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鄉村生態經濟的發展,還就是一個“融合發展”的路子:“產業融合”、“城鄉融合”、“三生融合”
閑來無事,翻閱《浙江日報》,讀到一篇關于杭州農村八大新業態的系列報道:農家樂、鄉村休閑觀光、現代民宿、運動休閑、農村電子商務、來料加工、養老養生產業、用益物權業。
說是八大新業態,不免夸張了一些。其實,在我來看,無非是一個“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人居”,也即省委省政府早在“十一五”規劃開始就大力倡導的“生態經濟優先”。所謂生態農業就是有機農業,好好出產那些少用乃至不用化肥農藥的“本塘”的、安全的、新鮮的農產品;或是觀光農業和精品農業,譬如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選料考究、傳統技藝的特色農產品。生態旅游涵蓋面就寬了去了:休閑運動、養老養生、民俗文化、民宿經濟、農家樂,都是大旅游可以包容進去的“物件”。生態人居其實就是農村的房地產業。啥叫用益物權業?不就是農民有權在更大的市場范圍內,有效處置他擁有用益物權的宅基地以及依附于其上的私有住宅!只要改革到位,這些房子出租可以,出售也可以。至于來料加工,就一般而言,不宜多加提倡。千千萬萬不要為了幾個現錢,去搞什么烏七八糟的低端加工業,那不但是農村工業化的“老路回頭”,更可能是對生態環境和鄉村風貌的一筆“得不償失”的蝕本生意。
怎么看待這些鄉村生態經濟的發展?我思來想去,還就是一個“融合發展”的路子:一是“產業融合”,二是“城鄉融合”,三是“三生融合”。
產業融合是指一、二、三產業融合。你看,種植業和養殖業是農業、第一產業,誰都點頭承認。但以這些種植和養殖的農產品為對象的加工工業叫什么?叫它農業不是不可以,畢竟萬變不離其宗,加工的都是農產品。但準確地說,當然還得是工業:上了建在廠房里的生產流水線,有著明確的加工工藝和技術標準,這樣出來的制成品,其實就是農產品的“工業化”。至于流向接待旅游者的餐桌,流向農產品市場或超市百貨,通過流轉和銷售到達更多的城市居民手中,那農產品早已進入到貿易流通也即服務業的范疇了。所以,當農業和工業、服務業深度融合,單純的農業蕩然無存的時候,農業反而搞活了、賺錢了。否則,就只能停留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而和所謂的現代農業“半毛錢的關系都沒有”。
城鄉融合是指城市和鄉村融合。無論城市化如何推進,就兩大地理空間的產業、形態和風貌來說,城市還是城市、鄉村還是鄉村。城市是人口和二三產業高密度集聚的狹小空間,而鄉村則是居住分散、專事農業、擁有大片綠野和山川的廣袤地域。正因為城鄉落差所形成的勢能,方才造就了城鄉之間人流的涌動。在更多的農民奔向城市的同時,也會有不少的市民來到鄉村,這也正是鄉村生態旅游和生態人居蓬勃興盛最深厚的需求動因。
“三生融合”是指生產、生活、生態的融合,即“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語出2001年江澤民總書記紀念建黨80周年的“七一”講話,后又寫入了黨的十六大報告。“三生融合”體現了中國特色的文明發展模式,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中國化表達。鄉村作為農業人口和農業產業的空間載體,其發展有其特定的規律和要求,不能照搬城市的模式和形態。城鄉一體化,是指城鄉要素流動的體制貫通,而不是城鄉產業、形態和風貌的“一樣化”。正因為有了城鄉一體化,人才能在城鄉間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自由遷徙,而不必因體制分割不得不對資源進行低效的重復配置。
記得上世紀末,我在參與省里城市化戰略的最初謀劃時,曾講到城市化不但是一個人口遷徙、文明融合、社會進步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國土重整、河山再造、家園改建的過程。城市化真正搞好了,我們的國土面貌和形態一定會呈現出“兩個一邊”的愿景:“一邊”是人口和二三產業高度集聚的城市及其連綿帶(即今天講的城市群),“另外一邊”是適合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大片綠野良田和景色怡人的秀美山川。如今杭州農村的“八大新業態”,難道不正是這個美好愿景的生動展示嗎?這種建設性的“融合發展”,難道不正是我們要建設的美麗浙江、要打造的美好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