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陳歡
摘要:文章將1998年~2011年我國各地區工業的人均產出增長率分解為技術效率變化、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三個方面,考察我國區域工業增長方式的變動。研究結果表明,技術效率的變化、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都促進了我國各省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其中,技術進步是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并帶有明顯的技術進步偏向;我國各地區經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非希克斯中性技術進步誘使的效率改進,東部地區的產出前沿邊界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
關鍵詞:效率變化;技術進步;資本深化
一、 引言
本文采用Cavas等(1982)、fare等(1994)、Kumar和Russell(2002)等發展的非參數數據包絡方法,對我國省際和東、中、西三大區域工業經濟增長進行研究。首先,構造出各地區生產前沿面,并依據公式核算出各地區的技術效率指數;其次,考察技術進步、效率變化和資本深化三個因素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并對東部、中部和西部經濟收斂模式進行分析。這種方法優點是既能夠避免傳統增長核算在衡量技術進步時希克斯中性的假設前提,又能夠將對資本深化和效率改進的分析結合起來。
二、 研究方法和數據
3. 數據來源及處理。本文選取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為研究對象,由于從1998年開始我國工業的統計口徑變為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數據,為了保持數據的一致性,本文的研究區間為1998年~2011年。從2008年開始我國不再公布工業增加值,因此本文用工業總產值表示產出,并用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進行平減;資本投入以各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固定資產年平均余額表示,以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對資產投入進行平減;勞動投入用規模以上工業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表示。所有價格指數均以1998年為基期。由于西藏、海南數據缺失嚴重,本文排除這兩個地區,實際選取29個地區進行研究。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
三、 實證研究
1. 我國各地區工業生產前沿面的變動特征。技術效率指數用來衡量當生產技術給定的情況下,某一地區的技術利用水平,指數越高的地區越靠近前沿面。根據公式(1)~公式(6),在假定規模報酬不變的前提下,表1給出了1998年和2011年我國各地區技術效率的測算結果。1998年處于生產前沿面上的地區有上海和江蘇兩個地區,2011年生產前沿面上的地區有上海、天津和福建3個地區。2011年江蘇的工業技術效率略微下降,上海則在1998年和2011年都處在前沿面上,說明上海工業的技術效率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當研究的視角從總量函數轉變為集約函數,也就是說從產出、資本以及勞動的三維向量空間轉向人均產出y=Y/L、人均資本k=K/L組成的二維空間(k,y)時,就可以構建出1998年和2011年的兩個生產前沿面,如圖1所示。
從圖2可以得到以下判斷:第一,2011年我國區域工業生產前沿面比1998年有較大幅度的上移,說明研究期間我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第二,在不同人均資本水平上生產前沿面垂直上升的比例不同,且隨著人均資本的增加上升的幅度越大,說明各地區工業技術進步是非??怂怪行缘?,且技術進步與資本深化呈現正相關關系;第三,生產前沿面是一條斜率遞減的曲線,說明隨著資本深化程度的加深,資本深化的邊際報酬遞減。
2. 我國工業人均產出增長指數的三項分解。利用公式(11)可以將研究期間各地區工業人均產出分解為技術效率指數、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三個方面,并進一步劃分為東、中、西三個區域進行比較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見,我國各地區工業人均產出增長率均大于1,總體上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其中,年均增長超過14%的地區分別是:內蒙古、重慶、山東、天津、吉林、安徽、福建和湖南,增長速度最慢的地區為云南、黑龍江和新疆,增長速度低于10%。大部分地區的增長速度介于10%~14%之間。全國平均人均增長指數為1.125 7,其中東部地區增長最快,西部次之,中部最慢。
從人均產出增長率分解來看,研究期間我國各地區工業的技術進步指數>資本深化指數>技術效率指數,其中技術進步指數均大于1,資本深化指數僅有北京、青海和新疆三個地區小于1,其余大部分地區都大于1。說明我國各地區工業的增長方式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其次是資本拉動。而研究期間技術效率指數變化不大,僅有一半地區效率指數大于1。從三大區域角度進行分析,東部地區技術效率指數平均為1.004 6>1,中部和西部地區均小于1;技術進步指數,西部最大,東部次之,中部最慢。這主要是因為西部地區原有技術水平較為落后,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斷實施,西部技術呈現出爆炸性增長,所以技術進步指數較高;資本深化方面,中部地區最大,東部次之,西部最小。
四、 結論
本文通過將我國區域工業人均產出增長率分解為效率變化、技術進步、資本深化效應三個方面,全面考察了1998年~2011年不同增長方式對人均產出增長率的貢獻,得出以下主要結論:第一,技術進步是我國區域工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且具有明顯的資本偏向性。實證結果表明,研究期間我國各地區勞動生產率得到了顯著提高,技術效率指數、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都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中,技術進步的貢獻最大,資本深化次之。說明導致我國各地區工業經濟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技術進步的推動,而技術效率指數所起的(下轉第44頁)作用最?。坏诙?,我國各地區經濟差距根源在于技術水平的提升與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遞增關系。由于技術進步非??怂怪行?,使得人均資本較高的地區人均產出較高,從而導致代表技術水平的生產技術前沿較之人均資本相對較低的地區提升幅度較高,使得人均資本較低的地區很難通過提升前沿技術實現人均產出的增加。因此,單純依靠市場機制推動技術從高收入地區向低技術擴散消除經濟差距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依靠政府干預(如西部大開發戰略),在稅收減免、創新資助、財政補貼等方面給予支持,實現要素投入、政府扶持相結合才能促使經濟落后地區實現趕超,從而實現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涂正革,肖耿.中國工業增長模式的轉變.管理世界,2006,(10):57-62.
2. 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429- 444.
3. F?覿re R, Grosskopf S, Norris M, et al. Pro- 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 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66-83.
4. Farrell M 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 ciety. Series A (General),1957:253-290.
5. 謝千里,羅斯基,張軼凡.中國工業生產率的增長與收斂.經濟學(季刊),2008,7(3):809-826.
6. Shephard R W.Theory of cost and production function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產業革命的發展動向、影響與中國的應對戰略研究”(項目號:13&ZD157);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非均質后發大國中經濟極化、區域互動與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研究”(項目號:11YJC790307)。
作者簡介:王燕,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歡,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6-13。
摘要:文章將1998年~2011年我國各地區工業的人均產出增長率分解為技術效率變化、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三個方面,考察我國區域工業增長方式的變動。研究結果表明,技術效率的變化、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都促進了我國各省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其中,技術進步是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并帶有明顯的技術進步偏向;我國各地區經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非??怂怪行约夹g進步誘使的效率改進,東部地區的產出前沿邊界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
關鍵詞:效率變化;技術進步;資本深化
一、 引言
本文采用Cavas等(1982)、fare等(1994)、Kumar和Russell(2002)等發展的非參數數據包絡方法,對我國省際和東、中、西三大區域工業經濟增長進行研究。首先,構造出各地區生產前沿面,并依據公式核算出各地區的技術效率指數;其次,考察技術進步、效率變化和資本深化三個因素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并對東部、中部和西部經濟收斂模式進行分析。這種方法優點是既能夠避免傳統增長核算在衡量技術進步時希克斯中性的假設前提,又能夠將對資本深化和效率改進的分析結合起來。
二、 研究方法和數據
3. 數據來源及處理。本文選取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為研究對象,由于從1998年開始我國工業的統計口徑變為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數據,為了保持數據的一致性,本文的研究區間為1998年~2011年。從2008年開始我國不再公布工業增加值,因此本文用工業總產值表示產出,并用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進行平減;資本投入以各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固定資產年平均余額表示,以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對資產投入進行平減;勞動投入用規模以上工業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表示。所有價格指數均以1998年為基期。由于西藏、海南數據缺失嚴重,本文排除這兩個地區,實際選取29個地區進行研究。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
三、 實證研究
1. 我國各地區工業生產前沿面的變動特征。技術效率指數用來衡量當生產技術給定的情況下,某一地區的技術利用水平,指數越高的地區越靠近前沿面。根據公式(1)~公式(6),在假定規模報酬不變的前提下,表1給出了1998年和2011年我國各地區技術效率的測算結果。1998年處于生產前沿面上的地區有上海和江蘇兩個地區,2011年生產前沿面上的地區有上海、天津和福建3個地區。2011年江蘇的工業技術效率略微下降,上海則在1998年和2011年都處在前沿面上,說明上海工業的技術效率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當研究的視角從總量函數轉變為集約函數,也就是說從產出、資本以及勞動的三維向量空間轉向人均產出y=Y/L、人均資本k=K/L組成的二維空間(k,y)時,就可以構建出1998年和2011年的兩個生產前沿面,如圖1所示。
從圖2可以得到以下判斷:第一,2011年我國區域工業生產前沿面比1998年有較大幅度的上移,說明研究期間我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第二,在不同人均資本水平上生產前沿面垂直上升的比例不同,且隨著人均資本的增加上升的幅度越大,說明各地區工業技術進步是非??怂怪行缘?,且技術進步與資本深化呈現正相關關系;第三,生產前沿面是一條斜率遞減的曲線,說明隨著資本深化程度的加深,資本深化的邊際報酬遞減。
2. 我國工業人均產出增長指數的三項分解。利用公式(11)可以將研究期間各地區工業人均產出分解為技術效率指數、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三個方面,并進一步劃分為東、中、西三個區域進行比較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見,我國各地區工業人均產出增長率均大于1,總體上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其中,年均增長超過14%的地區分別是:內蒙古、重慶、山東、天津、吉林、安徽、福建和湖南,增長速度最慢的地區為云南、黑龍江和新疆,增長速度低于10%。大部分地區的增長速度介于10%~14%之間。全國平均人均增長指數為1.125 7,其中東部地區增長最快,西部次之,中部最慢。
從人均產出增長率分解來看,研究期間我國各地區工業的技術進步指數>資本深化指數>技術效率指數,其中技術進步指數均大于1,資本深化指數僅有北京、青海和新疆三個地區小于1,其余大部分地區都大于1。說明我國各地區工業的增長方式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其次是資本拉動。而研究期間技術效率指數變化不大,僅有一半地區效率指數大于1。從三大區域角度進行分析,東部地區技術效率指數平均為1.004 6>1,中部和西部地區均小于1;技術進步指數,西部最大,東部次之,中部最慢。這主要是因為西部地區原有技術水平較為落后,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斷實施,西部技術呈現出爆炸性增長,所以技術進步指數較高;資本深化方面,中部地區最大,東部次之,西部最小。
四、 結論
本文通過將我國區域工業人均產出增長率分解為效率變化、技術進步、資本深化效應三個方面,全面考察了1998年~2011年不同增長方式對人均產出增長率的貢獻,得出以下主要結論:第一,技術進步是我國區域工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且具有明顯的資本偏向性。實證結果表明,研究期間我國各地區勞動生產率得到了顯著提高,技術效率指數、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都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中,技術進步的貢獻最大,資本深化次之。說明導致我國各地區工業經濟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技術進步的推動,而技術效率指數所起的(下轉第44頁)作用最小;第二,我國各地區經濟差距根源在于技術水平的提升與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遞增關系。由于技術進步非??怂怪行裕沟萌司Y本較高的地區人均產出較高,從而導致代表技術水平的生產技術前沿較之人均資本相對較低的地區提升幅度較高,使得人均資本較低的地區很難通過提升前沿技術實現人均產出的增加。因此,單純依靠市場機制推動技術從高收入地區向低技術擴散消除經濟差距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依靠政府干預(如西部大開發戰略),在稅收減免、創新資助、財政補貼等方面給予支持,實現要素投入、政府扶持相結合才能促使經濟落后地區實現趕超,從而實現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涂正革,肖耿.中國工業增長模式的轉變.管理世界,2006,(10):57-62.
2. 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429- 444.
3. F?覿re R, Grosskopf S, Norris M, et al. Pro- 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 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66-83.
4. Farrell M 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 ciety. Series A (General),1957:253-290.
5. 謝千里,羅斯基,張軼凡.中國工業生產率的增長與收斂.經濟學(季刊),2008,7(3):809-826.
6. Shephard R W.Theory of cost and production function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產業革命的發展動向、影響與中國的應對戰略研究”(項目號:13&ZD157);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非均質后發大國中經濟極化、區域互動與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研究”(項目號:11YJC790307)。
作者簡介:王燕,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歡,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6-13。
摘要:文章將1998年~2011年我國各地區工業的人均產出增長率分解為技術效率變化、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三個方面,考察我國區域工業增長方式的變動。研究結果表明,技術效率的變化、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都促進了我國各省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其中,技術進步是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并帶有明顯的技術進步偏向;我國各地區經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非??怂怪行约夹g進步誘使的效率改進,東部地區的產出前沿邊界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
關鍵詞:效率變化;技術進步;資本深化
一、 引言
本文采用Cavas等(1982)、fare等(1994)、Kumar和Russell(2002)等發展的非參數數據包絡方法,對我國省際和東、中、西三大區域工業經濟增長進行研究。首先,構造出各地區生產前沿面,并依據公式核算出各地區的技術效率指數;其次,考察技術進步、效率變化和資本深化三個因素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并對東部、中部和西部經濟收斂模式進行分析。這種方法優點是既能夠避免傳統增長核算在衡量技術進步時??怂怪行缘募僭O前提,又能夠將對資本深化和效率改進的分析結合起來。
二、 研究方法和數據
3. 數據來源及處理。本文選取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為研究對象,由于從1998年開始我國工業的統計口徑變為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數據,為了保持數據的一致性,本文的研究區間為1998年~2011年。從2008年開始我國不再公布工業增加值,因此本文用工業總產值表示產出,并用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進行平減;資本投入以各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固定資產年平均余額表示,以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對資產投入進行平減;勞動投入用規模以上工業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表示。所有價格指數均以1998年為基期。由于西藏、海南數據缺失嚴重,本文排除這兩個地區,實際選取29個地區進行研究。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
三、 實證研究
1. 我國各地區工業生產前沿面的變動特征。技術效率指數用來衡量當生產技術給定的情況下,某一地區的技術利用水平,指數越高的地區越靠近前沿面。根據公式(1)~公式(6),在假定規模報酬不變的前提下,表1給出了1998年和2011年我國各地區技術效率的測算結果。1998年處于生產前沿面上的地區有上海和江蘇兩個地區,2011年生產前沿面上的地區有上海、天津和福建3個地區。2011年江蘇的工業技術效率略微下降,上海則在1998年和2011年都處在前沿面上,說明上海工業的技術效率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當研究的視角從總量函數轉變為集約函數,也就是說從產出、資本以及勞動的三維向量空間轉向人均產出y=Y/L、人均資本k=K/L組成的二維空間(k,y)時,就可以構建出1998年和2011年的兩個生產前沿面,如圖1所示。
從圖2可以得到以下判斷:第一,2011年我國區域工業生產前沿面比1998年有較大幅度的上移,說明研究期間我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第二,在不同人均資本水平上生產前沿面垂直上升的比例不同,且隨著人均資本的增加上升的幅度越大,說明各地區工業技術進步是非??怂怪行缘?,且技術進步與資本深化呈現正相關關系;第三,生產前沿面是一條斜率遞減的曲線,說明隨著資本深化程度的加深,資本深化的邊際報酬遞減。
2. 我國工業人均產出增長指數的三項分解。利用公式(11)可以將研究期間各地區工業人均產出分解為技術效率指數、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三個方面,并進一步劃分為東、中、西三個區域進行比較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見,我國各地區工業人均產出增長率均大于1,總體上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其中,年均增長超過14%的地區分別是:內蒙古、重慶、山東、天津、吉林、安徽、福建和湖南,增長速度最慢的地區為云南、黑龍江和新疆,增長速度低于10%。大部分地區的增長速度介于10%~14%之間。全國平均人均增長指數為1.125 7,其中東部地區增長最快,西部次之,中部最慢。
從人均產出增長率分解來看,研究期間我國各地區工業的技術進步指數>資本深化指數>技術效率指數,其中技術進步指數均大于1,資本深化指數僅有北京、青海和新疆三個地區小于1,其余大部分地區都大于1。說明我國各地區工業的增長方式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其次是資本拉動。而研究期間技術效率指數變化不大,僅有一半地區效率指數大于1。從三大區域角度進行分析,東部地區技術效率指數平均為1.004 6>1,中部和西部地區均小于1;技術進步指數,西部最大,東部次之,中部最慢。這主要是因為西部地區原有技術水平較為落后,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斷實施,西部技術呈現出爆炸性增長,所以技術進步指數較高;資本深化方面,中部地區最大,東部次之,西部最小。
四、 結論
本文通過將我國區域工業人均產出增長率分解為效率變化、技術進步、資本深化效應三個方面,全面考察了1998年~2011年不同增長方式對人均產出增長率的貢獻,得出以下主要結論:第一,技術進步是我國區域工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且具有明顯的資本偏向性。實證結果表明,研究期間我國各地區勞動生產率得到了顯著提高,技術效率指數、技術進步和資本深化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都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中,技術進步的貢獻最大,資本深化次之。說明導致我國各地區工業經濟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技術進步的推動,而技術效率指數所起的(下轉第44頁)作用最??;第二,我國各地區經濟差距根源在于技術水平的提升與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遞增關系。由于技術進步非??怂怪行?,使得人均資本較高的地區人均產出較高,從而導致代表技術水平的生產技術前沿較之人均資本相對較低的地區提升幅度較高,使得人均資本較低的地區很難通過提升前沿技術實現人均產出的增加。因此,單純依靠市場機制推動技術從高收入地區向低技術擴散消除經濟差距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依靠政府干預(如西部大開發戰略),在稅收減免、創新資助、財政補貼等方面給予支持,實現要素投入、政府扶持相結合才能促使經濟落后地區實現趕超,從而實現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涂正革,肖耿.中國工業增長模式的轉變.管理世界,2006,(10):57-62.
2. 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429- 444.
3. F?覿re R, Grosskopf S, Norris M, et al. Pro- 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 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66-83.
4. Farrell M 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 ciety. Series A (General),1957:253-290.
5. 謝千里,羅斯基,張軼凡.中國工業生產率的增長與收斂.經濟學(季刊),2008,7(3):809-826.
6. Shephard R W.Theory of cost and production function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產業革命的發展動向、影響與中國的應對戰略研究”(項目號:13&ZD157);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非均質后發大國中經濟極化、區域互動與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研究”(項目號:11YJC790307)。
作者簡介:王燕,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歡,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