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亞群 黃桂英
腦卒中球麻痹采用針刺配合吞咽治療儀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
和亞群 黃桂英
目的 探討針刺配合吞咽治療儀治療腦卒中球麻痹的臨床效果。方法 38例腦卒中球麻痹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19例, 觀察組采用針刺配合吞咽治療儀治療, 參考組僅接受吞咽治療儀治療, 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 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吞咽障礙評分, 同時記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7%)明顯高于參考組(68.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治療前, 觀察組治療后吞咽障礙評分[(1.62±0.45)分]改善情況明顯高于參考組[(2.67±0.39)分](P<0.05);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不良反應。結論 針刺配合吞咽治療儀治療腦卒中球麻痹臨床效果顯著, 有助于促進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 安全性高, 可推廣使用。
腦卒中球麻痹;針刺;吞咽治療儀;臨床效果
腦卒中是中老年患者常見病癥, 患者多伴隨球麻痹癥狀,身體健康受到較大影響, 患者同時出現吞咽功能障礙, 營養攝入受到較大影響, 機體較為衰弱, 狀況較差[1], 因此在腦卒中患者的治療及康復中有效促進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復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為對針刺配合吞咽治療儀治療腦卒中球麻痹中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 作者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38例腦卒中球麻痹患者進行研究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5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8例腦卒中球麻痹患者, 男20例, 女18例, 年齡60~80歲, 平均年齡(68.32±5.22)歲。患者均經顱部CT及MRI診斷, 符合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度的診斷標準,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19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生命指標穩定患者;符合本次臨床診斷標準;無嚴重認知功能障礙及能夠配合此次治療患者;無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患者;知情且愿意參與本次研究患者。
1.3 方法 參考組采用吞咽治療儀治療, 使用儀器為美國Vitalstim5900型便攜吞咽障礙治療儀, 參數設置:雙向方波,輸出頻率為30~80 Hz, 患者接受治療1次/d, 30 min/次, 每周治療6次, 中間休息1 d, 1個療程為連續治療15 d。沿正中線垂直排列電極, 舌骨上方放置第1電極, 第2電極與第1電極緊貼放置, 第3、4電極放置位置與第1、2個電極等距離放置。刺激強度以患者能夠感受到咽部肌肉出現收縮感覺為宜。觀察組:采用針刺配合吞咽治療儀治療, 主穴為風池(雙)、上廉泉、咽后壁點刺。配穴為印堂、上星、前頂、后頂、通天(雙), 上肢癱瘓者取(均為患側):極泉(不留針)、肩髃、肩內陵、肩前、抬肩、臂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中諸穴位, 下肢癱瘓患者取(均為患側):復溜(不留針)、委中(不留針)、髀關、伏兔、血海、梁丘、足三里、陽陵泉、豐隆、太沖、足臨泣等穴位。針法:患者處于端坐狀態, 助手用雙手對患者頭部進行固定, 稍微低頭狀態, 四吋針進針,針向喉結用捻轉手法刺入3.5~4吋忌提插, 不留針。患者取仰臥體位, 頭部稍微后仰, 3吋針沿舌骨上緣進針, 向舌下針刺, 刺入2.5吋左右, 采用捻轉方法, 不留針。在針刺咽后壁時, 患者張大口發出“啊”聲音, 并用4吋針懸雍垂后快速點刺2~3下, 其余穴位, 患者取仰臥, 針法用醒腦開竅針刺法常用手法, 1次/d, 10 min/次, 留針20 min/次。
1.4 觀察指標 分別在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臨床吞咽障礙評分進行觀察, 記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并給予患者相應的處理。
1.5 療效判定標準[2]根據洼田俊夫飲水試驗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痊愈:試驗判定Ⅰ級, 無吞咽障礙;有效:飲水試驗判斷Ⅱ級, 出現輕微吞咽功能障礙;無效:治療后飲水試驗判定≥Ⅲ級, 吞咽功能障礙不明顯。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7%, 參考組治療總有效率為
68.4%,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
2.2 觀察組治療后吞咽障礙評分為(1.62±0.45)分, 相較治療前(3.25±1.44)分有明顯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考組治療后吞咽障礙評分為(2.67±0.39)分, 相較治療前(3.31±1.51)分有明顯下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吞咽障礙評分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肝腎功能均未出現異常現象, 兩組患者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球麻痹是腦卒總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 患者常伴隨吞咽功能障礙, 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吞咽治療儀是臨床常用的輔助治療手段, 通過對麻痹的咽喉肌與局部的神經進行刺激,促進吞咽肌群的運動功能障礙的有效緩解, 從而緩解臨床癥狀。針刺治療是近年來臨床逐漸推廣使用的手段, 能夠促進患者運動系統及傳感系統神經纖維及腦細胞的再生與修復,誘導肌肉及聲音動力敏感區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 二者聯合使用能夠有效緩解患者吞咽障礙。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吞咽障礙評分經治療后改善程度明顯高于參考組(P<0.05), 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參考組(P<0.05)。
綜上所述, 聯合針刺與吞咽治療儀能夠有效改善腦卒中球麻痹患者的吞咽功能, 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 可推廣使用。
[1] 王海僑, 黃濤, 譚峰, 等.電針配合吞咽障礙治療儀治療急性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1, 5(13): 412-413.
[2] 吳遠華, 朱廣旗.四步針刺法配合吞咽障礙治療儀治療腦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療效.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11(1):21-23.
2014-06-12]
674100 云南省麗江市人民醫院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