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靜脈溶栓的護理體會
劉東梅
目的 探討靜脈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護理。方法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組, 給予常規護理方案的應用(對照組30例)與個體化、整體性的護理干預(觀察組30例)效果進行比較。觀察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再通率為80.0%, 明顯高于對照組46.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心律失常率、心絞痛、出血、心力衰竭率均為10.0%, 對照組分別為53.3%, 40.0%, 43.3%, 1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 加強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干預, 可顯著改善預后, 縮短病程,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及生存質量,具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
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護理體會
臨床心內科危急重癥領域常見疾病類型中, 急性心肌梗死占較高病發率, 病死率也居較高水平, 部分病例在未達醫院時已死亡。心肌因冠狀動脈閉塞而缺血為主要病因, 心肌梗死在發病6 h內病變具可逆性, 故早期對心肌灌注加以改善, 可取得良好效果[1]。發病3 h內積極開展溶栓治療, 可獲得理想預后。但因病情復雜, 故對護理質量有更高要求,完善溶栓全程的個體化、整體性護理干預, 是確保預后的關鍵。本次選取相關病例, 分組就整體、全面的護理干預與常規方案護理效果進行比較, 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共選擇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男37例, 女23例, 年齡49~77歲, 平均年齡(55.2±2.9)歲, 下壁心肌梗死22例, 前間壁心肌梗死22例, 前廣泛性心肌梗死16例。診斷及納入標準:無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 自愿接受調查, 18導聯心電圖胸導聯0.2 mV, 肢導聯在0.1 mV及以上, 相鄰導聯ST段至少有≥2個提高。與WHO規定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 無溶栓禁忌。采用數字表抽取法,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 組間一般資料,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均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 吸氧鎮痛, 取易消化、流質飲食食用, 預防便秘, 檢查血糖、心肌酶等, 取腸溶性阿司匹林300 mg口服。并取國產重組鏈激酶靜脈輸注。對照組全程運用常規方案護理, 觀察組重視個體化、整體性護理干預的應用,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2.1 心理護理干預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較為兇險, 病發急驟, 加之劇烈胸痛, 患者多有悲觀、恐懼等負性情緒, 對醫護關系造成影響, 護理人員需掌握患者情緒, 對不良情緒及時緩解, 在行動上給予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 介紹病房環境, 使陌生感消除, 強調心理情緒對病情的重要影響, 取得親友配合, 給予患者更多關愛, 保持環境舒適整潔, 使患者樂觀, 抱有希望的應對治療和康復。
1.2.2 疼痛干預 劇烈胸骨后疼痛使負性情緒加重, 心肌負荷和耗氧量增加, 進一步加重病情, 誘導休克出現。需依據疼痛程度對鎮靜、鎮痛藥物進行選擇, 如劇烈可取嗎啡等靜脈滴注, 輕微可肌內注射, 并對失眠、焦慮、煩躁等情緒改善情況進行觀察, 防止藥物抑制呼吸循環[2]。
1.2.3 給氧干預 入院后2 d內, 對患者行面罩吸氧, 設置為4~6 L/min氧流量, 病情緩解后向鼻導管低流量持續吸氧轉換, 有嚴重左心衰時, 行高濃度高流量乙醇濕化吸氧, 并依據需要, 行正壓輔助通氣, 注意管道通暢保持, 定時更換,加強病情觀察。
1.2.4 溶栓時干預 ①開展溶栓前對有無溶栓禁忌證進行確定, 對患者心電圖變化、血壓、體溫等進行掌握, 對距離心臟較近的大血管進行選擇, 作為靜脈通道, 保留留置針,以方便搶救。②護理人員對患者胸痛情況主動詢問, 注意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出現和心電圖ST段的改變, 以對溶栓效果進行評估。③了解并發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觀察穿刺點有無出血, 有無發熱等過敏反應, 做好急救準備[3]。
1.2.5 溶栓后干預 ①治療后絕對臥床休息, 以防過度勞累增加心肌耗氧量, 3~5 d后, 四肢可適當伸展運動, 1~3周后, 可依據恢復情況, 離床在照護下適量運動。②飲食指導,控制病情后, 可取清淡、低鹽、易消化、低脂飲食食用, 少食多餐, 多食水果和蔬菜, 對便秘進行預防。③睡眠, 提供溫馨和安靜的病房環境, 保持患者充足睡眠。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再通率為80.0%, 明顯高于對照組46.7%(P<0.05),心律失常率、心絞痛、出血、心力衰竭率均為10.0%, 對照組分別為53.3%, 40.0%, 43.3%, 1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出院時間比較( x-±s, d)
急性心肌梗死有較為復雜的病情, 對護理質量有較高的要求, 護理人員需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專業水平, 并具備應急處理能力和對病情的洞察力, 確保迅速搶救[4]。本次觀察組在靜脈溶栓的同時, 加強整體、全面的護理干預, 如心理疏導, 可提高患者遵醫依從性, 疼痛干預, 可使患者克服恐懼心理, 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給氧干預, 可確保生命安全, 為康復提供條件, 同時加強溶栓時病情觀察, 護理配合, 及時做好搶救準備, 溶栓后并發癥的防范, 飲食干預。結果,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出院時間早于對照組,再通率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 加強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干預, 可顯著改善預后, 縮短病程,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及生存質量, 具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
[1] 木小紅, 鄭燕.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發生主要不良心臟事件的因素與對癥護理.成都醫學院學報, 2012, 7(2):333-335.
[2] 楊來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和延遲靜脈溶栓與血漿BNP水平變化.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雜志, 2011, 9(4):408-409.
[3] 李雪娟.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護理體會.護理與臨床基層醫學論壇, 2012, 16(24):3141-3142.
[4] 陳麗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靜脈溶栓的觀察和護理.現代護理中外醫學研究, 2012, 10(21):88-89.
2014-07-01]
121000 遼寧省錦州市第二醫院護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