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人民醫院中醫骨傷科 吉林 松原 131500
手術與中醫手法復位對比治療三踝骨折的療效觀察
任忠慧
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人民醫院中醫骨傷科 吉林 松原 131500
目的:探討手術與中醫手法復位治療三踝骨折臨床效果差異。方法病例資料均來源于我院近期收治三踝骨折患者110例,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55例;其中A組患者采用切開復位鋼板固定治療,B組患者則采用中醫手法復位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等。結果A組和B組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分別為90.91%(50/55),89.09%(49/55);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治療時間和治療費用均顯著優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和B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9.09%(5/55),1.82%(1/55);B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手術與中醫手法復位治療三踝骨折臨床效果相當,但中醫手法復位具有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及經濟性佳等優點,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手術;手法復位;三踝骨折
三踝骨折屬于臨床常見不穩定性踝關節骨折類型之一,已有研究顯示,患者術后創傷性關節炎并發風險較高,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2]。目前臨床治療三踝骨折主要手段包括手術切開復位固定和中醫手法復位[3],但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面存在較大爭議。本次研究選取三踝骨折患者110例,分別采用切開復位鋼板固定和中醫手法復位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等,探討兩種方法治療三踝骨折臨床效果差異。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骨科2013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三踝骨折患者110例,均為新鮮骨折,骨折移位明顯,且后踝不超過關節面1/3。入選患者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分為A組和B組,每組各55例;A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17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為(46.28±5.06)歲,其中左側35例,右側20例;B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齡25-72歲,平均年齡為(46.50±5.12)歲,其中左側37例,右側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A組患者采用切開復位鋼板固定治療,即行硬膜外麻醉后由內外踝入路,切開骨折部位復位,并以鋼板固定;術后石膏外固定5-6周;B組患者則采用中醫手法復位治療,即行腰麻后取平臥屈膝位,給予膝足部縱向牽引6-8min,根據骨折翻轉方向內翻或外翻踝部,而無翻轉畸形給予垂直牽引;待骨折遠端牽引完成后,沿骨折線上下推擠內外踝以松解損傷韌帶及骨膜;同時依次糾正內外旋轉,向上移位,距骨后脫位,之后自內踝后下向前上復位內踝前口。
石膏由小腿兩側及后側包繞塑型,以X光平片檢查復位情況,滿意后行患肢抬高并調整固定松緊度;石膏固定4-5周后無負重下地活動。
1.3 療效判定標準[4]
依據Mazur踝關節功能評分進行療效評價:①優,踝關節無腫脹及活動受限,步態無異常;②良,踝關節輕度腫脹,活動度為正常水平75%-90%,步態無異常;③可,踝關節活動可感疼痛,活動度為正常水平50%-74%;④差,未達上述標準。
1.4 觀察指標
①記錄患者治療時間;②記錄患者治療費用;③記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例數,計算發生率。
1.5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錄入、查重及邏輯糾錯軟件選擇Epidata 3.05,數據分析軟件選擇SPSS15.0;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判定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比較
A組和B組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分別為90.91%(50/55),89.09%(49/55);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比較
2.2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和治療費用比較
B組患者治療時間和治療費用均顯著優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和治療費用比較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A組和B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9.09%(5/55),1.82%(1/55);B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踝關節屬于日常負重關節之一,故治療過程中應對術后負重功能和活動度恢復進行雙重考慮[4]。因外踝內側與矢狀平面具有外翻角,其角度大小對距骨活動影響較,如角度過大易降低踝關節穩定性,誘發創傷性關節炎發生。
目前三踝骨折手術操作較為復雜,術中易造成骨膜及周圍韌帶損傷,不利于早期血運恢復,故骨痂出現時間較保守治療延長,且骨折愈合后需再次手術取出鋼板,嚴重影響治療依從性,不適用于老年患者。中醫手法復位治療三踝骨折疼痛程度較手術治療明顯減輕,術后行石膏可有效提高固定穩定程度,無需二次手術,有助于早期實施踝關節功能鍛煉。但對于后踝平面超過脛骨下關節面l/3者必須進行手術切開解剖復位,且術前應給予懸吊牽引提高后踝穩定度。而對于手法復位失敗及骨折后期移位明顯者亦應立行手術治療以保證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中,A組和B組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分別為90.91%(50/55),89.09%(49/55);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方法在保證三踝骨折患者術后活動能力方面均具有確切療效;B組患者治療時間和治療費用均顯著優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中醫手法復位有助于縮短三踝骨折患者術后康復時間,減少治療費用;A組和B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9.09%(5/55),1.82%(1/55);B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中醫手法復位治療三踝骨折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安全性更符合臨床需求。
綜上所述,手術與中醫手法復位治療三踝骨折臨床效果相當,但中醫手法復位具有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及經濟性佳等優點,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1]方巍,余汗青.手術治療29例踝關節骨折的臨床分析[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11(2): 150-151.
[2]郭華,易林,張平安,等.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和手法復位治療對比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 2014,43(7):877-878.
[3]張立平,張戈,陳軍,等.手法復位配合微創手術治療三踝骨折療效觀察[J].醫藥論壇雜志, 2014,35(6):13-15.
[4]杜天信,高書圖.骨傷病證診療規范[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52.
R473.72
B
1009-6019(2014)12-02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