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敏
(江蘇省鎮江第一中學,江蘇 鎮江 212000)
高效課堂,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相當好的課堂,它相對于課堂教學的無效性和低效性而言的,要求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高效發展。
從筆者從事的高中政治學科來看,目前傳統政治課教學中死板與空洞的說教完全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忽視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學習負擔加重,更泯滅學生的創新精神,極大地阻礙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無論是為了新課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理念,還是為了培養未來社會需要的具有參與意識、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的人才,高效課堂建設都具有緊迫性。
那么,高效的政治課堂教學模式究竟是怎樣的呢?如何構建高效的政治課堂呢?
我認為完全可以“巧借東風”——目前我校正構建并實施的“問題導學”教學模式,以教師設置課堂中心問題為把手,以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為平臺,引導學生通過解決面臨的問題,主動獲取和運用知識、技能,從而培養其學習主動性、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一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力,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不斷發現新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絕不是知識的簡單傳遞,它需要通過師生之間以“問題”為連接點的對話、合作、交流等多種課堂方式,主動探索獲得問題的答案。這絕不是教師填鴨式的灌溉,也不是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學生主動和富有創造性的學習,它有利于學生思維潛能得到最大化的挖掘,極大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那么,我們該如何以“問題導學”為把手,構建高效政治課堂呢?我認為可以采用以下四種具體研究方法:
據說,在國外,一些人熱衷于在中國餐館舉行會餐,因為餐桌上有一塊可以旋轉的圓盤擺放美味佳肴,圓桌呈現出來的柔和感使就餐者很容易產生 “親切的關系”、“融洽的氣氛與感受”,人們把對圓桌產生的心理效應簡稱為“圓桌效應”。
“問題導學”的課堂中應該充分運用這種“圓桌效應”,通過打造課堂教學的親和力,加大興趣激發、啟發誘導、鼓勵思維的力度,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為主動求知探索,讓學生既能在“圓桌”上享受到美味,又能在“圓桌”旁的談笑風生中獲得思維上的拓展。
在高三下學期的教學中,我尤其注重這一方法的運用。這一時期,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已經比較充足,而時政和熱點問題一個個接踵而來,為了應對高考側重分析問題能力考查的需要,我充分利用每節課的前5分鐘,每天輪流由一個學生提出他非常關注的事例,接著請其他學生用自己學過的理論知識進行點評,最后我運用教材知識引導、幫助學生提高理性認識。半年來,關于 “科學發展觀”、“節約型社會”、“榮辱觀”的討論,經常發生在我們的課堂上,更有學生談到“學生的德育量化考評機制”、“新課程與未來高考”等很多和自身相關的問題。通過這樣的角色互換,我發現,不僅學生的視野大大開闊了,而且觀察問題的敏銳性和分析問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當然,教學相長,我也從中獲益良多,真是“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增強了,一切從學生“學”的角度和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獨特的理解和感受,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活”起來了。可細細品味,卻發現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比如,當學生的理解、表述、解題方法等一旦出現與教師設計不一致的地方,教師往往會巧妙地用 “對嗎”、“是這樣嗎”、“再想想”、“誰幫幫他” 等言辭,很快把學生拖回教師教的軌道。看似活躍的課堂,實質卻仍順著教師設計的思路、按照教師期望進行的 “教學表演”,仍把學生當做“客體”,學生仍脫離“被動接受”的陰影,只不過學生由原來“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地猜想老師需要什么”。
要構建高效課堂,我認為在“問題導學”的課堂中,必須真正徹底改變這一局面,讓學生和教師真正平等對話,通過雙方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理解,在語言交匯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所以,當學生出現不同見解時,我們要學會說這樣的話:“談談你的理解”,“題目里哪些地方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學生擺事實、講道理的過程中,找出閃光點,指正不足,共同探究,共同成長。
某次考試中出現了一道錯誤率較高的題目:“人們寫詩作文之所以要‘反復推敲’,從哲學上看是為了”,很多同學錯選了“充分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為了釋疑,課堂上我請做錯題目的同學講述了他的理由,他認為“推敲,是我們思考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想’,這正是人的意識能動作用的體現,是我們在反映客觀事物”。抓住他的話,我重復并強調“你的意思是說‘推敲就是我們在發揮意識能動作用’”?他很肯定地點了頭。我接著問:“那么我們想、推敲一件事或者一個問題,總是希望想出來的結果……”“符合客觀”,他恍然大悟,錯選的答案只是對“推敲”的哲學表達,而題目問的卻是目的。不是簡單地給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尋找答案,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善于對待學生的見解,特別善于捕捉學生思維中閃現的火花,這樣才能使學生走出封閉的自我,走向自信。
“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我想,這便是和諧師生關系體現的極致,這便是“問題導學”實施的基礎,這便是師生互動、構建高效課堂的起步。
“問題導學”的課堂要求學生面對提出的問題,通過特定的情境,找出問題的答案。在上矛盾概念一課時,碰巧校長推門聽課,課上我旁征博引,廣泛舉例解釋矛盾的對立統一,自我感覺特別好,下課后,我等著接受表揚,結果校長輕描淡寫地表揚了我幾句后給我提了一條建議,他說:“除了那些寓言、故事,能否想想看怎么把政治課堂和其他學科,特別是理科學科結合起來。”這條建議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問題拓展能讓學生將已經掌握的各類知識融會貫通。
在以后的課堂中,我注意了這一點,如講到“矛盾普遍性”問題時,我限定范圍,讓學生在數學、物理等各學科中找到具體矛盾;在講到“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質變”時,我引導學生用物理中水的三態變化、音樂中音符的變化加強理解。實踐證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對問題進行拓展,有意識地進行學科間的融合,這種做法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往往更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對新概念舉一反三地理解,更使他們逐漸形成“生活處處皆政治”的想法,隨時隨地用政治觀點分析身邊問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問題進行拓展,跳出政治學科,以全新的視角、廣闊的視野審視政治學科的內容時,往往能更高、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它,這樣的課堂怎能不高效呢?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有個精彩的比喻: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幼小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的,卻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因此,學生稚嫩的生命需要得到老師的滋養和浸潤,得到生活的體驗和錘煉。遺憾的是,在我們的課堂上,教學目的仍側重于知識,忽略對學生社會生活的體驗和錘煉。因此,在“問題導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引導和啟發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使學生學習的知識更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只有真正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他們獲得的才是有生命的、流動的知識,才是能運用于實際的知識,我們的課堂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
記得在教授“股票”這一內容時,我按照備好的課按部就班地仔細講解知識點,抬頭一看,講臺下的學生一臉茫然。這時我才意識到,股票對于這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考試’書”的學生似乎太遙遠了,難怪他們雖然很有興趣卻苦于難以理解。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知識呢?我突然想到,我們周圍就有證券交易所,我們身邊就有股民,為什么不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呢?于是,我布置學生展開調查活動,讓他們置身股票海洋了解熊市和牛市,了解股票的面額和價格……同學們發現,所學的股票理論在交易所得到了印證,股民們對股市的反應也印證了股票理論的正確性。這樣的教學既使學生分享了體驗的快樂,又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學習的樂趣,死氣沉沉的傳統課堂煥發出了新的活力,變成了生機勃勃的高效課堂。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堂教學不應只是一門“文化知識課”,更應該是一門“生命體驗課”。因此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才是真正讓他們走進課堂、走近知識。
總之,我們要以“問題導學”為抓手,增強學生的問題交流意識,采用雙向的問題對話形式,對問題進行有機拓展,對問題進行實際調查。這樣的課堂必將是生動的、生成的、生活化的、充滿生機的課堂,必然是高效的課堂。
[1]叢書編委會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2]趙竹林.打造磁性高效政治課堂[J].教學與管理,2012(12).
[3]黃勝.拿來就用的心理學[M].中國物資出版社,2010,03.
[4]黃法祥.“問題導學”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江蘇教育研究,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