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高萍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去感熱口服液能顯著縮短發熱病
程高萍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目的:探討去感熱口服液縮短發熱病程效果。方法本次共選擇100例外感發熱患者作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隨機分組,就柴胡注射液(對照組,n=50)與去感熱口服液(觀察組,n=50)治療臨床效果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選取病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為86%,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但觀察組體溫下降開始時間、復常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兩組咽充血治療后好轉情況,觀察組前咽充血消失率為70%,明顯高于對照組50%,組間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均不明顯,治療后肝、腎功能檢查和血、便、尿常規檢查未見異常。結論針對外感高熱的病例,采用去感熱口服液治療,可顯著縮短病程,改善患者預后,保障生存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
去感熱口服液;外感高熱;縮短病程
臨床關于外感高熱的研究目前已成為臨床研究與中醫科研的重點,其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受廣譜抗生素研發種類日趨重多,臨床濫用,細菌耐藥性日趨增多等多因素影響,尚無特效治療病毒感染的藥物,使臨床應對存在一定棘手性[1]。外感發熱屬中醫常見急癥之一,依據中醫理論,取合適的中藥方案治療,對縮短病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本次選取相關病例,隨機分組,就柴胡注射液與去感熱口服液治療對縮短發熱病程的影響進行探討,現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本次共選取外感高熱100例患者,均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診斷標準符合,中醫辨證為氣分證和衛生證。采用數字表抽取法隨機按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劃分,觀察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19~58歲,平均(36.2±8.3)歲。輕度病情25例,12例為中度,13例為重度;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20~57歲,平均(36.3±7.6)歲。輕度病情24例,13例為中度,13例為重度。均以咽干痛、咳嗽、頭痛、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組間一般情況具可比性,無明顯差異(P>0.05)。
方法:對照組:本組選取病例采用紫胡注射液肌注,4ml/次,2次/d;觀察組取去感熱口服液口服,4ml/次,2次/d,均應用3d。
指標觀察:①檢測臨床安全性:包括心臟、肝、腎功能檢查,常規血、尿、便化驗;一般體格檢查。②觀察療效:評估發熱程度,并記錄發熱時間,體溫每2小時行1次測量,對有效維持時間及開始退熱時間進行觀察,記錄斑疹、惡寒、神志、汗出及各系統有定位價值班的脈象、舌象、癥狀。
效果評定:①臨床控制:體溫在用藥治療24h內呈正?;謴?,未出現反復現象,癥狀好轉明顯;②顯效:體溫在用藥治療24h內降低幅度>1.5℃,主要臨床癥狀有減輕表現;③有效:體溫在用藥24h內呈0.5~1.5℃降低,主要臨床癥狀相對減輕。④無效:體溫在用藥24h內下降在0.5℃以下,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

觀察組選取病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為86%,組間無明顯差異(P>0.05)。但觀察組體溫下降開始時間、復常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兩組咽充血治療后好轉情況,觀察組前咽充血消失率為70%,明顯高于對照組50%,組間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均不明顯,治療后肝、腎功能檢查和血、便、尿常規檢查未見異常,體溫變化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體溫變化情況比較
去感熱口服液為臨床一種純中藥制劑,主要成分包括竹葉柴胡、蘆竹根、青蒿,具清熱解毒、發汗解表功效。竹葉紫胡、青蒿具外透表熱、解表透熱之效;蘆竹有郁熱下瀉、清熱尿之效;石膏從里而解郁熱,諸藥共用,協同發揮效果,共起清解熱邪、發汗解表之功[3-4]。分析其退熱功能,為對發熱各環節產生影響所致,一為對釋放內源性腎上腺素有促進作用,進而對促腎上腺皮質釋放加以抑制,降低Na+/Ca2+下丘腦的比值,使CAMP含量最大程度降低,促使體溫達到下降目的;另外,其對細胞溶酶體膜有穩定作用,減少前列腺素PG2的釋放,進而降低體溫;且去感熱中含有的活性離子鈣對下丘腦Na+/Ca2+比值有直接影響,促使其降低,發揮降溫效果[5]。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雖兩組總有效率無明顯差異,但觀察組退熱情況及前咽充血消失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針對外感高熱的病例,采用去感熱口服液治療,可顯著縮短病程,改善患者預后,保障生存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
[1]李雪苓,韓寧林.中醫藥治療外感高熱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1):97-98.
[2]Efstathiou SP,Pefanis AV,Tsiakou AG.Fever of unknown origin:discrimination between infectious and non-infectious causes[J].Eur J Intern Med,2010,21(2):137-143.
[3]邵錦華.中醫藥治療中樞性發熱的進展[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3,34(5):75-76.
[4]Tolan,Robert WJR.Fever of Unknown Origin:A Diagnostic Approach to This Vexing Problem[J].Clinical Pediatrics,2010,49(3):207-213.
[5]宋建英,沈曉明,馬云枝.醒腦靜注射液治療急性急性腦血管并發中樞性高熱臨床研究[J].中醫學報,2011,26(7):841-842.
R969.4
B
1009-6019(2014)08-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