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實施的藍圖和依據。北京市密云縣太師莊中學在課程建設中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提高質量”為指導,以“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生活、學有特長”為培養目標,養成好習慣、塑造好品德。結合學生實際和我們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認識,不斷豐富和完善課程體系,力求培育出身心健康、文明向上、全面發展的美麗學子。
國家課程校本化
美國學者L.迪.芬克在《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經歷》中指出:在一種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學習經歷中,學生會投入到自己的學習中去,隨之而來的是課堂的高度活力。為此,我校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整體把握學科本質、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構建有意義的課堂”的探索。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原則、三維和諧、四個環節”。
“一個中心”旨在“師生合作共贏,共同成長”。要創設有生命意義的課堂,師生共同享受這個發展過程的幸福。“兩個原則”分別是“整體把握學科本質”和“實施學案導學”。導學案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科教學本質的整體把握的能力,是對教學內容精選后設計出的問題串,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設的一個個問題,喚醒學生的經驗,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與空間,幫助學生對學習內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三維和諧”是指教育價值取向、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和諧發展。不同的教學價值追求會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教學價值追求、教學內容研究、教學方式選擇三者需要和諧發展。“四個環節”是“創設情境、問題定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評價、歸納整理→檢測反饋、拓展延伸”,教師的引導、示范、點撥、總結和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展示、點評形成了一對一的教與學的形式。
這種探索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幸福感受的一個途徑。教師在專業上得到成長,不斷獲取新知,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成為學生所需要的、學生所感到親切的、能夠給學生帶來歡樂的人,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相互欣賞,體驗到教育教學工作帶來的專業快樂,享受課堂教學的幸福,體驗到事業的成熟感和自己的價值實現,提升職業幸福感。
校本課程多元化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建設的突破口,既有利于學校特色的構建,又有利于提高辦學水平與教學質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幾年來,我校結合教學資源和師資情況,開發了一系列為學生所喜愛的、適合于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按照人文與社會、自然與科技、藝術審美、身心健康等課程板塊進行區分組合。主要有:語文閱讀、數學素養、英語聽說、物理實驗、時事播報、音樂、美術、歷史、生物、地理、剪紙、足球、籃球、乒乓球、象棋、圍棋、合唱、心理、粉筆字畫等等30多個學科。內容多樣、設置靈活的校本課程使學生在掌握國家課程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在眾多的課程選擇中得到個性發展的及時補償,在選擇中發現潛在能力的火花,從方案的制定到活動的展開,從教師每一課時教學的設計到課堂的實施,從學生積極踴躍的報名參加到在課堂中享受學習的樂趣,雙向自主選修課真正的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與著想,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塑造健全人格,增進身心健康,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提高了自主學習、自我完善的能力。
德育課程主題化
學校德育主題教育活動是根據德育目標要求和學生的年齡階段及其身心特點,圍繞某一個德育主題,通過課程、班隊活動等形態,有計劃、有目的集體教育活動,是學校德育的有效載體。精心選擇德育教育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增長見識,鍛煉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得到健康成長。
一是圍繞“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合作、學有特長”的培養目標,分解為“養成好習慣、塑造好品德”三十二個核心詞,形成學校三十二個德育教育主題,開發了德育校本課程。
二是分層德育。針對同一個主題,在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目標,根據年級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以及身心發展規律漸進豐富和提升。
初一和高一年級重點開展以行為規范、文明禮儀、集體主義和心理健康等養成教育。初二和高二年級是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學生青春期和思想變化較大,因此重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等系列活動,以此幫助學生志存高遠,完善人格。初三和高三年級學生更加成熟,面臨升學,需要選擇和確定今后人生發展方向,因此重點開展理想與信念教育,自主自強、生涯規劃教育。
三是每月一節的主題教育活動,體現學生自主發展與特長培養。每年三月為“讀書節”,四月為“微小體育節”,五月為“合唱節”;六月為“健康教育節”;九月為“弘揚傳統文化,養成良好習慣”;十月為“綜合體育節”;十一月為“科技節”,12月為“藝術節”。每次活動都圍繞“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彰顯個性,展示風采”的宗旨來確定不同的主題。通過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特長和自主管理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活動課程系列化
在學校中有一種周期性的、即時發生的教育活動,我們用德育小課程形式固化下來,形成教育系列。德育小課程,強調的是抓住小事、細節開展教育,通過課程的形式相對固化下來,有活動的目標、有活動的步驟、有活動的評價與反饋、有活動的展示與交流。
開學第一課、新生入學教育、畢業典禮、14歲青春儀式、18歲成人儀式,是每個學年度到時間就要做的活動,以小課程的形式固化下來,形成學校系列活動課程。父親節、母親節、三八節、重陽節、教師節、感恩節等進行感恩教育,“五四”青年節、“七一”、“12.9”等紀念日進行責任教育;國內外、校內外重大事件,挖掘其中的適合本班學生特點的教育因素,形成系列教育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是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個很重要的鍛煉環節,也是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體現。社會實踐充實教學內容,活躍教學氣氛,拓寬社會視野,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吸收新知識、發展智能的重要途徑,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把綠地管理、禮儀示范、校外人員來校后的學校介紹等實踐活動,組織學生來完成,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實踐能力;組織學生每學期參加一次走出學校、走向社會的遠足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假期參加以服務社區、了解社會為主題的社區社會實踐活動等等,固化出系列的活動課程,讓學生在活動體驗實踐中收獲知識,培養能力。
學生社團自主化
學生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傳播、活躍了校園文化,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合作能力、組織能力、競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得到發展,展現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學校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建立各類社團20余個,為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積極創造條件,落實場地,系統謀劃,把社團活動作為課程時間列入課表,多方位搭建學生快樂成長的平臺。這些社團活動使校園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使校園充滿了勃勃生機,也給學生參與社區實踐活動打下了基礎。這些學生愛學樂學的活動使學生提高了積極性,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活躍了思想,張揚了個性,陶冶了情操,發展了特長,使學生的人生態度更加積極向上、更有集體意識與責任意識,達到了“我參與,我快樂,我成長”之目的。
北京市密云縣太師莊中學求真求實抓過程管理、求新求異促全面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教風、學風,開拓了令人欣喜的新局面,充滿活力的課程體系為新形勢下的學校教育勾勒出最完美絢麗的畫卷。■
【張德廣,北京市密云縣太師莊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李志峰
課程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實施的藍圖和依據。北京市密云縣太師莊中學在課程建設中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提高質量”為指導,以“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生活、學有特長”為培養目標,養成好習慣、塑造好品德。結合學生實際和我們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認識,不斷豐富和完善課程體系,力求培育出身心健康、文明向上、全面發展的美麗學子。
國家課程校本化
美國學者L.迪.芬克在《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經歷》中指出:在一種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學習經歷中,學生會投入到自己的學習中去,隨之而來的是課堂的高度活力。為此,我校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整體把握學科本質、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構建有意義的課堂”的探索。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原則、三維和諧、四個環節”。
“一個中心”旨在“師生合作共贏,共同成長”。要創設有生命意義的課堂,師生共同享受這個發展過程的幸福。“兩個原則”分別是“整體把握學科本質”和“實施學案導學”。導學案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科教學本質的整體把握的能力,是對教學內容精選后設計出的問題串,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設的一個個問題,喚醒學生的經驗,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與空間,幫助學生對學習內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三維和諧”是指教育價值取向、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和諧發展。不同的教學價值追求會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教學價值追求、教學內容研究、教學方式選擇三者需要和諧發展。“四個環節”是“創設情境、問題定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評價、歸納整理→檢測反饋、拓展延伸”,教師的引導、示范、點撥、總結和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展示、點評形成了一對一的教與學的形式。
這種探索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幸福感受的一個途徑。教師在專業上得到成長,不斷獲取新知,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成為學生所需要的、學生所感到親切的、能夠給學生帶來歡樂的人,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相互欣賞,體驗到教育教學工作帶來的專業快樂,享受課堂教學的幸福,體驗到事業的成熟感和自己的價值實現,提升職業幸福感。
校本課程多元化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建設的突破口,既有利于學校特色的構建,又有利于提高辦學水平與教學質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幾年來,我校結合教學資源和師資情況,開發了一系列為學生所喜愛的、適合于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按照人文與社會、自然與科技、藝術審美、身心健康等課程板塊進行區分組合。主要有:語文閱讀、數學素養、英語聽說、物理實驗、時事播報、音樂、美術、歷史、生物、地理、剪紙、足球、籃球、乒乓球、象棋、圍棋、合唱、心理、粉筆字畫等等30多個學科。內容多樣、設置靈活的校本課程使學生在掌握國家課程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在眾多的課程選擇中得到個性發展的及時補償,在選擇中發現潛在能力的火花,從方案的制定到活動的展開,從教師每一課時教學的設計到課堂的實施,從學生積極踴躍的報名參加到在課堂中享受學習的樂趣,雙向自主選修課真正的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與著想,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塑造健全人格,增進身心健康,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提高了自主學習、自我完善的能力。
德育課程主題化
學校德育主題教育活動是根據德育目標要求和學生的年齡階段及其身心特點,圍繞某一個德育主題,通過課程、班隊活動等形態,有計劃、有目的集體教育活動,是學校德育的有效載體。精心選擇德育教育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增長見識,鍛煉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得到健康成長。
一是圍繞“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合作、學有特長”的培養目標,分解為“養成好習慣、塑造好品德”三十二個核心詞,形成學校三十二個德育教育主題,開發了德育校本課程。
二是分層德育。針對同一個主題,在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目標,根據年級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以及身心發展規律漸進豐富和提升。
初一和高一年級重點開展以行為規范、文明禮儀、集體主義和心理健康等養成教育。初二和高二年級是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學生青春期和思想變化較大,因此重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等系列活動,以此幫助學生志存高遠,完善人格。初三和高三年級學生更加成熟,面臨升學,需要選擇和確定今后人生發展方向,因此重點開展理想與信念教育,自主自強、生涯規劃教育。
三是每月一節的主題教育活動,體現學生自主發展與特長培養。每年三月為“讀書節”,四月為“微小體育節”,五月為“合唱節”;六月為“健康教育節”;九月為“弘揚傳統文化,養成良好習慣”;十月為“綜合體育節”;十一月為“科技節”,12月為“藝術節”。每次活動都圍繞“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彰顯個性,展示風采”的宗旨來確定不同的主題。通過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特長和自主管理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活動課程系列化
在學校中有一種周期性的、即時發生的教育活動,我們用德育小課程形式固化下來,形成教育系列。德育小課程,強調的是抓住小事、細節開展教育,通過課程的形式相對固化下來,有活動的目標、有活動的步驟、有活動的評價與反饋、有活動的展示與交流。
開學第一課、新生入學教育、畢業典禮、14歲青春儀式、18歲成人儀式,是每個學年度到時間就要做的活動,以小課程的形式固化下來,形成學校系列活動課程。父親節、母親節、三八節、重陽節、教師節、感恩節等進行感恩教育,“五四”青年節、“七一”、“12.9”等紀念日進行責任教育;國內外、校內外重大事件,挖掘其中的適合本班學生特點的教育因素,形成系列教育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是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個很重要的鍛煉環節,也是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體現。社會實踐充實教學內容,活躍教學氣氛,拓寬社會視野,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吸收新知識、發展智能的重要途徑,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把綠地管理、禮儀示范、校外人員來校后的學校介紹等實踐活動,組織學生來完成,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實踐能力;組織學生每學期參加一次走出學校、走向社會的遠足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假期參加以服務社區、了解社會為主題的社區社會實踐活動等等,固化出系列的活動課程,讓學生在活動體驗實踐中收獲知識,培養能力。
學生社團自主化
學生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傳播、活躍了校園文化,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合作能力、組織能力、競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得到發展,展現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學校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建立各類社團20余個,為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積極創造條件,落實場地,系統謀劃,把社團活動作為課程時間列入課表,多方位搭建學生快樂成長的平臺。這些社團活動使校園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使校園充滿了勃勃生機,也給學生參與社區實踐活動打下了基礎。這些學生愛學樂學的活動使學生提高了積極性,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活躍了思想,張揚了個性,陶冶了情操,發展了特長,使學生的人生態度更加積極向上、更有集體意識與責任意識,達到了“我參與,我快樂,我成長”之目的。
北京市密云縣太師莊中學求真求實抓過程管理、求新求異促全面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教風、學風,開拓了令人欣喜的新局面,充滿活力的課程體系為新形勢下的學校教育勾勒出最完美絢麗的畫卷。■
【張德廣,北京市密云縣太師莊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李志峰
課程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實施的藍圖和依據。北京市密云縣太師莊中學在課程建設中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提高質量”為指導,以“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生活、學有特長”為培養目標,養成好習慣、塑造好品德。結合學生實際和我們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認識,不斷豐富和完善課程體系,力求培育出身心健康、文明向上、全面發展的美麗學子。
國家課程校本化
美國學者L.迪.芬克在《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經歷》中指出:在一種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學習經歷中,學生會投入到自己的學習中去,隨之而來的是課堂的高度活力。為此,我校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整體把握學科本質、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構建有意義的課堂”的探索。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原則、三維和諧、四個環節”。
“一個中心”旨在“師生合作共贏,共同成長”。要創設有生命意義的課堂,師生共同享受這個發展過程的幸福。“兩個原則”分別是“整體把握學科本質”和“實施學案導學”。導學案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科教學本質的整體把握的能力,是對教學內容精選后設計出的問題串,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設的一個個問題,喚醒學生的經驗,給予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與空間,幫助學生對學習內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三維和諧”是指教育價值取向、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和諧發展。不同的教學價值追求會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教學價值追求、教學內容研究、教學方式選擇三者需要和諧發展。“四個環節”是“創設情境、問題定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評價、歸納整理→檢測反饋、拓展延伸”,教師的引導、示范、點撥、總結和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展示、點評形成了一對一的教與學的形式。
這種探索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師幸福感受的一個途徑。教師在專業上得到成長,不斷獲取新知,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成為學生所需要的、學生所感到親切的、能夠給學生帶來歡樂的人,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相互欣賞,體驗到教育教學工作帶來的專業快樂,享受課堂教學的幸福,體驗到事業的成熟感和自己的價值實現,提升職業幸福感。
校本課程多元化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建設的突破口,既有利于學校特色的構建,又有利于提高辦學水平與教學質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幾年來,我校結合教學資源和師資情況,開發了一系列為學生所喜愛的、適合于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按照人文與社會、自然與科技、藝術審美、身心健康等課程板塊進行區分組合。主要有:語文閱讀、數學素養、英語聽說、物理實驗、時事播報、音樂、美術、歷史、生物、地理、剪紙、足球、籃球、乒乓球、象棋、圍棋、合唱、心理、粉筆字畫等等30多個學科。內容多樣、設置靈活的校本課程使學生在掌握國家課程規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在眾多的課程選擇中得到個性發展的及時補償,在選擇中發現潛在能力的火花,從方案的制定到活動的展開,從教師每一課時教學的設計到課堂的實施,從學生積極踴躍的報名參加到在課堂中享受學習的樂趣,雙向自主選修課真正的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與著想,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塑造健全人格,增進身心健康,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提高了自主學習、自我完善的能力。
德育課程主題化
學校德育主題教育活動是根據德育目標要求和學生的年齡階段及其身心特點,圍繞某一個德育主題,通過課程、班隊活動等形態,有計劃、有目的集體教育活動,是學校德育的有效載體。精心選擇德育教育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增長見識,鍛煉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得到健康成長。
一是圍繞“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合作、學有特長”的培養目標,分解為“養成好習慣、塑造好品德”三十二個核心詞,形成學校三十二個德育教育主題,開發了德育校本課程。
二是分層德育。針對同一個主題,在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目標,根據年級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以及身心發展規律漸進豐富和提升。
初一和高一年級重點開展以行為規范、文明禮儀、集體主義和心理健康等養成教育。初二和高二年級是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學生青春期和思想變化較大,因此重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等系列活動,以此幫助學生志存高遠,完善人格。初三和高三年級學生更加成熟,面臨升學,需要選擇和確定今后人生發展方向,因此重點開展理想與信念教育,自主自強、生涯規劃教育。
三是每月一節的主題教育活動,體現學生自主發展與特長培養。每年三月為“讀書節”,四月為“微小體育節”,五月為“合唱節”;六月為“健康教育節”;九月為“弘揚傳統文化,養成良好習慣”;十月為“綜合體育節”;十一月為“科技節”,12月為“藝術節”。每次活動都圍繞“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彰顯個性,展示風采”的宗旨來確定不同的主題。通過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特長和自主管理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活動課程系列化
在學校中有一種周期性的、即時發生的教育活動,我們用德育小課程形式固化下來,形成教育系列。德育小課程,強調的是抓住小事、細節開展教育,通過課程的形式相對固化下來,有活動的目標、有活動的步驟、有活動的評價與反饋、有活動的展示與交流。
開學第一課、新生入學教育、畢業典禮、14歲青春儀式、18歲成人儀式,是每個學年度到時間就要做的活動,以小課程的形式固化下來,形成學校系列活動課程。父親節、母親節、三八節、重陽節、教師節、感恩節等進行感恩教育,“五四”青年節、“七一”、“12.9”等紀念日進行責任教育;國內外、校內外重大事件,挖掘其中的適合本班學生特點的教育因素,形成系列教育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是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個很重要的鍛煉環節,也是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具體體現。社會實踐充實教學內容,活躍教學氣氛,拓寬社會視野,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吸收新知識、發展智能的重要途徑,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把綠地管理、禮儀示范、校外人員來校后的學校介紹等實踐活動,組織學生來完成,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和實踐能力;組織學生每學期參加一次走出學校、走向社會的遠足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假期參加以服務社區、了解社會為主題的社區社會實踐活動等等,固化出系列的活動課程,讓學生在活動體驗實踐中收獲知識,培養能力。
學生社團自主化
學生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傳播、活躍了校園文化,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合作能力、組織能力、競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得到發展,展現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學校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建立各類社團20余個,為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積極創造條件,落實場地,系統謀劃,把社團活動作為課程時間列入課表,多方位搭建學生快樂成長的平臺。這些社團活動使校園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使校園充滿了勃勃生機,也給學生參與社區實踐活動打下了基礎。這些學生愛學樂學的活動使學生提高了積極性,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活躍了思想,張揚了個性,陶冶了情操,發展了特長,使學生的人生態度更加積極向上、更有集體意識與責任意識,達到了“我參與,我快樂,我成長”之目的。
北京市密云縣太師莊中學求真求實抓過程管理、求新求異促全面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教風、學風,開拓了令人欣喜的新局面,充滿活力的課程體系為新形勢下的學校教育勾勒出最完美絢麗的畫卷。■
【張德廣,北京市密云縣太師莊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李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