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紅梅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36例療效分析
龐紅梅
目的 探索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經纖維內鏡及活檢確診的57例慢性胃炎患者, 其中采用中西藥結合治療的36例為治療組, 僅用枸櫞酸鉍鉀口服治療的21例為對照組。結果 治療組有效率為94.4%, 對照組為81.0%;纖維內鏡下炎癥恢復情況方面,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7%, 對照組為76.2%, 兩組比較均有差異性。結論 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同時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治療, 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 提高治療效果。
慢性胃炎;中醫藥;辨證施治;療效觀察慢性胃炎是消化內科常見多發病, 患者臨床多表現為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無規律的陣發性或持續性疼痛伴有食欲不振、惡心、腹脹、嘈雜反酸、噯氣等癥狀, 易反復發作, 難以治愈。在2009年10月~2012年8月期間運用枸櫞酸鉍鉀聯合中醫辯證診治的方法治療慢性胃炎36例, 收到良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57例均為2009年10月~2012年8月來本公司醫療室經纖維內鏡檢查及活檢確認的慢性胃炎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6例和對照組21例。治療組男11例,女25例, 年齡25~52歲(平均年齡38.7歲);病程1.5~10年, 平均病程4.6年;其中23例為淺表性胃炎, 13例為萎縮性胃炎。對照組男12例, 女9例, 年齡23~49歲(平均年齡41.2歲);病程8個月~6.4年, 平均病程2.6年;其中15例為淺表性胃炎, 6例為萎縮性胃炎。
1.2 診斷標準 依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相關標準制定本次研究的診斷標準, 其診斷標準具體如下:①胃脘部疼痛, 常伴痞滿或脹滿、噯氣、泛酸、嘈雜、惡心嘔吐等癥;②發病常于飲食不節、受寒、勞累、情志失調等因素有關;③淺表性胃炎:胃鏡檢查提示彌漫性胃黏膜表面黏液增多, 黏膜水腫、充血、糜爛。萎縮性胃炎:胃鏡檢查提示黏膜色澤變淡, 以白為主, 皺褶消失、血管顯露及黏膜變薄。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服用枸櫞酸鉍鉀片, 2片/次, 每片0.3 g, 2次/d口服。治療組患者在口服枸櫞酸鉍鉀的同時予以中醫辨證分型治療:①胃陰不足證:9例(25%), 癥狀:胃脘隱隱作痛, 嘈雜似饑, 口燥咽干, 大便干結,舌紅津少, 脈細數, 治宜滋陰養胃, 通絡止痛。益胃湯加減治療:北沙參12 g, 麥冬10 g, 石斛20 g, 玉竹12 g, 生山楂10 g, 白芍10 g,烏梅10 g, 甘草6 g; ②肝胃不和證:8例(22.2%),癥狀:胃脘脹悶, 攻撐作痛連及脅肋, 噯氣頻繁, 每因情志不暢而作痛, 苔多薄白, 脈沉弦。治宜疏肝理氣和胃。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柴胡12 g, 枳殼10 g, 芍藥15 g, 香附12 g,川芎9 g, 旋復花9 g, 廣郁金12 g, 川楝子9 g, 延胡索12 g;③瘀阻胃絡證:7例(19.4%), 癥狀:胃脘疼痛, 痛有定處而拒按, 或痛如針刺樣, 食后痛甚, 或吐血便黑, 舌質紫黯, 脈澀。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治療:丹參20 g, 砂仁10 g, 蒲黃12 g, 五靈脂(炒)9 g, 當歸12 g, 川芎9 g,三七粉3 g(沖服), 白芨8 g;④脾胃虛寒證:12例(33.4%),癥狀:胃脘痛疼, 喜溫喜按, 泛吐清水、食欲差, 空腹痛甚,得食后痛減,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 脈遲緩。治宜溫中健脾。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黃芪30 g, 白芍18 g, 桂枝9 g, 白術15 g, 陳皮12 g, 半夏9 g, 茯苓12 g, 干姜9 g, 炙甘草6 g。
1.4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患者癥狀完全消失, 胃鏡檢查胃黏膜細致、光滑、呈淡紅色;胃皺襞恢復正常;顯效:患者癥狀明顯緩解, 胃鏡檢查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減輕,胃皺襞逐漸形成;無效:患者癥狀及胃鏡檢查無改善。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數據處理,率的比較應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胃鏡下炎癥恢復情況方面,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7%, 對照組為76.2%, 在治療效果方面,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4.4%,對照組的為81.0%, 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2。

表1 兩組患者胃鏡下炎癥恢復情況比較(n,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
慢性胃炎中醫學稱之為“胃痛, 痞滿, 嘈雜”等范疇。其臨床表現為胃脘部疼痛, 胸脘痞滿, 惡心, 嘔吐, 納差, 嘈雜, 噯氣, 吐酸或泛吐清水等癥狀[2]。其病位在胃, 胃為五臟六腑之大源, 與肝脾密切相關, 肝與胃木土相克, 胃與脾,表里相關;感受寒邪、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脾虛皆能引起功能失常[3]。胃失和降, 易致疼痛, 久之則胃之陰陽失調,產生偏寒、偏熱或寒熱虛實夾雜癥狀:有氣滯而攻撐作痛、血瘀而刺痛、陽虛胃失溫煦而喜溫喜按之痛、陰虛胃失濡養而隱隱作痛[4]。根據臨床經驗將胃痛重點分為四種類型, 分別予以對癥治療。結果顯示, 中醫辨證施治在改善患者癥狀方面療效確切。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9-10.
[2] 張伯臾.中醫內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5.
[3] 洪文旭,洪玲,董建華.治療胃腸病經驗述要.中醫雜志, 2004, 3(4):255-256.
[4] 張永鋒.慢性胃炎.北京:中國醫藥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 217- 273.
474550 西峽, 河南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職工醫療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