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慶
針藥并用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觀察
于慶
目的 觀察頭皮針配合丹紅注射液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 92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46例,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 并給予丹紅注射液靜脈滴注, 治療組加用焦氏頭皮針治療, 療程均為21 d。觀察兩組療效。結果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改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1)。結論 頭皮針配合丹紅注射液治療腦梗死臨床療效顯著。
腦梗死;頭皮針;丹紅注射液
腦梗死是中老年常見病、多發(fā)病, 且近年來日趨年輕化,其致殘率非常高, 嚴重危害人類的身心健康, 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可有效的減輕患者痛苦, 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近年來, 作者以頭部經(jīng)絡理論為指導, 結合到大腦前中動脈血液支配區(qū)域及皮層功能定位, 選用丹紅注射液配合頭皮針運動區(qū)、感覺區(qū)、足運感區(qū)、運用區(qū)治療腦梗死, 療效滿意, 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92例, 均來自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本院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每組46例, 治療組(丹紅聯(lián)合頭皮針組)和對照組(丹紅組)。其中男52例, 女40例;年齡最大67歲, 最小53歲, 平均年齡60歲。所有病例診斷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1], 且全部經(jīng)頭顱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證實腦梗死。
1.2 治療方法 ①對照組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上使用丹紅注射20 ml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 1次/d, 連續(xù)治療21 d。②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焦氏頭皮針(運動區(qū)、感覺區(qū)、足運感區(qū)、運用區(qū))治療方案。刺法:以1.5寸不銹鋼針, 沿頭皮15~30°角刺入帽狀腱膜下, 進針深度1寸,進行行針至得氣, 留針30 min。行針和留針期間囑患者活動患側
肢體, 不能自行活動的可由患者家屬給予活動, 連續(xù)治療21 d。
1.3 療效評定 按文獻[2], 分為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100%, 病殘程度為0級)、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 病殘程度為1~3級)、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左右)、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多18%以上)及死亡6級。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q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Ridit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經(jīng)過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7.8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4.78%, 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
2.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兩組經(jīng)過治療后都比治療前有所改善, 但是治療后的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x-±s, 分)
中風主要是有氣血痰瘀上擾清竅, 阻滯經(jīng)絡, 導致氣血阻滯, 腦絡失養(yǎng), 肢體痿廢。近年來, 大量臨床研究表明頭皮針是治療中風的主要手段, 其療效顯著, 且有文獻表明中風后越早針灸越好[3]。中醫(yī)認為“頭為精明之府”、“頭為諸陽之會”、“腦為髓海”、“腦為元神之府”, 頭為臟腑活動的主宰, 是調(diào)節(jié)全身氣血的主要部位。頭皮針具有活血通絡,調(diào)和氣血, 扶正祛邪的作用, 且針刺頭皮能直接刺激病灶皮層的投影區(qū), 其作用能直達病灶, 加強了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缺血區(qū)的血液供應。所以早期運用頭皮針治療對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具有顯著作用, 最大程度的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 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表明越早運用頭皮針治療腦梗死療效越顯著, 可有效的改善患側肢體功能, 減少致殘率的發(fā)生, 且無副作用, 值得臨床推廣。
[1] 馮濤.血管性癡呆的診斷、影像學和藥物治療.中國全科醫(yī)學, 2004, 17(4):276-279.
[2] 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 1996, 29(6):381-383.
[3] 王伯清, 趙建華, 張詠梅.頭體針治療腦卒中臨床觀察.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4, 10(8):490-491.
2014-07-22]
132000 吉林醫(yī)藥學院附屬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