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登
鹽酸多奈哌齊治療中輕度血管性癡呆的療效評價
潘登
目的 對鹽酸多奈哌齊治療中輕度血管性癡呆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方法 根據隨機雙盲法將本院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70例輕度血管性癡呆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35例, 給予兩組患者常規臨床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鹽酸多奈哌齊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癡呆量表(CDR)、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自理量表(ADL)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相較治療前, 兩組患者MMSE有明顯提高(P<0.05), 觀察組患者提高程度明顯大于參考組(P<0.05);兩組患者CDR、ADL均有所下降(P<0.05), 觀察組患者下降程度明顯大于參考組(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鹽酸多奈哌齊治療中輕度血管性癡呆臨床效果顯著, 能夠減少腦損傷, 促進患者認知功能的改善, 提高其生活質量的提高, 安全性高, 值得推廣使用。
鹽酸多奈哌齊;中輕度血管性癡呆;CDR;MMSE;ADL
血管性癡呆是血管病導致的一種精神障礙, 腦梗死、腦血管畸形、腦出血等引起腦組織缺氧、缺血現象, 從而導致腦功能衰退, 患者主要表現為記憶力及認知力下降、日常行為能力受限、情緒失調等, 生活質量下降[1]。臨床研究顯示,腦病后患者出現行為及認知障礙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膽堿神經元缺失, 臨床治療主要以改善腦供血、增加腦供血等為主要原則, 作者對河南省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70例輕度血管性癡呆患者進行研究分析, 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70例輕度血管性癡呆患者, 男39例, 女31例, 年齡47~80歲, 平均年齡(59.65±5.21)歲, 病程1個月~7年, 平均病程為(3.26±1.27)年, 患者均伴隨情感脆弱、易怒、頭痛、頭暈、思維遲鈍、記憶力下降等臨床癥狀,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 各為35例,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比較。
1.2 納入標準 ①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學分會制定的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草案的相關診斷標準;②經MRI及頭顱CT檢查證實存在梗死灶;③均符合美國精神病學會DsM-Ⅳ及NINDS-AIREN中關于輕度血管性癡呆的診斷標準。
1.3 排除標準 ①其他原因導致的癡呆性疾病;②腦梗死、卒中前即已存在癡呆表現;③經MRI及頭顱CT檢查未能發現多灶性腦梗死或多發腔隙狀態或單發關鍵部位梗死(丘腦、額葉);④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活動性癲癇、嚴重活動性肺病、消化性潰瘍活動期患者;⑤對膽堿類藥物過敏患者;⑥不愿參與本次研究患者。
1.4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立即給予改善腦部循環、降糖、降脂等常規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同時采用鹽酸
多奈哌齊(生產公司: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 , 國藥準字:H20050978)治療, 初始劑量1次/d, 5 mg/次, 術前服用, 對于伴隨嚴重失眠患者則晨服, 連續治療1周后根據患者病情加大藥物劑量, 最大≤10 mg, 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月。治療期間對患者肝腎功能、血常規、心血管、胃腸道及皮膚等進行觀察, 及時發現不良反應, 并給予相應處理。
1.5 觀察指標 分別在治療前、治療結束后對三組患者臨床癡呆量表(CDR)、簡易精神狀態量袁(MMSE)及日常生活自理量表(ADL)進行觀察,觀察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s), 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 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相較治療前, 兩組患者CDR、MMSE、ADL均出現明顯改善(P<0.05), 觀察組患者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參考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CDR、MMSE、ADL變化(±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CDR、MMSE、ADL變化(±s)
組別(n)時間CDRADLMMSE觀察組(35)治療前2.36±0.4146.39±5.1116.35±5.57治療后1.63±0.1736.22±4.3626.21±4.17參考組(35)治療前2.35±0.4645.24±3.2517.04±5.65治療后1.99±0.3943.82±5.0926.38±3.91
2.2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1例腹瀉、1例輕微皮疹, 停藥后上述情況消失,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7%, 參考組患者未出現不良反應, 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輕度血管性癡呆主要以焦慮、記憶力下降、少語、表情淡漠等為主要表現, 多次腦出血、腦梗死或者一次性大量腦出血后, 患者出現精神障礙, 從而導致輕度血管性癡呆, 大部分患者出現輕度血管性癡呆后, 仍可獨立生活, 預后良好;然而部分患者可發展為較為嚴重癡呆, 生活能力下降, 因此探討對其發病機制及有效的治療方法進行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臨床研究認為腦卒中病變大小、部分及數目等與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較大關系, 腦缺血后相應區域的乙酰膽堿會出現較大程度的下降, 從而導致學習、極易等認知功能減退[2], 這就為傳統膽堿酯酶抑制劑及鹽酸多奈哌齊治療輕度血管性癡呆的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鹽酸多奈哌齊作為新型六氫吡啶衍生物, 可高度選擇性的對中樞產生作用, 持續較長時間的對酶活性產生作用, 同時無外周作用, 亦不會對心肌及小腸平滑肌產生影響[3], 因此副作用較小。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CDR、MMSE、ADL各指標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參考組(P<0.05), 患者除出現輕微腹瀉、皮疹不良反應外, 無其他不良反應, 由此可見, 在輕度血管性癡呆患者的治療中,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鹽酸多奈哌齊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認知及行為障礙, 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高, 效果顯著。
[1] 謝道俊.中醫藥防治血管性癡呆機理研究.中醫藥臨床雜志, 2010, 14(11):66-68.
[2] 丁素菊.鹽酸多奈哌齊治療血管性癡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3,05(06):395.
[3] 鄭慧敏.鹽酸多奈哌齊治療中輕度血管性癡呆患者的療效分析.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3,16(06):82-83.
453000 河南省新鄉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