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平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程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江蘇 南京 211504
小切口闌尾切除對急性闌尾炎的效果分析
孟令平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程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江蘇 南京 211504
目的:分析小切口闌尾切除對急性闌尾炎的臨床效果。方法將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闌尾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以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治療,對照組以傳統切除術,分析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小切口闌尾切除術可有效治療急性闌尾炎,并發癥低,安全有效,值得臨床肯定。
小切口闌尾切除;急性闌尾炎;臨床效果
急性闌尾炎是臨床常見急腹癥,病情發展快,主要表現為:右下腹痛、惡心嘔吐、發熱等,當確診后需立即手術,否則會引發患者腹膜炎,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現筆者以60例急性闌尾炎患者為例,給予小切口闌尾切除術及傳統闌尾切除術,分析小切口闌尾切除對急性闌尾炎的臨床效果,總結如下文。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闌尾炎患者,與急性闌尾炎診斷標準相符;男38例,女22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36.8±4.5)歲;35例急性單純性闌尾炎;25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情等資料無明顯差異,可進行對比(P>0.05)。
1.2 納入標準[2]
患者均符合急性闌尾炎的診斷標準;符合手術指征;排除因泌尿系結石、胰腺炎、潰瘍病等誘發的急性腹痛;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患者參與研究時,均自愿簽署了研究同意書。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對照組行傳統闌尾切除。患者實施連續硬膜外麻醉,于傳統麥氏點斜行切口,根據患者壓痛點,作長約為5-7cm斜行切口,依次切開患者皮膚、皮下脂肪及腹外斜肌腱膜,鈍性分離腹橫肌和腹內斜肌,橫行切開腹膜,視野不佳使用鹽水紗墊隔開小腸,明確闌尾根部位置,鈍性分離闌尾周圍粘連,暴露闌尾頭體部,有效結扎縫合闌尾根部及闌尾系膜,將殘端埋入盲腸中,有效消毒,逐層進行縫合。
治療組行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患者實施連續硬膜外麻醉,取平臥位,于患者右下腹麥氏點顯著壓痛點作斜切口1.5-3.0cm,常規消毒鋪巾,依次切開患者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保證腹外斜肌腱膜切開長度超過皮膚切口長度,鈍性分離患者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切開腹膜,外翻腹膜并固定護皮巾,當患者腹腔發生膿液或滲液時,利用無菌敷料沾凈,推開小腸或大網膜,順著結腸找到闌尾,以逆行或順行切除闌尾。縫合腹腔,常規更換手套,利用甲硝唑沖洗切口,逐層縫合腹壁。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情況、住院時間、切口長度、排氣時間及并發癥。
1.5 統計學分析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切口長度、排氣時間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及排氣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切口長度、排氣時間對比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分析 治療組住院時間(3.0±0.8)d,對照組住院時間(6.8±1.0)d,兩組間數據明顯(T=3.5248,P<0.05)。
2.3 并發癥 兩組患者治療后無嚴重不良反應,治療組出現1例切口感染,占3.3%;對照組出現3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疝,2例粘連性腸梗阻,占21.2%;兩組間差異明顯(x2=5.34,P<0.05)。
急性闌尾炎具有較高發病率,起病急,發展快,多有細菌入侵、胃腸道疾病等誘發的炎性病變。傳統闌尾切除術切口過長,延長了患者康復速度,其存在較多的并發癥。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手術切口小,切口通常在1-2cm,避免組織損傷,使患者能夠得到更好康復,同時可以減少患者住院時間;且小切口闌尾切除術不會嚴重損傷腹腔臟器,術后可減少腹腔粘連,以免發生腸梗阻[3];另外小切口闌尾切除術多采用可吸收縫線縫合皮內組織,術后傷疤不明顯,滿足了患者美觀需求。在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少于對照組(P<0.05)。可見小切口闌尾切除術能夠明顯促進患者康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在采用小切口闌尾切除術時,術前需常規檢查患者情況,輕柔操作,輕柔游離闌尾,盡量減少切口,拉起腹膜,擴充腹腔空間,以此更好的切除闌尾。總而言之,小切口闌尾切除術可有效治療急性闌尾炎,臨床效果顯著,并發癥低,安全有效,值得臨床肯定。
[1]夏圣兵.小切口闌尾切除治療急性闌尾炎的臨床觀察[J].大家健康,2013,07(12):106-107.
[2]封舉林.小切口闌尾切除治療急性闌尾炎的臨床觀察[J].大家健康,2014,08(02):114-114.
[3]魏銀莊.小切口闌尾切除治療急性闌尾炎的臨床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4,23(03):80-81.
R656.8
B
1009-6019(2014)08-0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