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穎
廣東黃埔衛生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 廣州 510720
研究健康宣教對高血壓護理的重要性
翟穎
廣東黃埔衛生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 廣州 510720
目的:旨在探討健康宣教對高血壓患者自我監測和護理的重要性,為臨床護理工作人員提供參考。方法將76例符合高血壓診斷的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用健康宣教,對照組不采用健康宣教,將兩組患者出院后自我監測和穩定血壓情況進行比較。結果實驗組36例中,穩定血壓有效率達97.2%;對照組40例中,穩定血壓有效率僅有82.5%,兩組自我穩定有效率比較有明顯的差異(P<0.05)。結論應用健康宣教對出院后高血壓患者自我監測和穩定病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護理體會
高血壓是我國常見的一種嚴重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除了可引起相應的癥狀外,還是冠心病,腦卒中,心腎功能衰竭的最主要發病因素,同時與糖,脂代謝紊亂和糖尿病有密切關系。據粗略統計,我國高血壓患病率近10年來約增高了25%,因此有效的控制血壓是非常重要的[1]。本文旨在探討健康宣教對高血壓患者自我監測和護理的重要性,這也護理工作者刻不容緩的工作。
1.1 一般資料
2013年8月在我校直屬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住院治療患者中,符合高血壓診斷的患者76例。將76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為52.5歲;對照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28~74歲,平均年齡為51歲。2組患者在性別和年齡上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實驗組由責任護士按整理護理對患者展開健康宣教,對照組只進行常規的治療和護理,不采用健康宣教。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際高血壓診斷標準,2005年我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規定:高血壓是指在未服抗高血壓藥物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即可診斷。測量血壓時,要保證在同一部位、同一血壓計、同一體位,需間隔3~4 min測量一次,總共測量三次,最后取平均值。
2.1 實驗對象評估
護士要與患者及家屬做好相關的溝通和解析,首先要進一步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文化程度、健康情況、心理適應及學習能力,其次要了解患者飲食、運動、自理能力情況。
2.2 擬定計劃
護士在擬定護理計劃時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要有針對性,才能制定出確實可行的計劃。通過對患者防治知識的評估,使患者的生活與飲食習慣符合健康要求,確立教育目標。
2.3 計劃實施
2.3.1 向病人及家屬宣傳高血壓的病因,誘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等有關知識,讓病人了解高血壓病雖然難以徹底治愈,但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壓藥物,可將血壓控制在一個適合的水平,改善預后,改善生活方式。
2.3.2 告知病人建立長期治療的思想準備,正確用藥,按時服藥,遵醫囑調整劑量,不隨意增減和中斷藥物,并注意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
2.3.3 教會病人及家屬正確測量血壓的方法并做好記錄,監測服藥與血壓的關系,以作為就診時調整藥物劑量的參考。血壓的監測應在靜息的情況下進行,測量血壓前應休息5~10分鐘,測量前30分鐘內不要吸煙,避免喝濃茶,咖啡及其他刺激性飲料[2]。
2.3.4 定期到醫院復查,教會病人識別并發癥的方法,一旦有并發癥發生,應立即就診。
2.4 療效評價標準
2組患者均被要求在出院后一個月回院復查并給予相關健康宣教測試問卷,由患者自己完成,病區護士長及責任護士共同評分,得85分以上者有優秀,60~85分為良好,60分以下為不及格。

對象優秀良好不及格有效率實驗組(36例)33(91.7%)2(5.5%)1(2.8%)97.2%對照組(40例)25(62.5%)8(20%)7(17.5%)82.5%P<0.05
實驗組優秀33例(91.7%),良好2例(5.5%),不及格1例(2.8%),有效率為97.2%;對照組優秀25例(62.5%),良好8例(20%),不及格7例(17.5%),有效率為82.5%。實驗組效優于對照組,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36例中,有效率達97.2%;對照組40例中,有效率僅有82.5%。實驗組療效優于對照組,2組總有效率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同時也顯示了健康宣教對提高患者健康知識水平有一定作用,對穩定高血壓起到明顯的效果。
綜上所述,實驗表明,健康宣教的重要性體現在它是一種新興的護理方法,體現在它是護患等醫護關系的良好構建者,體現在它是維護病人健康的有效方法,也體現在它是節約醫療資源的根本手段。因此健康宣教的意義就是它維護的是醫院和病人兩個對立面的良好關系,促進的是醫療護理知識的社會性普及,而其中最為重要的意義卻是在于它既幫助的是病患者也是醫療者,而更多惠及的卻是所有其他的人。
[1]劉海燕.高血壓病人臨床護理進展.護士進修雜志,2000,8(15):590
[2]周進祝.孫菁內科學(第二版)2012,100.1
R473.5
B
1009-6019(2014)08-0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