、B%中某項明顯增高時, 血細胞形態學結果異常檢出率明顯增高。結論 對可疑標本要結合臨床資料進行血細胞形態學觀察, 這對血液系統疾病臨床疾病診斷有著重要意義。
血細胞形態學觀察;血液系統疾病;診斷
血細胞形態學觀察是檢驗學科最基本的技能, 它以簡單、經濟、實用而著稱。當前全自動血液分析儀的不斷普及,雖然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也存在著誤差。通過傳統的血液涂片染色檢查能夠有效提高診斷結果準確性[1], 因此, 該項技術仍然是是臨床上必不可少的檢查手段。本文通過對血液分析儀檢測中指標異常的血標本及正常的血標本進行血細胞形態學檢查, 探討血細胞形態學觀察對血液系統疾病診斷的意義。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3年1~12月經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查結果異常的200例患者的血標本作為觀察組, 其中男112例, 女88例;年齡24~70歲, 平均年齡(40.5±11.3)歲;患者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百分率(N%)、淋巴細胞百分率(L%)、單核細胞百分率(M%)、嗜酸性粒細胞百分率(E%)、嗜堿性粒細胞百分率(B%)、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指標異常。200例血常規檢測中上述指標正常的血標本為對照組,男114例, 女86例, 年齡22~71歲, 平均年齡為(41.0±10.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儀器及方法 將所有標本先進行血液分析儀檢查, 檢查嚴格按儀器操作要求進行;再進行瑞氏染色顯微鏡下血涂片形態學觀察, 檢查嚴格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 對每一份標本做好記錄。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假陰性假陽性結果 對照組200例經涂片顯微鏡檢查結果異常7例, 假陰性率為3.5%, 觀察組200例經涂片顯微鏡檢查結果正常69例, 假陽性率為34.5%。詳見表1。
2.2 血液分析儀檢測異常者顯微鏡下血涂片形態學分析當WBC正常輕度增高或減低, 伴隨N%、L%、M%、E%、B%中某項輕度增高時, 血細胞形態學結果異常檢出率較低;當WBC正常、輕度增高或減低, 伴隨N%、L%、M%、E%、B%中某項明顯增高時, 血細胞形態學結果異常檢出率明顯增高。

表1 血液分析儀檢測異常者顯微鏡下血涂片形態學分析(n, %)
隨著科技的進步, 當前血常規檢查技術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已經基本得到普及, 它可以測定血細胞的數量、體積、分布及白細胞間的比例[2], 它的高效性、精密度備受業內推崇, 但它不能直接體現血細胞的質量形態,易遺漏以胞結構異常為主, 而在細胞大小方面相似的病理細胞, 比如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白血病等疾病的診斷可能會導致一定的誤差[3]。所以血細胞形態學的檢查仍是臨床檢驗必不可少的一項檢查, 它的直接、快捷仍然是高檔血細胞分析儀不能完全替代的。當血液分析儀檢查提示異常細胞或臨床上高度懷疑血液系統疾病的標本均應按照操作規程認真進行血細胞形態學檢查。本研究結果顯示, 對照組200例經涂片顯微鏡檢查結果異常7例, 假陰性率為3.5%, 觀察組200例經涂片顯微鏡檢查結果異常69例, 假陽性率為34.5%。該結果表明, 血細胞形態學檢查有助于提高疾病診斷準確率, 確保血細胞形態學檢驗質量。同時, 當WBC明顯增高或減低, 伴隨有N%、L%、M%、E%、B%中某項顯著增高時, 血液分析儀沒分類或M%或B%顯著增高時, 必須進行顯微鏡檢查, 以判斷是否有白血病;當RBC、Hb、MCV或RDW指標異常時則要通過進行細胞形態學觀察來診斷是否有貧血;當遇到M%顯著增高或M%和B%同時升高, 特別是M%>20%時, 必須顯微鏡下檢查, 以早期發現白血病[4]。
綜上所述, 血液分析儀只是一種過篩檢查, 雖能提供血細胞數量及其他相關參數, 但卻不能對血細胞質量(形態)改變提供確切信息。細胞形態學檢查能直接反應血細胞的質量、形態等, 當血細胞數量、比例、分布或直方圖等發生異常或臨床上有疑似血液系統疾病時, 一定要做血細胞形態學檢查, 它能夠為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提供直接有效的診斷依據。
[1] 叢玉隆, 樂家新.再論血細胞分析技術進展與臨床應用.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2007, 30(4):365-370.
[2] 唐藝, 白鴿, 熊國干.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對血液系統疾病診斷的臨床價值.內科急危重癥雜志, 2008, 14(5):259-260.
[3] 符志剛.血細胞形態學觀察與分析儀對血液系統疾病診斷的臨床價值比較.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8):181-182.
[4] 溫錦才.血細胞形態學檢驗在發熱疾病診斷中的價值.求醫問藥(下半月刊), 2012, 10(9):283-284.
2014-06-12]
461000 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