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英杰
三維適形放療同步口服卡培他濱治療Ⅱ、Ⅲ期直腸癌術后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觀察
范英杰
目的 分析三維適形放療同步口服卡培他濱治療Ⅱ、Ⅲ期直腸癌術后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法 86例晚期直腸癌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43例。對照組采用三維適形放療, 觀察組給予三維適形放療同步口服卡培他濱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79.1%顯著高于對照組62.8%(P<0.0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且不良反應均在患者可耐受范圍內, 對繼續治療未造成影響。結論 在Ⅱ、Ⅲ期直腸癌術后治療中, 三維適形放療同步口服卡培他濱治療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直腸癌;三維適形放療;卡培他濱
直腸癌屬于臨床常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 雖然現代社會生活水平及醫療技術不斷提高, 然而近年來直腸癌的發生率并未降低, 反而仍呈現出逐年升高趨勢[1]。手術治療是大多數直腸癌患者的最有效治療方法, 然而癌癥晚期患者或術后復發者多需在術后行放療、化療, 以提高患者生存率[2]。本院在為Ⅱ、Ⅲ期直腸癌術后患者治療時, 對照組采用三維適形放療, 觀察組采用三維適形放療同步口服卡培他濱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更為顯著, 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本院于2012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晚期直腸癌患者86例, 其中男52例, 女34例,年齡34~79歲, 平均年齡(45.6±3.2)歲;其中腺癌39例, 黏液腺癌47例;其中Ⅱ期27例, Ⅲ期59例;患者血糖、心電圖、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查均正常, Karnofsky評分均>70分, 且預計生存期>3個月, CTV值為116~319 cm3, 平均(192.3±2.8) cm3。將86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43例,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展開三維適形放療:用負壓帶對患者體位加以固定, 利用CT掃描對盆腔進行定位, 傳輸掃描圖像到三維治療計劃系統中;于CT重建圖像之上對腫瘤靶區、臨床靶區及計劃靶區進行勾畫, 采取劑量體積直方圖對治療方案加以優化, 計劃靶區由95%等劑量曲線包括, 股骨頭接受50 Gy照射的體積應<5%, 而50%膀胱照射劑量<50 Gy, 50%小腸照射劑量<20 Gy。行常規分隔照射, 2 Gy/次, 1次/d, 5次/周, 患者共接受放療26~34次。觀察組給予三維適形放療同步口服卡培他濱治療, 其中三維適形放療與對照組相同;治療期間每日給予患者825 mg/(m2·d)卡培他濱口服治療,分為早晚2次口服, 連續用藥14 d后休息7 d, 21 d為1個療程, 患者至少接受2個療程化療。
1.3 療效判定 在患者治療結束后3個月, 行盆腔CT掃描評價治療效果:完全緩解:病灶徹底消失且維持時間不短于28 d;部分緩解:腫瘤面積有50%以上縮小, 且維持時間不少于28 d;穩定:腫瘤面積縮小程度不足50%, 或增大程度不超出25%;進展:腫瘤病灶增大程度超出25%, 或出現新病灶。以完全緩解及部分緩解為治療總有效率。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16.0對相關數據展開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62.8%,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9.1%,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具體見表1。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腹瀉9例(20.9%), 脫發16例(37.2%), 白細胞減少9例(20.9%), 惡心、嘔吐14例(32.6%);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腹瀉12例(27.9%), 脫發18例(41.9%), 白細胞減少11例(25.6%), 惡心、嘔吐17例(39.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均為Ⅰ~Ⅲ度, 均在患者可耐受范圍內, 未對繼續治療造成影響。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
直腸癌在臨床中十分常見, 其發病機制目前還不完全清楚, 大部分研究人員認為, 其發病與社會環境、生活習慣、飲食及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 同時直腸息肉亦是誘發直腸癌的危險因素之一[3]。現階段直腸癌多采用手術治療, 然而晚期直腸癌采用手術治療的效果不佳, 或者部分直腸癌患者在手術后易出現腫瘤復發和轉移, 因此直腸癌患者術后常需采用放化療的方式展開治療。
放療是直腸癌常用輔助治療方法, 可有效滅除惡性腫瘤患者局部殘留的微小病灶, 從而促使患者復發率和遠處轉移率大大降低, 以實現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治療目的。近年來三維適形放療射線在惡性腫瘤的治療中逐漸得到了廣泛應用,三維適形放療射線在直腸癌患者體內的高劑量區分布情況與患者腫瘤臨床區的分布情況十分接近, 可促使放療射線對腫瘤四周正常組織的照射大幅降低, 在實現顯著治療效果的同時可最大限度降低放療給患者正常組織造成的損傷。卡培他濱是一種新型氟尿嘧啶類化療藥物, 在臨床中應用廣泛, 該藥物可經腸黏膜直接吸收, 給藥后可迅速起效。相較于傳統
化療藥物而言, 卡培他濱引發的化療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且不良反應更為輕微, 患者用藥安全性更高。本次研究在為86例Ⅱ、Ⅲ期直腸癌術后患者治療時, 對照組單純采用三維適形放療, 觀察組在行三維適形放療的同時給予卡培他濱口服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且不良反應均在患者可耐受范圍內, 對繼續治療未造成影響。由此可見, 為Ⅱ、Ⅲ期直腸癌術后患者采用三維適形放療同步口服卡培他濱治療時, 可大大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同時不會導致患者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增大, 治療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 在Ⅱ、Ⅲ期直腸癌術后治療中, 三維適形放療同步口服卡培他濱治療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1] 王希成, 劉宜敏, 黃曉波, 等.適形放療聯合XELOX化療治療直腸癌術后復發預后分析.腫瘤防治研究, 2009, 36(8):702-705.
[2] 李永亮, 刑珊珊, 羅以, 等.替加氟或氟尿嘧啶聯合奧沙利鉑對結直腸癌術后輔助化療的療效比較.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3, (31):3460-3462.
[3] 王建芳, 陳遐林, 葉萬立, 等.直腸癌術后放療體位對小腸和膀胱照射劑量及體積影響觀察.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14, 21(2):147-149.
2014-07-02]
461000 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