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省輕工行業經濟運行綜述
福建省輕工業聯合會
2013年國際經濟形勢依然復蘇乏力,多方面因素給中國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在此大背景下,福建輕工行業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加大,與上年同期相比大多數子行業增速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釀酒、家具、農副食品加工、鐘表、塑料、皮革、食品等行業下滑較明顯,電光源基本持平,工藝美術品、造紙、包裝印刷等行業略有下降。許多中小企業因行業產能過剩、產品成本上升、企業貸款難、稅負重等原因經營困難加劇,產值利潤率低位徘徊。但是,輕工全行業通過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按照新政府確立的新經濟發展戰略,克服困難,努力拼搏,雖然增速較上年略有下降,但大多數子行業仍保持兩位數增長,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出口交貨值在全國31個省區中仍保持較前的位次。
1、總量依然增長,增速同比略降,產銷銜接良好,經濟地位不變
2013年福建省輕工行業經濟運行總體趨于平穩,走勢與上年相似,但全年增速比上年明顯放緩。根據福建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1~12月全省規模以上輕工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現行價,下同)11230.36億元,同比增長15.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滑了4.9個百分點。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33.27%,比例比上年提升了0.77個百分點。累計完成銷售產值10937.62億元,同比增長15%,增幅比去年同期下滑5.3個百分點,產銷率97.39%,產銷銜接良好。從圖1看,單月同比增速相對較高的是5月和11月,分別達到16.3%和16.4%,2月份只達到2.5%為全年最低。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13年1~12月福建省輕工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主營業務收入11418.75億元,占全國累計數的5.12%,排名全國第六。排名前五的分別是廣東、山東、江蘇、河南和浙江,有18個省市全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快于全國輕工行業平均增速,福建高于全國平均增速0.71個百分點。從全國31個省級地區的出口交貨值情況看,福建輕工行業出口交貨值位列全國第三,僅次于廣東、浙江,排名與上年相同,有16個省市全年出口交貨值累計增速快于全國輕工行業增速,福建高于全國輕工行業平均增速7.8個百分點。

圖1 2012~2013年全省輕工行業工業總產值分月示意圖
2013年1-12月全國規模以上輕工企業累計主營業務收入前六名省份和全國規模以上輕工出口交貨值前五名省份相關數據分別詳見表1和表2:

表1 累計主營業務收入前六名省份

表2 累計出口交貨值前五名省份
2、出口增速略顯放緩,占銷售比重與上年保持不變
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看,1~12月福建省規模以上輕工企業累計完成出口交貨值2760.8億元,同比增長13.7%,增幅同比下滑1.8個百分點,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41.5%,比例比上年提升了2.07個百分點。占全國輕工業出口交貨值的11.02%,比例比上年上升了0.82個百分點。比全國輕工業出口增長平均值高出7.8個百分點,全年出口交貨值占銷售比重為24.4%,比例與上年相同。

圖2 2012~2013年全省輕工行業出口交貨值分月示意圖
2013年福建輕工出口交貨值達百億元以上子行業(按大類計算)有6個,分別為:皮革毛皮羽毛和制鞋業843.15億元;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業457.53億元;農副食品加工業426.32億元;食品制造業139.32億元;塑料制品業134.77億元;家具制造業124.6億元。年出口交貨值10億元以上產品及增長情況:水產品334.28億元,增長10.6%;罐頭87.03億元,增長10.6%;蔬菜、水果和堅果79.62億元,增長6.5%%;糖果、巧克力及蜜餞22.607億元,增長22.2%;酒、飲料及茶15.09億元,增長16.7%;皮鞋476.15億元,增長15.6%;塑料鞋86.02億元,增長10.5%;紡織面料鞋53.63億元,增長2.8%;橡膠鞋35.29億元,增長9%;其他鞋48.29億元,增長24.8%;皮箱包(袋)119.08億元,增長14.4%;紙制品32.28億元,增長-2.9%;各類工藝品337億元,增長32.7%;體育器材25.96億元,增長-1.7%;木質家具52.73億元,增長12.6%;金屬家具51.85億元,增長4.2%;塑料家具10.22億元,增長1.2%;木制品23.54億元,增長48.4%;玩具36.31億元,增長8.4%;金屬工具15.06億元,增長11.8%;電光源77.91億元,增長49.1%;鐘表儀器40.9億元,增長2.4%。
3、整體效益平穩增長,增幅同比下降,虧損金額稍有增加
根據福建省統計局發布數據,2013年1~12月福建輕工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6149個,比上年同期增加480個,其中虧損企業446個,比上年增加51個,企業虧損面為7.25%,同比上升0.25個百分點,從業人員174.95萬人,同比增加2.56萬人。累計主營業務收入10838.89億元,同比增長14.2%;累計實現利稅總額1235.21億元,同比增長17.16%,其中,實現利潤709.63億元,同比增長13%,增幅同比下降6.1個百分點,上繳稅收525.58億元,同比增長17.4%;虧損企業累計虧損額24.75億元,同比增長14.9%,增幅較上年同期上升2.2個百分點。總體經濟效益保持平穩增長,但增幅較上年明顯下降,虧損企業虧損額較上年略有增加。綜合今年PPI和CPI上漲因素,輕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統計數據所反映的整體效益基本面向好,但眾多的中小企業實際經營情況還是較為困難。
4、2013年產量增速較快的5種產品:實木木地板88.46萬平方米,增長193.7%;箱紙板76.01萬噸,增長105.1%;光學儀器632.54萬臺,增長76.6%;食品添加劑9.02萬噸,增長37.5%;電光源9.24億只,增長37.2%。
5、2013年產量排名在全國前5名的輕工產品主要有:罐頭(242.47萬噸)、糖果(58.73萬噸)、皮革鞋靴(16.83億雙)、鐘(8371.16萬只)居全國第一;表(4026.94萬只)、眼鏡成鏡(1.1億副)、金屬家具(7579.73萬件)居全國第二;家具(1.09億件)、木質家具(2994.68萬件)、皮革服裝(726.21萬件)居全國第三;家用電風扇(130.73萬臺)、原電池及原電池組(23.09億只)、鋰離子電池(3.54億只)、輕革(5165.26平方米)居全國第四;新聞紙(15.14萬噸)、電冷熱飲水機(2.19萬臺)居全國第五。
2013年福建省輕工業10個大行業產銷值同比增長達兩位數以上,其中,有3個大行業同比增長達到或超過20%。累計產值超過千億元的大行業有皮毛及制鞋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塑料制品業和文教工美體娛用品制造業4個行業。皮毛及制鞋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塑料制品業,食品制造業,造紙業及紙制品業,文教工美體娛用品制造業,酒飲料茶制造業,這7個行業工業總產值合計達到9499.23億元,占福建省輕工行業總產值的84.59%,比重比去年同期下滑0.41個百分點。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及酒飲料茶制造構成的大食品行業占福建省輕工行業總產值的33.43%,比重較上年同期下滑0.07個百分點。皮毛及制鞋業占輕工行業的24.14%,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1.46個百分點。
——農副食品加工業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現價總產值2113.74億元,同比增長16%,增幅同比下降8.8個百分點;累計完成銷售產值2062.08億元,同比增長16%,產銷率97.56%,同比增長-0.01%;累計出口交貨值426.32億元,同比增長9.1%,增幅同比下降5.8個百分點。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56.81億元,同比增長15.7%;利稅總額188.22億元,同比增長25.98%,增幅同比下滑7.41個百分點。其中,實現利潤總額113.26億元,同比增長20.2%,稅金74.96億元,同比增長35.9%;虧損面6.78%,累計虧損金額4.57億元,同比增長15.4%。
1~12月行業內各主要商品生產情況:大米產量177.94萬噸,同比增長10.2%,增幅同比下滑個33.6百分點;小麥粉產量124.53萬噸,同比增長7.9%;精制食用植物油產量119.45萬噸,同比增長18.3%;飼料產量872.23萬噸,同比增長21.6%;鮮、冷藏肉產量76.34萬噸,同比增長11.7%,增幅同比下滑27.5百分點;冷凍水產品產量96.62萬噸,增長15.8%,增幅同比下滑23.9個百分點;成品糖產量3.61萬噸,同比下降48.2%。今年我省成品糖產量繼續下降,價格也明顯回落,12月份福州地區白砂糖價格也由上半年最高時5760元/噸下降到5100元/噸,同比下降13.2%。根據中國糖業協會11月初公布的數據,2012/2013制糖季中國食糖進口為366.13萬噸。中國食糖消費量持續增長,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食糖消費國,業內預計供應缺口還將長期存在。

圖3 2013年福建省輕工各大行業產值、速度及利潤

圖4 2013年福建輕工各大行業總產值所占比例情況
圖3橫坐標為子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總產值,縱坐標為子行業總產值增長速度,氣泡的大小代表該行業利潤大小。
——食品制造業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現價總產值940.39億元,同比增長15.9%,增幅同比下降5.1個百分點;累計完成銷售產值915.67億元,同比增長14.9%;產銷率97.37%,同比下降0.83%;累計出口交貨值139.32億元,同比增長7.8%;增幅同比下降10.1個百分點。生產糖果58.73萬噸,同比增長11.2%;罐頭產量242.47萬噸,同比增長2.4%;方便面19.58萬噸,同比增長-0.7%。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07.54億元,同比增長15.2%;利稅總額97.31億元,同比增長19.14%,增幅同比下滑11.03個百分點。其中,實現利潤總額65.58億元,同比增長18.6%,稅金31.73億元,同比增長20.3%;虧損面6.76%,累計虧損總額2.16億元,同比增長86.2%,虧損有明顯增加。

圖5 2009年12月-2013年12月福州白砂糖走勢圖
漳州是我國重要的罐頭生產出口基地,罐頭出口量約占全國總出口量的20%,其中蘑菇罐頭出口量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量近80%,竹筍、蘆筍、荔枝、龍眼等罐頭出口量均占全國50%以上。近年來,國際罐頭市場競爭激烈,出口形勢日趨嚴峻。漳州罐頭行業在當地檢驗檢疫部門的支持下,積極轉型發展,在穩定傳統出口市場的基礎上積極開拓美國、歐盟、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市場,截至9月份,漳州檢驗檢疫局共推薦對歐盟注冊企業3家,對美注冊企業3家,對俄羅斯注冊企業5家。為了不斷提高產品深加工程度和檔次,進行多品種經營,積極開發新品種,檢驗檢疫部門還指定專人從原料基地備案管理、工藝設計指導、進口國技術規范、出口產品檢測等為企業提供服務。同時加強產品質量把關,對新產品生產過程實施嚴密監管,從原料管理至產品出口實施嚴格把關,在源頭上消除新產品可能存在的質量隱患,有效保證新產品質量和出口安全。今年以來新增午餐肉罐頭、鮑魚罐頭等出口品種,有效提高了企業出口競爭力。
——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現價總產值700.7億元,同比增長14.7%,增幅同比下降10.1個百分點;累計完成銷售產值686.5億元,同比增長14.6%;產銷率97.97%,同比增長-0.15%;出口交貨值15.09億元,同比增長16.7%。增幅同比下降13.9個百分點;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35.16億元,同比增長17.7%;利稅總額104.92億元,同比增長12.01%,增幅同比下滑10.79個百分點。其中,實現利潤總額61.32億元,同比增長5.4%,稅金43.6億元,同比增長22.8%;虧損面2.84%,累計虧損金額1.26億元,同比增長-16.6%,虧損額略有減少。
釀酒行業:1~12月累計生產飲料酒212.05萬千升,同比增長2.4%,其中,生產白酒(折65度商品量)3.86萬千升,同比增長6.2%;生產啤酒200萬千升,同比增長2%。
軟飲料及精制茶行業:1~12月累計生產軟飲料487.6萬噸,同比增長8.4%。其中:碳酸飲料類(汽水)45.57萬噸,同比增長5.8%;包裝飲用水類174.35萬噸,同比增長19.8%;果汁和蔬菜汁飲料類105.51萬噸,同比增長18.7%;乳制品產量26.44萬噸,同比增長17.8%,其中:液體乳:21.83萬噸,同比增長18%;乳粉4.61萬噸,同比增長16.6%;生產精制茶18.39萬噸,同比增長3.7%。
福建是中國茶葉出口大省,2013年出口茶葉1.5萬噸,增長4.8%。但對香港出口出現大幅下降,歐盟、日本的綠色貿易壁壘也愈發嚴苛,福建茶葉出口也面臨挑戰。日本和香港作為福建茶葉主要出口市場,2013年,福建對日本出口茶葉8802噸,增長15.7%,對香港出口只有2551噸,下降20%多,對美國出口1027噸,下降6.9%。當前,中國農殘新國標也已正式實行,為提升福建茶葉出口競爭力,業內人士認為,相關企業應建立安全可靠的茶葉生產基地和可追溯體系,確保產品農殘衛生指標符合進口國要求。同時,茶葉出口行業也應結合國外標準和中國茶葉生產實際,盡快出臺統一的茶葉農殘衛生標準和統一的農殘檢測方法,引導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中國茶產業聯盟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茶葉的總需求量約為300萬噸,而目前每年供給量已達350萬噸左右。茶葉市場競爭從未像今天這樣激烈。茶產業已到了不進則退的關鍵時刻,走綠色發展之路迫在眉睫。安溪是福建重點產茶區,近年來,當地政府已經預見到行業的變化,不斷深化推動生態綠色茶園建設,率先停止礦山開采,退茶還林,有機茶園、葡萄酒莊式循環生態茶園建設等措施取得顯著成效。生態茶園是綠色大后方,在加工生產環節上卻需要最先進的科技力量支撐。2013年10月11日,“福建安溪鐵觀音集團陳宗懋院士工作站”正式授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教授、著名茶學專家陳宗懋表示,希望能通過與安溪鐵觀音集團共建的工作站平臺,進一步開展茶葉科技創新,推廣科研成果,把安溪鐵觀音集團打造成全國的茶葉規范基地,引導茶產業提升科技水平。
近幾年來,從飲料行業的發展規律來看,飲料品類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由之前的3至4年變成2年左右。目前飲料的消費人群年齡結構集中在13歲至30歲左右的人群中,飲料企業競爭加劇,廠商每年推陳出新,營銷成本占比越來越高。隨著廠家和品種越來越多,品牌和品類的分配越來越平均,營銷方式也各顯神通。2012年加多寶冠名中國好聲音取得巨大成功,2013年,飲料品牌也紛紛加入冠名行列,除繼續堅持原有的全方位市場營銷策略外,還根據不同消費場合開發出各種規格的包裝和不同口味的新品以應市場需求。營銷渠道方面,除大型商超、零售商等傳統渠道,各飲料企業也在努力尋求新渠道。據了解,康師傅完成了與百事中國的戰略聯盟,兩家共擁有全國70多家工廠和覆蓋全國的分銷網絡。目前,中國正處在城市化進程中,一些品牌看到了發展契機,將餐飲渠道作為一個新興的高效營銷渠道和利潤增長點。
——造紙和紙制品行業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現價總產值879.72億元,同比增長15.5%,增幅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累計完成銷售產值823.88億元,同比增長14%;產銷率93.65%,同比下降1.26%;出口交貨值32.28億元,同比下降2.9%。累計生產紙漿(原生漿及廢紙漿)34.12萬噸,同比下降14.5%;機制紙及紙板(不含外購原紙加工)611.78萬噸,同比下降0.5%;未涂布印刷書寫用紙32.77萬噸,同比下降0.6%;其中新聞紙15.14萬噸,同比下降8.7%;涂布類印刷用紙7.57萬噸,同比下降56.4%;衛生用紙原紙27.4萬噸,同比下降35.6%;箱紙板76.01萬噸,同比增長3.98%;紙制品287.27萬噸,同比增長0.03%,其中瓦楞紙箱156.33萬噸,同比下降2.2%。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12.49億元,同比增長13.9%;利稅總額97.13億元,同比增長15.07%,增幅同比下滑11.21個百分點。其中,實現利潤總額57.94億元,同比增長7.9%,稅金39.19億元,同比增長27.6%;虧損面9%,累計虧損總額7.15億元,同比上升144%,虧損明顯增加。
當前的產能過剩已經造成行業、企業效益急劇下降,并增加了經濟運行的風險。有專家分析指出,三個因素導致了中國造紙業目前的慘淡局面:一是國家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工業形勢持續低迷,大環境不好已影響到了造紙工業;二是國際產業環境嚴峻,美國、歐盟等對我國的部分造紙產品實施反補貼、反傾銷,國外需求萎縮,限制了中國紙業的國際市場拓展;三是我國造紙工業產品過度發展,新產能進一步釋放,導致產能過剩。
目前,針對增速減緩、要素成本不斷上升,資源、環境、能源約束不斷增強等問題,為緩解困局,造紙企業除一些涉足木糖醇、乳業、煤炭業的企業以外,大部分造紙企業都進入到了生活用紙這一盈利空間較大的領域,造成這一領域的產能也在迅速增長。在外部需求持續萎縮、國內經濟增速持續回落的雙重影響下,自2006年開始就已經遭遇產能過剩的造紙行業,“高產能、高成本、低需求、低價格”的問題日益突出。與此同時,全球十大紙業公司大部分都實現了林漿紙一體化,而我國紙業公司仍未形成自己的林紙產業,缺乏自制商品漿,國內森林覆蓋率比較低,不重視林地的保護導致紙漿大部分依賴進口,原料成本受外部影響較大,這直接導致經營業績的不穩定和利潤下滑。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現價總產值2710.77億元,同比增長10.6%;增幅同比下降6.6個百分點;累計完成銷售產值2644.58億元,同比增長9.7%;產銷率97.56%,同比增長-0.74%;出口交貨值843.15億元,同比增長13.8%;增幅同比下降2.7個百分點;累計生產輕革5165.26萬㎡,同比下降21.22%;皮革鞋靴16.83億雙,同比下降3.6%;皮革服裝726.21萬件,同比下降1.2%。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98.09億元,同比增長7.1%;利稅總額273.05億元,同比增長7.03%,增幅同比上升1.05個百分點。其中,實現利潤總額181.69億元,同比增長4.4%,稅金91.36億元,同比增長12.6%;虧損面4.65%,累計虧損總額3.79億元,同比增長28.5%。虧損略有增加。
2013年整個行業的生意普遍不景氣,消費者在皮革上的消費能力下降,導致行業總銷售額下降,而利潤率也一再被壓縮,主要原因包括原料皮的價格一直在上漲,每年將近有20%的上漲幅度,人工、房租等費用也在增加,受生產成本上升、人民幣匯升值等因素影響,我國皮革行業的成本優勢已經被削弱,部分原先國外的客戶都在向印度等低成本國家轉移。出口企業面臨的沖擊主要體現在市場訂單減少、國際買家壓價、供應商利潤攤薄,促使一些外貿企業將目光轉向國內市場。受到沖擊大的主要是中小企業和一些小品牌企業,而一些大企業因有品牌優勢,應對及時,受到的影響不是很大。產品結構也整體發生變化,高價位皮裝銷量下滑,中低價位產品銷量呈上升趨向。此外,近兩年來,皮革行業電商銷售也呈現上升趨勢,電商之路或許將成為行業分攤成本,走出低迷狀態的道路。不過,受國內外復雜經濟形勢,成本上漲等綜合因素影響,皮革行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而市場的低迷和定價主導權的缺失使得終端價格提升幅度受限,皮革行業的低迷狀態還將持續。
——塑料制品業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現價總產值1095.88億元,同比增長15.6%,增幅同比下降7.1個百分點;累計完成銷售產值1071.32億元,同比增長15%;產銷率97.76%,同比增長-0.48%;出口交貨值134.77億元,同比增長2.1%,增幅同比下降7.4個百分點。累計生產塑料制品299.98萬噸,同比增長11.1%;其中,塑料薄膜51.56萬噸,同比增長19.4%;泡沫塑料2.9萬噸,同比下降39.2%;塑料人造革、合成革83.29萬噸,同比增長19.4%;日用塑料制品24.79萬噸,同比下降13.86%。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64.9億元,同比增長14.9%;利稅總額100.29億元,同比增長9.73%,增幅下滑41.22個百分點。其中,實現利潤總額69.46億元,同比增長8.7%,稅金30.83億元,同比增長12.2%;虧損面13.93%,累計虧損總額2.66億元,同比下降7%。
近年來,我國改性塑料發展穩步上升,通過改性的塑料部件不僅能夠達到一些鋼材的強度性能,還具有質輕、色彩豐富、易成型等一系列優點,因此“以塑代鋼”的趨勢在很多行業都已顯現。目前國內改性塑料年總需求在500萬噸左右,約占全部塑料消費量的10%左右,但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仙游縣對這一產業的發展高度重視,已規劃用地2328畝,建設塑料產業基地,立足塑料回收再利用、改性材料、塑料制品三大領域,推行清潔生產,把基地建成集廢料收購、分揀、初加工、深加工、成品交易和技術研發等為一體的現代化循環經濟示范園區。該項目計劃引進30家深加工企業,每年回收再生塑料50萬噸,年產改性塑料制品40萬噸,交易額達到20億元以上。
——家具制造業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現價總產值340.98億元,同比增長15.2%,增幅同比下降9.5個百分點;累計完成銷售產值335.03億元,同比增長15%;產銷率98.26%,同比增長-0.21%;出口交貨值124.6億元,同比增長8.5%,增幅同比下降3.6個百分點。生產各類家具10876.54萬件,同比下降3%,其中,木質家具產量2994.68萬件,同比增長7.9%;金屬家具產量7579.73萬件,同比下降5.8%;軟體家具產量46.05萬件,同比增長27.8%。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3.22億元,同比增長15.4%;利稅總額31.2億元,同比增長22.35%,增幅同比下滑17.3個百分點。其中,實現利潤總額20.08億元,同比增長18.7%,稅金11.12億元,同比增長29.6%;虧損面7.8%,累計虧損總額0.23億元,同比下降72.6%。
近年來,我省仙游紅木家具產業發展迅速,從木材批發、開料、出粗胚到雕花、打磨等環節都有專業分工,產業鏈很完整,規模也日趨壯大,但到目前為止,仙游還沒有產生一家在全國同行業中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旗艦品牌,軟實力與硬實力明顯不對等。有些企業不論是規模還是制作水平都可以排到全國前幾名,但是在品牌影響力上卻沒有達到與之相匹配的高度,這是非常可惜的。
紅木家具被稱為家具中的“貴族”,最近,一項新的公約引發了業界對紅木家具市場走向的議論。新修訂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簡稱CITES公約)將于6月12日生效。根據公約,交趾黃檀等7類紅木樹種的出口將受到限制,紅木材料原產國將開始嚴禁砍伐并控制出口貿易,中國古典家具將面臨名貴材料供應量緊張,價格的持續上漲局面,這將限制一些粗放式生產企業的發展,一些小廠也面臨被淘汰出局的危險。因此,企業應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和工藝的要求,做到“求精不求量,才能賣得好價錢”。
——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現價總產值177.65億元,同比增長20%,增幅同比下降2.6個百分點;累計完成銷售產值175.82億元,同比增長19.7%;產銷率98.97%,同比增長-0.24%;出口交貨值9.24億元,同比增長4.5%,增幅同比下滑11.3個百分點。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4.59億元,同比增長18.6%;利稅總額17.46億元,同比增長2.52%,增幅同比下滑20.32個百分點。其中,實現利潤總額10.99億元,同比下降9%,稅金6.47億元,同比增長30.7%;虧損面13.1%,累計虧損總額0.55億元,同比增長22.2%。
2013年印刷大環境所面臨的諸多壓力是巨大的,印刷業許多企業經歷了破產倒閉的結局。9月24日,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經成長為一家國際著名包裝企業,作為東莞快聯達實業有限公司(香港快富達集團)及其下屬企業——東莞快聯達禮品包裝有限公司突然宣布倒閉,11月25日,福建規模最大的民營印刷企業之一—福州千帆印刷有限公司倒閉并遭哄搶,11月29日,深圳除書城外最大的書店——深圳購書中心宣告12月1日起,實體書店及網上書店停止營業。仔細分析其中緣由,還是可以發現這些企業倒閉的原因大部分還是自身經營上的問題,或盲目擴張,或玩資本結果燒著了自己。相對來說,國外印刷業的情形似乎更不好過,尤其是印刷制造業,倒閉的企業更多。除了印刷企業外,我們還可以總結一個趨勢,就是紙媒逐漸沒落這是大勢所趨,再加上今年年尾禁卡令的影響,可以預見未來的印刷及包裝印刷業,將要面臨更大的挑戰。
——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現價總產值1058.03億元,同比增長23.5%,增幅同比下降2.4個百分點;累計完成銷售產值1040.45億元,同比增長23.4%;產銷率98.34%,同比增長-0.04%;出口交貨值457.53億元,同比增長24.3%,增幅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33.19億元,同比增長23.9%;利稅總額92.91億元,同比增長19.04%,增幅同比下滑22.33個百分點。其中,實現利潤總額65.06億元,同比增長17.2%,稅金27.85億元,同比增長23.5%;虧損面5.66%,累計虧損總額0.64億元,同比上升33.3%。
工藝禮品是我國的傳統優勢行業,也是輕工行業出口的拳頭產品。在歷經多年的高速發展后,由于受到自身條件的制約與海外貿易壁壘的阻礙,國家宏觀調控信貸緊縮、出口退稅下調、原材料價格上漲及運輸價格上升、勞動成本增加、人民幣升值、外需放緩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使工藝禮品的出口開始面臨嚴峻考驗。
適應現代市場發展需要,堅持創新研發,規范運營和精細管理是工藝禮品企業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企業應注重以下方面:
1. 利用信息掌控市場。工藝禮品的研發與生產要緊密圍繞著市場需求,產品要通過市場去實現其商業價值,沒有市場,企業就沒有存在的理由,所以與市場相關的信息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利用信息技術與經銷商、零售商甚至最終消費者建立密切聯系,以縮短生產與銷售之間的距離,以快速捕捉市場的需求變化。利用信息技術建立的這種企業與市場的新型關系,是工藝禮品行業超速發展的一個新領域。?
2. 強化企業品牌意識。企業應注意到走差異化之路,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增強核心競爭力,就必須采用先進技術,加大高科技產品開發力度,提高工藝禮品設計水平,積極開發高端自主產品,通過提高工藝禮品的含金量,降低原料、人工費用在產品價格中所占比重,增強產品的競爭力,促進工藝禮品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資金密集型轉變。
3. 加強成本控制。成本的管理與控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成本是影響企業利潤的關鍵因素,不斷降低成本、提升企業的價值是企業管理永恒的主題。工藝禮品企業的經營者必須隨時感應得到市場脈動,當發現市場環境轉變時,就要有敢于拋棄過去,擁抱新局面的智慧與勇氣。每個企業都要適時變革,了解自己企業的情形,確定如何調整才能克服外在因素對企業的影響,用什么方法化解危機,凡此種種,必須做好周密的計劃并進行改革,才能繼續參與市場競爭,以利于持續發展。
——電光源制造業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現價總產值146.2億元,同比增長28.9%,增幅同比上升0.1個百分點;累計完成銷售產值144.87億元,同比增長29.2%;產銷率99.09%,同比增長0.25%;出口交貨值77.91億元,同比增長49.1%,增幅同比上升27.5個百分點。生產白熾燈泡4113萬只,同比下降17%;生產熒光燈54859.05萬只,同比增長12.9%;生產燈具及照明裝置5018.5萬套(臺、個),同比增長15.4%。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3.4億元,同比增長28%;利稅總額21.01億元,同比增長90.48%,增幅同比上升8.12個百分點。其中,實現利潤總額12.56億元,同比增長86.1%,稅金8.45億元,同比增長97.4%;虧損面5.66%,累計虧損總額0.04億元,同比下降94.6%。
近年來,歐盟、澳大利亞、中國臺灣、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作出了禁止或限制使用和銷售傳統白熾燈的規定。白熾燈的淘汰,對我國以出口節能燈和LED燈為主業的企業而言,無疑是極大的市場利好。在全球能源緊張、環保壓力逐年加大的形勢下,LED燈最有希望取代白熾燈,成為未來主流照明產品。我國LED行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經歷了買器件、買芯片、買外延片之路,目前已實現自主生產外延片和芯片,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我國已成為世界各國采購LED產品的主要地,LED出口在世界市場中占有的份額越來越大。隨著全球LED推廣范圍的不斷擴大,我國LED燈出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雖然近年來國際貿易摩擦形勢嚴峻,但我國LED照明產品出口形勢依然向好。2012年出口總額為83.62億美元,2013年為123.83億美元,同比增長48.08%。盡管中國LED照明產品出口總額呈現逐年增長態勢,但還存在不少隱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出口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一直以來,我國LED在產品封裝上占優勢,但在產品研發及芯片制造等方面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專利;二是國外認證繁多、門檻較高。出口LED需要通過CE、UL、VDE、FCC、SASO等認證,針對不同市場,所需要通過的認證也不盡相同;三是出口產品質量不穩定。不少企業在開拓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的中東、南美、東盟市場時,一味滿足客戶低價要求,降低了出口燈具的整體質量。此外,同行業之間競爭加劇,導致競相壓價,產品質量難以保證。
——鐘表與計時儀器制造業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現價總產值63.79億元,同比增長3.3%,增幅同比下降7.8個百分點;累計完成銷售產值63.28億元,同比增長3.6%;產銷率99.2%,同比增長0.25%;出口交貨值,40.9億元,同比增長2.4%,增幅同比下降6.3個百分點。
1~12月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3.49億元,同比增長3.6%;利稅總額4.25億元,同比增長3.4%,增幅同比下滑10.17個百分點。其中,實現利潤總額2.85億元,同比增長14%,稅金1.4億元,同比下降13%。2013年由于出口市場不景氣,產值、效益增速明顯放緩,許多企業只勉強維持保本經營。
漳州鐘表產業經過多年的培育與發展,已成為福建鐘表業的典型和核心,不僅是中國電子石英鐘的生產銷售基地之一,更是全球最大的中低端石英鐘表生產基地。目前,漳州共有鐘表生產企業200多家,年產值超過70億元,全市石英鐘產量占全國同類產品的50%、全球的25%;石英鐘機芯產量占全國的80%、全球的50%;手表產量占全國的10%、全球的3%。產品90%以上外銷,出口區域覆蓋165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件中國馳名商標和全國唯一鐘表集群品牌“漳州鐘表”,已初步形成全國最大產業集群和完整產業鏈以及唯一產業集群品牌三大特色,漳州已是名符其實的“中國鐘表之城”。近期,漳州還將出臺《關于加快鐘表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通過加強對鐘表產業的扶持,促進鐘表產業調整結構,轉型升級。
2013年福建省輕工行業經濟運行態勢與全國情況基本類似,產量、銷量、出口、效益的增幅均明顯放緩,但仍在正常區間,行業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問題:
1、生產經營成本增加。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節約資源和保持生態環境的政策要求下,企業節能減排費用支出增加,特別是造紙、制革行業尤甚;其次由于房地產價格高企,促使土地、資源等要素價格上升,推高了企業發展和生產成本;行業技術工人缺乏,企業用工最低工資標準不斷上漲,用工成本節節上升。相比之下,產品的市場價格因產能過剩、消費需求不旺等原因,非但不升,不少產品還有所下滑,造成企業生產經營難度加大。
2、融資難度增加。2013年由于信貸規模受控的壓力,銀行資金也出現了持續緊張。一方面,銀行采用“以價抵量”的形式,對中小企業明里暗里提高貸款利率上浮水平,增加擔保成本和理財費用等,中小企業的實際融資成本遠高于大型國企;另一方面,由于銀行的可用信貸規模減少,特別是信貸資源要優先滿足大型項目和國有企業,客觀上對中小企業也產生了“擠出效應”。同時,由于中小企業可抵押資產不多,往往不能滿足銀行的放貸要求,只能依靠民間高息融資,也導致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的明顯上升。
3、結構性用工短缺矛盾凸顯。也是影響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許多輕工企業認為人才問題,僅排在資金問題之后。人才“招不來、用不上、留不住”。部分企業表示極缺高級技工人才,以致影響到其擴大產能。輕工基本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工資待遇低、勞動時間長、強度大等問題影響,招工難問題更為突出。
4、科技創新難。科技創新難是閩南輕紡中小企業反映的第三大難題。當前中小企業亟待轉型升級,但他們反映,由于在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包括缺乏面向行業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他們在科技創新方面面臨很多困難,轉型升級很難進行。
5、企業投資發展的軟環境仍然不如一些外省地區。罐頭產業一直以來是福建省的優勢產業,目前卻面臨企業擴張批地難、技術升級遭遇資金瓶頸、生產原料銳減,價格趨高,蘑菇等大宗原料機械化生產無法得到優惠電價的政策支持,以及企業稅負重、用工困難等一系列問題,原有產業優勢逐步喪失,核心競爭力不斷削弱。這種狀況若在近期內無法扭轉,可能引發大批罐頭企業不得不向外轉移的潮流,我省罐頭大省的地位岌岌可危。
6、出口形勢嚴峻也是我省輕工行業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今年4月以來,人民幣匯率一改此前的緩慢升值走勢,開啟一波瘋狂漲勢,以破紀錄的速度升值。4月1日至5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累計升值近1.7%,而去年全年的升值幅度只有1.03%。不僅如此,人民幣對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升值態勢更為凌厲,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匯率中間價已經分別升值約2.6%和19%。在全球市場需求乏力、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大幅攀升的背景下,這對于為數眾多的出口企業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人民幣超常升值,不僅影響出口企業的訂單和利潤,而且使中國制造的價格競爭優勢不復存在。“有單不敢接”便是時下不少出口企業的真實寫照。據春季廣交會的參展企業反映,雖然年初以來國外需求有所恢復,但受人民幣快速升值等因素影響,企業普遍對遠期經營信心不足,大單和長單不敢接,只好選擇小單和短單。據統計,在春季廣交會成交訂單中,3個月以內的短單占到48.6%,3-6個月的中單占35.1%,6個月以上的長單僅占16.3%。同時,我國對主要貿易伙伴的訂單普遍下滑,其中與日本、東盟和歐盟的成交額同比分別下降12.6%、6.5%和4.9%。有單難接,導致出口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收窄。?出口利潤收窄,大企業尤其是高技術含量的企業也許還可以扛過一段時間,但中小企業就難以承受了。大多數中小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主要依靠低成本優勢贏得市場,利潤率普遍低于3%,人民幣短期超常升值對這些企業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出口企業的產品結構調整和企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針對企業面臨困難,建議政府及經濟主管部門,從政策層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時企業本身也要在強化內部管理、產品創新、市場營銷、人員培訓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加快企業轉型升級的步伐:
1、強化價格宏觀監控。在市場經濟中,政府價格管理職能是一種服務型管理。在資源性商品價格持續上漲時期,政府應關注受沖擊較大的行業,給予必要經濟調控措施。要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相結合的方法加強價格監控,對市場上出現的價格壟斷特別是能源價格的壟斷、價格傾銷、價格欺詐等不規范的價格行為要運用建立起來的市場價格機制進行處罰。
2、通過財政、稅收、民間資金等多方聯動,健全完善有利于中小企業融資的體制機制。既要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措施,降低中小企業經營成本,并帶動社會資金提供有力支持;也要繼續鼓勵民間資金進入中小企業融資市場,滿足其正常資金需求。例如鼓勵有實力的企業組成企業聯盟,籌集資金,面向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3、支持產業優化升級。以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加大財政對產業優化升級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發展高技術產業,引導高端產業集中布局,集約發展,打造高端產業聚集區。采取貸款貼息、補助、以獎代補等方式,集中扶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4、支持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積極支持企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科技“三費”和創新型企業獎勵、技改獎勵、技術研發中心獎勵等政策的激勵引導作用;大力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協同推進的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以滿足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需求。
5、大力支持實現機械化、工業化生產的食品原料基地建設,切實解決基地所需的用地和享受優惠電價等問題,加大對我省傳統優勢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6、深入研究人民幣升值對本企業產品的影響程度,努力提高應對人民幣升值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人民幣升值降低了原材料、半成品和技術設備的進口價格,帶來了擴大進口的好時機。企業要以此為契機,加大先進設備和技術引進力度,不斷提升企業裝備水平和生產能力。
7、企業要練好內功,突出戰略、營銷、財務、風險和質量管理,千方百計增收節支,降低成本,靠管理求效益。把節能降耗、降費用、降成本作為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措施抓好、抓扎實。要依靠科技進步、技術創新和工藝水平的提高,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實施節能降耗系統工程開發,努力使產業由能源、資源消耗型向節能型轉變,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真正達到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企業還要在開發人力資源下功夫,加大對職工的職業技能、現代知識的培訓,著力提高經營者和職工素質。發揮職工在克服生產經營困難中的積極性、智慧和創造力,堅定信心,迎難而上,促進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