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甫,潘勝軍,王 麗
(1.河南省中醫院,河南鄭州450002;2.黃淮學院,河南 駐馬店463000)
跖疣是發生于足底的尋常疣,也是皮膚科臨床難治病。多發性跖疣治療困難,且易復發。雖然激光、微波、電灼、冷凍等深度破壞性治療適用于數目少的跖疣,但仍有1/3患者會復發[1],故一般不采用此療法;由于皮損較多,局部注射藥物如聚肌胞、干擾素、平陽霉素等,可導致患者疼痛明顯,故依從性不高;采用口服維A酸、肌肉注射免疫增強劑等系統用藥,又因其副作用及價格不被多數患者接受。2010年1月—2014年6月,筆者采用解毒活血外洗聯合維A酸乳膏外用治療多發性跖疣50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門診就診的多發性跖疣患者98例,符合《臨床皮膚病學》[1]中多發性跖疣的診斷標準,采用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男 29例,女 21例;年齡 12~65歲,平均(27.5±4.5)歲;病程2~67個月,平均(6.3±2.3)個月。對照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齡12~65歲,平均(28.4±2.6)歲;病程1~70個月,平均(6.5±2.7)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12~65歲;③疣體數目≥5個;④知情同意且依從性好者。
①不符合診斷標準;②局部有感染,及2周內做過局部治療者;③對治療藥物有過敏史者;④同時接受其他方法治療者;⑤治療前1個月內使用過抗病毒藥物、免疫增強類藥物及維 A酸類藥物者;⑥妊娠、哺乳期女性;⑦患有嚴重內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治療組給予解毒活血方,藥物組成:紫草30 g,板藍根 30 g,大青葉 30 g,山豆根15 g,木賊20 g,紅花 15 g,赤芍 15 g,生牡蠣30 g,土貝母20 g,透骨草30 g,蒼耳子20 g。每日1劑,加水浸泡20 min,水煎20 min,煎取藥汁2 000 mL,晾至溫度約43℃,泡洗患處,每次30 min,每日2次。泡洗后使用質量分數0.05%維A酸乳膏(由本院制劑室統一配制,制劑批號20100124),均勻涂抹于疣體,每日2次。
對照組給予熱水2 000 mL泡足,溫度保持在43℃左右,每次30 min,每日2次;泡洗后使用質量分數0.05%維A酸乳膏(由本院制劑室統一配制,制劑批號20100124),均勻涂抹于疣體,每日2次。
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痊愈:皮損完全消退,無新的疣體出現。顯效:皮損消退≥70%,無新的疣體出現。好轉:皮損消退≥30% ~<70%,無新的疣體出現。無效:皮損無變化或消退<30% ,或有新的疣體出現。
見表 1。兩組對比,經 Ridit分析,u=4.55,P<0.01,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療效對比
隨訪3個月,治療組痊愈26例中復發2例,復發率為7.69%;對照組痊愈7例中復發2例,復發率為28.57%。兩組對比,經卡方檢驗,χ2=2.26,P>0.05,差別無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有4例出現疣體局部熱痛感,泡洗后1 h內自行消退;對照組有1例疣體脹痛,因反應輕微未予處理。
現代醫學認為:跖疣是人類乳頭瘤型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膚良性贅生物,外傷和摩擦為發病誘因。該病屬中醫學“疣目”“枯筋箭”“牛程蹇”范疇。《諸病源候論》曰:“疣目者,人手足邊忽生如豆,或如結筋,或五個,或十個,相連肌里,粗強于肉,謂之疣目。此亦是風邪搏于肌肉而變生也。”《外科正宗》曰:“牛程蹇,程途奔急,熱腳下水見風,以致氣滯血枯,結成頑硬,皮肉榮衛不滋,漸生腫痛;腫高突起,支腳難行,久則破裂,膿水相流。”中醫學認為:跖疣系足部長期受壓,氣血失和,腠理不密,復感外邪,凝聚肌膚所致[3];或濕熱下注,氣血阻滯,遂生疣贅;或肝虛血燥,筋氣不榮,風邪外搏肌膚而生。雖然內、外因均可導致本病發生,但外治應抓住“凝滯”和“毒邪”兩大主要病因,治宜活血化瘀、解毒散結、祛風除濕。解毒活血方中大青葉、板藍根、木賊清熱解毒;紅花、赤芍、紫草活血化瘀;山豆根、生牡蠣、土貝母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透骨草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散瘀消腫止痛;蒼耳子疏散宣通,祛風散濕,有增強諸藥作用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青葉、板藍根有較強的抗病毒和調節免疫的作用[4-5],木賊、赤芍、紫草亦有抗病毒作用[6]。另有研究表明:無論在正常皮膚或是乳頭瘤病毒感染的皮膚中,溫熱均可以促進朗格漢斯細胞的成熟和遷移,可能會通過增加朗格漢斯細胞的抗原提呈作用達到治療病毒疣的目的;局部溫熱療法可通過調節免疫治療病毒疣,更有助于疣體消退。
本研究表明:解毒活血方外洗聯合維A酸乳膏外用治療多發性跖疣,療效確切,安全無痛苦,且外病外治避免了系統用藥的副作用,易于患者接受,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12-313.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62.
[3]趙炳南,張志禮.簡明中醫皮膚病學[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3:134.
[4]黃家娣.板藍根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綜述[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5):197 -198.
[5]武彥文,高文遠,肖小河.大青葉的研究進展[J].中草藥,2006,37(5):793 -796.
[6]馬清鈞,王淑玲.常用中藥現代研究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5: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