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廣斌
江蘇省揚州市高郵菱塘回族鄉衛生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冠心病中醫治療方法的臨床應用
嵇廣斌
江蘇省揚州市高郵菱塘回族鄉衛生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目的:探究冠心病中醫治療方法的臨床應用。方法選取2008年8月-2013年8月到我院就診的38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雙盲原則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19例患者均采用西醫治療模式;觀察組19例患者均采用中醫治療模式。治療結束后,對中、西醫兩種療法治療冠心病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比較。結果觀察組中顯效15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4.74%。對照組中顯效11例,有效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73.68%。兩組數據結果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中醫治療是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方法,能有效緩解患者體征,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中醫;冠心病;臨床應用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冠心病定義為由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或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冠狀動脈血流與心肌需求之間不平衡而引發的心肌損害。中醫治療冠心病的方法主要有活血化瘀,舒胸益氣,活血通脈,益陰補陽,化瘀通絡、益氣補腎、活血寧心等,主要目的是使人體內氣血通暢。目前,中醫對冠心病治療已取得良好的效果,采用中醫進行治療,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盡快恢復健康,現代中醫對于冠心病的治療具有良好的前景[1]。
基本資料:研究對象為2008年8月-2013年8月到我院就診的3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為38~73歲,平均年齡(46.4±3.2)歲。有12例患者表現有胸悶、氣短、胸痛以及舌質紫暗等癥狀,14例表現有氣短、胸悶、頭暈、乏力等癥狀,12例表現有頭暈耳鳴、目眩、腰腿酸軟及心煩不寐等癥狀。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及臨床癥狀等一般情況無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方法:根據雙盲原則將3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9例患者,對照組19例患者采用西醫治療,觀察組19例患者采用中醫治療,采用采用活血化瘀、舒胸益氣、活血通脈、益陰補陽、化瘀通絡、益氣補腎、活血寧心等方法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國家衛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里冠心病心絞痛的標準。①顯效: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②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③無效:臨床癥狀、體癥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④加重:臨床癥狀、體征均有所加重。

觀察組19例患者中顯效15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4.74%。對照組19例患者中顯效11例,有效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73.68%。兩組數據結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對比
目前,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冠心病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老年冠心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嚴重危害身體健康,引起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而且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冠心病的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2-3]。冠心病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器官病變的常見類型,是一種老年多發病、常見病。中醫理論研究,郁是導致冠心病病發的主要因素,由情志內傷而引起的氣機郁結,使肝氣郁滯,將影響血液的流動,最終引起冠心病病發。臨床上將冠心病分為隱匿型、心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型(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型五個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心絞痛型,最嚴重的是心肌梗死和猝死兩種類型。冠心病患者往往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胸悶氣短、心痛、疲乏、頭暈、目眩、氣短胸悶、心煩不寐、腰腿酸軟及舌質紫暗等臨床癥狀。近幾年,有部分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患冠心病的幾率較大,目前該理論基本得到證實,老年高血壓患者患冠心病的概率遠高于正常人,故高血壓患者應遵醫囑堅持長期服用降壓藥物。預防冠心病首先要從生活方式和飲食做起[4],主要目的是控制血壓、調節血脂、降低血糖等,以此降低心腦血管疾病復發的風險。預防冠心病應做到起居有常、身心愉快、控制飲食、戒煙少酒、勞逸結合、適度體育鍛煉。
本次研究表明,采用活血化瘀、舒胸益氣、活血通脈、益陰補陽、化瘀通絡、益氣補腎、活血寧心等中醫治療手段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血液循環擴張血管,降低心肌的耗氧量,保護心肌,緩解患者體征,減輕患者病情。采用中醫進行治療,能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的生活。中醫治療方法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孟玲娟,賈春紅,劉鳳才,等.冠心病中醫治療臨床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3):180.
[2]張琪,周亞濱,史海蛟,等.中醫特色療法治療冠心病的研究進展[J].中醫藥學報,2013(2):103-105.
[3]羅清運.中醫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臨床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8):138-139.
[4]王建春.中醫治療冠心病合并高血壓6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3):25-26.
R969.1
B
1009-6019(2014)08-0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