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慶霞
針灸聯合黃芪建中湯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分析
于慶霞
目的 探討針對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針灸聯合黃芪建中湯治療的臨床觀察。方法 慢性胃炎患者142例,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71例, 對照組患者給予奧美拉唑聯合硫糖鋁治療, 觀察組患者給予針灸聯合黃芪建中湯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8%, 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8.9%,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慢性胃炎患者開展針灸聯合黃芪建中湯治療可促進癥狀好轉與炎癥吸收, 提高臨床療效。
慢性胃炎;中醫針灸;黃芪建中湯
慢性胃炎是臨床中多發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 患者在初期并無顯著癥狀表現, 伴隨病情遷延會逐漸出現胃部疼痛、飽脹及消化不良等癥狀[1], 不但對患者的正常生活產生負性影響, 也是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疾病的高危因素。本次研究采用針灸聯合黃芪建中湯對該病患者開展治療, 獲得了顯著的癥狀改善效果,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42例作為研究對象, 均通過胃鏡檢查獲得確診, 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71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9例, 女32例, 平均年齡(31.8±4.9)歲, 平均病程(6.9±1.4)年;對照組患者中男41例, 女30例, 平均年齡(32.0±4.4)歲, 平均病程(6.6±1.2)年。兩組患者與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本組患者給予常規西藥治療, 在空腹狀態下口服18 mg奧美拉唑與0.8 g硫糖鋁, 用藥3次/d, 進食前30 min嚼碎后吞服。存在腹脹表現者增加10 mg多潘立酮,用藥3次/d, 以提高胃動力。持續應用藥物1個月。
1.2.2 觀察組 本組患者給予中醫針灸聯合黃芪建中湯。開展針灸過程中選擇中脘、內關與足三里作為主穴, 依據實際癥型選擇配穴。存在氣滯血瘀表現者增加膈俞;寒邪入侵者增加胃俞;陰虛表現者增加內庭與三陰交;脾胃虛寒者增加關元與氣海。主穴采用平補平瀉法, 配穴采用虛補實瀉法,在癥狀發作時行針直至癥狀改善。每日開展1次, 持續治療15 d。同時, 口服黃芪建中湯, 藥方:生姜15 g、炙甘草20 g、黃芪30 g、桂枝15 g、飴糖30 g、白芍15 g、大棗10顆, 水煎后取汁, 分早晚2次服用, 1劑/d, 持續治療15 d。
1.3 療效判定標準 ①治愈:用藥后癥狀完全消失, 飲食恢復正常, 胃鏡檢查顯示炎癥完全吸收;②有效:用藥后癥狀明顯好轉, 進食總量有所增加, 胃鏡檢查顯示病灶獲得改善;③無效:癥狀與體征均無好轉。
1.4 統計學方法 獲取數據均應用SPSS16.0軟件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8%, 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8.9%,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表1 兩組慢性胃炎患者的療效比較[n (%), %]
祖國傳統中醫將慢性胃炎疾病歸為“胃痛”范疇[2], 認為該病主要是由于人體胃、脾、肝三種臟器功能失調所致,長期氣虛郁結、情志不暢、飲食失衡均會加重疾病進展[3]。中醫治療該病主要以調肝和胃、益氣健脾為主。本次研究針對71例患者采用了針灸聯合黃芪建中湯的治療方式, 其中穴位針灸起到和氣止痛、消除胃脘部脹滿的作用;而黃芪建中湯中黃芪具有提高血清蛋白水平, 改善腸胃平滑肌功能的效果, 全方共同作用下達到調理胃腸、散結梳氣的作用。本組患者經臨床治療后總有效率達到95.8%, 與常規西藥治療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該種中醫治療方法可增加標本兼治的效果, 對緩解臨床癥狀具有更為顯著的作用。
綜上所述, 針對慢性胃炎患者開展針灸聯合黃芪建中湯治療可促進癥狀好轉與炎癥吸收, 提高臨床療效。
[1] 安云.加味參苓白術散治療慢性胃炎48例.光明中醫, 2014, 19(2):305-306.
[2] 吳春娥.慢性胃炎脾胃濕熱證的中醫診治經驗.中國鄉村醫藥, 2013, 20(23):36.
[3] 張玉蘭.衛新國治療慢性胃炎臨證經驗.河北中醫, 2014, 36(1):8-9.
2014-06-19]
450000 河南公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