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剛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消化科 四川 成都 610072
中藥灌腸對慢性復發型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觀察
毛剛杜強張帆(通訊作者)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消化科 四川 成都 610072
目的:探討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復發型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效果。方法對2010年2月-2014年2月期間收治的120例慢性復發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回顧性總結。隨機將患者分為兩個組,每組60人,治療組給予中藥自擬方灌腸,對照組給予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灌腸。結果治療2周后觀察療效,治療組總有效率,對照組總有效率,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藥自擬方灌腸治療慢性復發型潰瘍性結腸炎療效確切,可以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潰瘍性結腸炎;保留灌腸;自擬方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病變主要局限于結腸粘膜及粘膜下層,其好發部位主要多從直腸開始,呈連續性、彌漫性分布,尤以左半結腸(直乙結腸段)多見,我國尚無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學資料,但近十多年來本病就診人數呈逐步增加趨勢非常明顯,UC在我國已成為消化系統常見疾病,對于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較為明顯,對重度潰瘍性結腸炎,藥物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較多,而中藥局部灌腸治療,藥物可以直達病所,提高腸內局部藥物濃度,使藥物的利用度得到了充分發揮,本文通過對近4年來120例患者中藥灌腸與激素灌腸治療的效果做以下總結。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0例慢性復發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男性76例,女性44例。年齡25-55歲,平均年齡38歲。于2010年2月-2014年2月于我科住院治療。臨床表現:持續、反復發作的腹瀉、粘液膿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全部患者均符合《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廣州)[1],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泄瀉的證候診斷標準,中度62例,重度58例,病程6個月-4年。病變部位:直腸62例,乙狀結腸30例,直乙結腸25,左半結腸3例,按照中醫診斷標準,均為濕熱瘀阻型,隨機將全部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
1.2 排除標準 有嚴重的并發癥,如局部狹窄、腸梗阻、腸穿孔、結腸癌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精神病患者;合并肝、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患者。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自擬方中藥灌腸方劑 :血竭5g,馬齒莧60g,赤芍20g,青黛10g,黃柏20g,千里光30g,枯礬10g。水煎劑濃縮至150ml,方法,1次/天,每晚睡前1次;保留灌腸,藥物保留時間應超過6h,療程14d,療程結束后復查大便常規,腸鏡。
對照組采用激素灌腸法 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灌腸,NS 150ml+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200mg,1次/天,每晚睡前1次;藥物保留時間應超過6h,療程14d,療程結束后復查大便常規,腸鏡。
1.4 療效標準 痊愈:癥狀體征消失,大便常規檢查陰性,結腸鏡檢潰瘍愈合,糜爛消失,黏膜大致正常。有效:癥狀體征消失,大便常規檢查陰性,結腸鏡檢黏膜輕度炎癥。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結腸鏡檢未見改變。
1.5 結果
治療組痊愈18例,有效3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1.6%。對照組治愈12例,有效33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75%。兩組總有效率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治療后兩組結果比較(例)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結腸的非特異性的慢性炎性病變,主要局限于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一般認為與遺傳因素有關,可能在環境因素作用下,在氧自由基損傷、腸道菌群參與下,啟動了腸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統,最終導致免疫反應和炎癥過程[2],因病程較長,需長期用藥,且多次治療后藥物反應較差,常遷延不愈,目前尚無特效藥物,已成為臨床醫療工作者的難題之一,主要口服藥物有氨基水楊酸制劑,激素,硫嘌呤類藥物,英夫利西單抗,灌腸藥物有美沙拉嗪灌腸劑,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鹽,布地奈德泡沫劑。臨床上使用激素灌腸可以抑制局部炎癥,延緩肉芽組織的生成,緩解臨床癥狀,但是,因為激素的副作用、不良反應,特別是反復使用后產生的耐藥性,使得激素灌腸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而隨著對中藥研究的不斷加深,單味藥的主要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的不斷完善,中藥的安全性、有效性、穩定性、可控性已成為中藥的重要特征。在中醫的辨病角度,潰瘍性結腸炎屬于“泄瀉”范疇,而從辯證角度,臨床上,以濕熱瘀阻證證型最為多見[3]。中醫理論認為,大腸主傳化糟粕,接受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排出體外,若濕熱蘊結大腸,大腸傳導失常,會出現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膿血等,同時大腸參與體內津液代謝,若大腸機能失常,津液不得吸收,與糟粕俱下,可出現腸鳴、腹痛、泄瀉等癥,肝氣失調則變化失常,濕濁久蘊化熱,氣滯久成血瘀,而導致濕熱瘀阻之機,治宜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文中自擬方采用由血竭、馬齒莧、赤芍、青黛、黃柏、千里光、枯礬等中藥組成,具有清熱除濕、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于濕熱瘀阻證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灌腸液保留于病變部位,易吸收,可改善病變部位的微循環,加速創面修復,是脈絡疏通,更有利于炎癥的改善和粘膜的修復。通過對治療后結果經統計學處理(P<0.05),我們可以發現中藥自擬方組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灌腸組,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值得臨床推廣。
[1]梁潔,周林沙素梅等.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年·廣州)《胃腸病學》2012年第12期
[2]危北海,張萬岱,陳治水,等.中西醫結合消化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60.
[3]康承君,李家邦.三皮湯加味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6,14(3):164.
R24
B
1009-6019(2014)08-02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