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向東
·經驗交流·
應用針灸加內服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癱30例臨床體會
許向東
目的 研究針灸加內服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癱疾患的臨床效果, 并結合臨床資料, 得出有效結論。方法 3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 隨機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15例, 研究組采用針灸加內服中藥復合治療, 對照組采用單一針灸治療, 根據神經功能測評數據評價療效。結果 研究組患者治療效果良好, 總有效率為93.33%, 明顯高于對照組53.3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灸加內服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癱, 其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降低后遺癥影響, 具有很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針灸治療;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體會
周圍性面癱是一種面神經性疾病, 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口眼歪斜, 額紋變淺或消失, 眼瞼下垂, 閉合漏縫或不能, 示齒,口角偏向一側, 漱口漏水, 患側耳后壓痛或偏頭痛以及羞明,流淚。此外, 該病的后遺癥影響巨大, 如果病程超過3個月,則患者的面部肌肉、神經功能都會受到嚴重損害, 出現面肌痙攣、咀嚼流淚的共同運動, 嚴重者還可以出現面部倒錯現象。針灸、中藥兩種治療方法是治療周圍性面癱的主要手段,它們的治療效果各具優勢、各有利弊。本次研究將結合3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 深度解析針灸、中藥結合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4年1~5月收治的3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 男18例, 女12例, 年齡14~68歲,病程3~6 d。隨機將30例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15例。主要病癥狀態:感冒、牙齦痛、頭皮發麻、耳后乳突疼、舌苔白或薄黃等。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15例患者采用針灸治療, 患者仰臥, 針刺風池穴、陽白穴、上晴明、地倉穴、牽正穴、魚腰穴、足三里穴、翳風穴、瞳子繆穴、頰車穴、承漿穴、承泣穴、頭維穴等穴位, 其中風池、頭維、陽白、地倉、翳風、頰車、迎香等穴位要注意采用溫針灸方式, 加熱毫針。一般情況下, 各穴位留針時間不超過30 min, 以30 min為宜。針灸之后, 對患者進行熱敷處理, 時間為15 min。針灸治療沒有規定治療周期,根據患者面部神經功能恢復情況, 針灸1次/d, 7 d為1個療程, 觀察患者3個月之后的臨床療效[1]。
1.2.2 研究組15例患者同樣采取針灸治療方法(具體治療內容與對照組相同), 同時內服中藥, 方劑成分:黃芪30 g、桂枝15 g、地龍15 g、白附子15 g、僵蠶15 g、鉤藤15 g、生姜15 g、赤芍12 g 、當歸12 g、川芎12 g、大棗10 g、白芷10 g。如果患者伴有風寒疾患, 需另外增加藥劑, 荊芥10 g、防風10 g、羌活10 g, 調節患者體內寒熱之氣, 促進氣體交流。如患者存在迎風流淚病癥, 需加蟬蛻10 g、菊花10 g, 修復患者眼部神經功能, 促進氣血上流。根據患者病癥狀態, 選擇藥材種類、劑量, 水煎150 ml, 每2天服用1劑, 7 d 1個療程,觀察患者4個療程之后的臨床療效[2]。
1.3 療效判斷標準[3]①痊愈:患者面部神經功能完全恢復, 無板滯疼痛及麻木感, 可以進行常會性面部活動, 如皺眉、鼓腮、露齒等行為, 說話時面部表情自然, 眼臉閉合完全,口角平正;②有效:患者面部神經功能基本恢復, 眼臉可基本閉合, 說話時嘴角有輕微歪斜、表情自然;③無效:患者面部神經功能沒有恢復, 面部板滯不適感明顯, 口角歪斜明顯, 說話漏風, 眼臉無法閉合, 面部表情極不自然。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接受3個月療程治療后, 研究組15例患者的恢復狀況良好, 總有效率高達93.33%, 明顯高于對照組53.33%,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周圍性面癱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
本組研究證明, 針灸加內服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效果顯著, 患者各項體征狀態正常, 且無藥物敏感問題, 周圍性面癱的治愈率很高。大多數周圍性面癱患者是因為吹風感寒受涼引發的神經功能障礙, 所以不同年齡、性別、病程的患者, 其治療效果各不相同。針灸治療主要通過刺激穴位敏感度, 修復患者面部神經元, 但是該治療方法的療效單一,短期內見效慢。而對于突發性周圍性面癱, 其治療最佳期限是1周之內, 因為患病時間越長, 患者面部神經敏感性越差,所以周圍性面癱疾患只有早發現、早治療才能發揮最大治療功效[4]。
針灸加內服中藥治療方法, 針灸治療對外緩解患者面部損壞神經, 內服中藥促進患者血液循環, 驅除體內濕寒之氣,有助于面部神經、肌肉功能恢復[5]。
綜上所述, 中西醫結合在治療周圍性面癱方面其療效優勢明顯, 在中醫藥臨床診療規范化體系的推動作用下, 針灸與中藥治療技術得到了有效推廣, 已成為主流治療方法, 推廣意義重大。
[1] 洪鈺芳, 王洪文, 張廷建.針灸加中藥內服外敷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臨床觀察.世界臨床藥物, 2011, 23(5):287-315.
[2] 韓培德, 董曉光, 張園園.中西醫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癱30例臨床體會.社區醫學雜志, 2011, 12(115):157-167.
[3] 陳慶華.針灸加內服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癱50例療效分析.臨床醫藥實踐雜志, 2008, 12(18):875-876.
[4] 王洪杰, 王曉光.遠道刺結合中藥治療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13(22):110-124.
[5] 徐明, 鄭慶余.針灸配合中藥內服治療周圍性面癱80例療效觀察.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2(35):184-185.
2014-07-09]
132012 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理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