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虎
圖表題是近幾年來??嫉囊活惢瘜W試題,它常以圖象、圖片、表格、標簽、模型等形式為載體,反映一組或多組內容相關或相似的數據或信息,并借助數學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圖表題形式靈活,圖文并茂,內容豐富,信息量大。通過讀圖識圖,主要考查學生提煉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和處理數據的能力等。
從題型結構來看,圖表題主要由“題干”、“圖表”和“問題”三部分組成。從試題內容看,該類試題常反映一組或多組內容相關的數據或信息,題干和圖表相互補充,題干是圖表的解釋說明,圖表是題干的直觀表現。解答圖表題時重在理解圖表的含義,通過閱讀、篩選,提取圖表中的有用信息或數據,然后將所學知識與圖表信息結合起來,即可進行解答或計算。
一、敘述型圖表題
這類試題要求學生根據圖表說明化學現象或規律,考查學生仔細觀察圖表,用準確的語言表述化學現象或規律的能力。
例1(2013年蘭州)NaCl、KNO3、Ca(OH)2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1與圖2所示。
請回答:(1)由圖1可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g;5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填圖1圖2“>”或“<”)硝酸鉀的溶解度;(2)欲對含有少量硝酸鉀的氯化鈉固體進行提純,可以使用的結晶方法是;圖3(3)如圖3所示,20℃時,將盛有飽和石灰水的小試管放入盛水的燒杯中,向水中加入氫氧化鈉固體后,石灰水變渾濁,結合圖2分析其原因是。
解析(1)根據圖1可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 g,5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鉀的溶解度;(2)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明顯增大,而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不大,因此欲對含有少量硝酸鉀的氯化鈉固體進行提純,可以采用蒸發溶劑的方法結晶;(3)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使溶液的溫度升高,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逐漸減小,因此飽和的石灰水在升高溫度時會有氫氧化鈣固體析出,石灰水會變渾濁。
答案:(1)36<(2)蒸發結晶(3)氫氧化鈉溶于水放熱,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逐漸減小,所以結晶析出。
二、判斷型圖表題
這類試題是將有關化學現象或規律繪成圖表,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判斷其正誤,考查學生用圖表定性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2(2013年河南)圖4中各圖像分別與選項中的操作相對應,其中合理的是()。
圖4A.向一定量稀硫酸中滴入水
B.向一定量純堿和燒堿的混合溶液中滴入鹽酸
C.一定溫度時向一定量飽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鈣
D.向一定量二氧化錳固體中加入過氧化氫溶液
解析A可使硫酸得到稀釋,酸性減弱,pH越來越接近7,但不可能等于7或大于7,故A不合理;B中因存在燒堿(NaOH),剛加入的鹽酸不會立即與純堿(Na2CO3)反應產生氣體,當燒堿完全被消耗完后,再加入的鹽酸,才會與純堿反應產生氣體,不斷滴入鹽酸,反應持續進行,產生的氣體逐漸增加,直至純堿全部消耗完,反應不再發生,產生氣體的量達到最多,故B合理;飽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鈣,氧化鈣與溶液中的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由于消耗水,溶質還會析出,因此溶液的質量會減少,故C不合理;二氧化錳在過氧化氫溶液的分解反應中起催化作用,二氧化錳固體的質量在化學反應前后不變,故D不合理。答案:B
三、推理型圖表題
這類試題要求挖掘圖表中隱含的內容,經過嚴密的分析和推理來比較有關化學量的大小,考查學生分析推理能力,要求涉及知識面廣,分析推理能力強。
例3(2013年荊門)某化學興趣小組對某種鐵銅合金的成分進行測量。先取足量稀硫酸于燒杯中,再向其中加入14.0g合金樣品開始計時,并將電子天平的讀數記錄在表1中,請回答下列問題:
表1
空燒
杯加入
硫酸
后加入鐵
粉后
5分鐘加入鐵
粉后
12分鐘加入鐵
粉后
21分鐘加入鐵
粉后
40分鐘加入鐵
粉后
3小時讀數
(g)28.5169.7183.6183.5183.4183.3183.3(1)根據電子天平讀數和時間的關系分析,該反應進行過程中,氫氣的產生速度有什么特點?
(2)完全反應后,燒杯中鹽的質量分數為多少?(用百分數表示)
(3)合金中鐵元素的質量百分含量為多少?
解析(1)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生成0.1 g氫氣所需時間越來越長,即氫氣產生的速率越來越慢。(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生成氫氣的質量為:169.7 g+14.0 g-183.3 g=0.4 g,設合金中Fe的質量為x,生成的FeSO4質量為y。
Fe+H2SO4FeSO4+H2↑
56152 2
xy(169.7+14-183.3)g
56x=152y=2(169.7+14-183.3) g
解得:x=11.2 gy=30.4 g。故樣品中銅的質量為:14 g-11.2 g=2.8 g;燒杯中生成溶液的質量為:183.3 g-2.8 g-28.5 g=152 g;燒杯中硫酸亞鐵的質量分數為:30.4 g152 g×100%=20%。
(3)合金中鐵元素的質量百分含量為:
11.214×100%=80%
答案:(1)隨著反應的進行,氫氣的產生速率由快變慢(關鍵詞:“由快變慢”或“越來越慢”或其他相同意思的表述);(2)20%;(3)80%。
四、歸納總結型圖表題
這類試題通過圖表反應形式提供信息,這些信息一般以數據形式較多,主要考查學生對圖表的分析、比較、判斷和對結論的歸納能力,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定量分析和定性概括能力。
例4(2013年青島)“化學家的主要工作是耕耘元素周期表”,表2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關信息。
表2
請利用表2回答相關問題:
(1)鋰原子的核電荷數為。
(2)16號元素的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比較容易(選填“得”或“失”)電子,該元素屬于(選填“金屬”或“非金屬”)元素。
(3)寫出表中關于8號元素的一條信息:。
(4)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鎂的活動性比鋁的活動性強,試從原子結構的角度說明其原因。
解析根據元素周期表可知鋰原子的原子序數為3,由原子序數=核電荷數,因此鋰原子的核電荷數為3;16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是,最外層電子數是6,在化學反應中其原子比較容易得到2個電子變成離子;16號元素是硫,屬于非金屬元素;8號元素是氧元素,其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6,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2個電子變成離子;從表可以看出,鎂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2,鋁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3,在化學反應中鎂原子更易失去電子,因此金屬活動性鎂比鋁強。
答案:(1)3(2)得非金屬 (3)8號元素是氧元素(或氧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易得到電子等) (4)鎂原子比鋁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更易失去電子
強化訓練1.(2013·北京)下列四個圖象中,能正確反應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2.(2013·眉山)向100 g稀H2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鎂粉,固體完全溶解后,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質量分數為20%的NaOH溶液,所得沉淀質量與加入NaOH溶液質量關系如圖5所示。
圖5請回答:
(1)OA段無沉淀產生,請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加入鎂粉的質量為g;(3)產生氫氣的質量。
3.(2013·瀘州)表3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請按要求填空:
表3
(1)表中3至10號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號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規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相同。
(2)表中9號和17號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相同,都易(填“得到”或“失去”)電子,則鈉元素和氟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為。
(3)請在表中①~⑤五種元素里選出恰當的元素組成一種常見的鹽,該鹽在農業生產上可用作復合肥料,則該鹽的化學式為。
答案:1.B
2.(1)H2SO4+2NaOHNa2SO4+2H2O
(2) 2.4(3)0.2 g
3.(1)電子層數 (2)得到NaF(3)KNO3
(收稿日期:2013-11-22)
圖表題是近幾年來??嫉囊活惢瘜W試題,它常以圖象、圖片、表格、標簽、模型等形式為載體,反映一組或多組內容相關或相似的數據或信息,并借助數學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圖表題形式靈活,圖文并茂,內容豐富,信息量大。通過讀圖識圖,主要考查學生提煉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和處理數據的能力等。
從題型結構來看,圖表題主要由“題干”、“圖表”和“問題”三部分組成。從試題內容看,該類試題常反映一組或多組內容相關的數據或信息,題干和圖表相互補充,題干是圖表的解釋說明,圖表是題干的直觀表現。解答圖表題時重在理解圖表的含義,通過閱讀、篩選,提取圖表中的有用信息或數據,然后將所學知識與圖表信息結合起來,即可進行解答或計算。
一、敘述型圖表題
這類試題要求學生根據圖表說明化學現象或規律,考查學生仔細觀察圖表,用準確的語言表述化學現象或規律的能力。
例1(2013年蘭州)NaCl、KNO3、Ca(OH)2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1與圖2所示。
請回答:(1)由圖1可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g;5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填圖1圖2“>”或“<”)硝酸鉀的溶解度;(2)欲對含有少量硝酸鉀的氯化鈉固體進行提純,可以使用的結晶方法是;圖3(3)如圖3所示,20℃時,將盛有飽和石灰水的小試管放入盛水的燒杯中,向水中加入氫氧化鈉固體后,石灰水變渾濁,結合圖2分析其原因是。
解析(1)根據圖1可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 g,5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鉀的溶解度;(2)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明顯增大,而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不大,因此欲對含有少量硝酸鉀的氯化鈉固體進行提純,可以采用蒸發溶劑的方法結晶;(3)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使溶液的溫度升高,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逐漸減小,因此飽和的石灰水在升高溫度時會有氫氧化鈣固體析出,石灰水會變渾濁。
答案:(1)36<(2)蒸發結晶(3)氫氧化鈉溶于水放熱,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逐漸減小,所以結晶析出。
二、判斷型圖表題
這類試題是將有關化學現象或規律繪成圖表,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判斷其正誤,考查學生用圖表定性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2(2013年河南)圖4中各圖像分別與選項中的操作相對應,其中合理的是()。
圖4A.向一定量稀硫酸中滴入水
B.向一定量純堿和燒堿的混合溶液中滴入鹽酸
C.一定溫度時向一定量飽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鈣
D.向一定量二氧化錳固體中加入過氧化氫溶液
解析A可使硫酸得到稀釋,酸性減弱,pH越來越接近7,但不可能等于7或大于7,故A不合理;B中因存在燒堿(NaOH),剛加入的鹽酸不會立即與純堿(Na2CO3)反應產生氣體,當燒堿完全被消耗完后,再加入的鹽酸,才會與純堿反應產生氣體,不斷滴入鹽酸,反應持續進行,產生的氣體逐漸增加,直至純堿全部消耗完,反應不再發生,產生氣體的量達到最多,故B合理;飽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鈣,氧化鈣與溶液中的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由于消耗水,溶質還會析出,因此溶液的質量會減少,故C不合理;二氧化錳在過氧化氫溶液的分解反應中起催化作用,二氧化錳固體的質量在化學反應前后不變,故D不合理。答案:B
三、推理型圖表題
這類試題要求挖掘圖表中隱含的內容,經過嚴密的分析和推理來比較有關化學量的大小,考查學生分析推理能力,要求涉及知識面廣,分析推理能力強。
例3(2013年荊門)某化學興趣小組對某種鐵銅合金的成分進行測量。先取足量稀硫酸于燒杯中,再向其中加入14.0g合金樣品開始計時,并將電子天平的讀數記錄在表1中,請回答下列問題:
表1
空燒
杯加入
硫酸
后加入鐵
粉后
5分鐘加入鐵
粉后
12分鐘加入鐵
粉后
21分鐘加入鐵
粉后
40分鐘加入鐵
粉后
3小時讀數
(g)28.5169.7183.6183.5183.4183.3183.3(1)根據電子天平讀數和時間的關系分析,該反應進行過程中,氫氣的產生速度有什么特點?
(2)完全反應后,燒杯中鹽的質量分數為多少?(用百分數表示)
(3)合金中鐵元素的質量百分含量為多少?
解析(1)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生成0.1 g氫氣所需時間越來越長,即氫氣產生的速率越來越慢。(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生成氫氣的質量為:169.7 g+14.0 g-183.3 g=0.4 g,設合金中Fe的質量為x,生成的FeSO4質量為y。
Fe+H2SO4FeSO4+H2↑
56152 2
xy(169.7+14-183.3)g
56x=152y=2(169.7+14-183.3) g
解得:x=11.2 gy=30.4 g。故樣品中銅的質量為:14 g-11.2 g=2.8 g;燒杯中生成溶液的質量為:183.3 g-2.8 g-28.5 g=152 g;燒杯中硫酸亞鐵的質量分數為:30.4 g152 g×100%=20%。
(3)合金中鐵元素的質量百分含量為:
11.214×100%=80%
答案:(1)隨著反應的進行,氫氣的產生速率由快變慢(關鍵詞:“由快變慢”或“越來越慢”或其他相同意思的表述);(2)20%;(3)80%。
四、歸納總結型圖表題
這類試題通過圖表反應形式提供信息,這些信息一般以數據形式較多,主要考查學生對圖表的分析、比較、判斷和對結論的歸納能力,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定量分析和定性概括能力。
例4(2013年青島)“化學家的主要工作是耕耘元素周期表”,表2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關信息。
表2
請利用表2回答相關問題:
(1)鋰原子的核電荷數為。
(2)16號元素的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比較容易(選填“得”或“失”)電子,該元素屬于(選填“金屬”或“非金屬”)元素。
(3)寫出表中關于8號元素的一條信息:。
(4)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鎂的活動性比鋁的活動性強,試從原子結構的角度說明其原因。
解析根據元素周期表可知鋰原子的原子序數為3,由原子序數=核電荷數,因此鋰原子的核電荷數為3;16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是,最外層電子數是6,在化學反應中其原子比較容易得到2個電子變成離子;16號元素是硫,屬于非金屬元素;8號元素是氧元素,其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6,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2個電子變成離子;從表可以看出,鎂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2,鋁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3,在化學反應中鎂原子更易失去電子,因此金屬活動性鎂比鋁強。
答案:(1)3(2)得非金屬 (3)8號元素是氧元素(或氧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易得到電子等) (4)鎂原子比鋁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更易失去電子
強化訓練1.(2013·北京)下列四個圖象中,能正確反應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2.(2013·眉山)向100 g稀H2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鎂粉,固體完全溶解后,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質量分數為20%的NaOH溶液,所得沉淀質量與加入NaOH溶液質量關系如圖5所示。
圖5請回答:
(1)OA段無沉淀產生,請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加入鎂粉的質量為g;(3)產生氫氣的質量。
3.(2013·瀘州)表3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請按要求填空:
表3
(1)表中3至10號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號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規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相同。
(2)表中9號和17號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相同,都易(填“得到”或“失去”)電子,則鈉元素和氟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為。
(3)請在表中①~⑤五種元素里選出恰當的元素組成一種常見的鹽,該鹽在農業生產上可用作復合肥料,則該鹽的化學式為。
答案:1.B
2.(1)H2SO4+2NaOHNa2SO4+2H2O
(2) 2.4(3)0.2 g
3.(1)電子層數 (2)得到NaF(3)KNO3
(收稿日期:2013-11-22)
圖表題是近幾年來常考的一類化學試題,它常以圖象、圖片、表格、標簽、模型等形式為載體,反映一組或多組內容相關或相似的數據或信息,并借助數學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化學問題。圖表題形式靈活,圖文并茂,內容豐富,信息量大。通過讀圖識圖,主要考查學生提煉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和處理數據的能力等。
從題型結構來看,圖表題主要由“題干”、“圖表”和“問題”三部分組成。從試題內容看,該類試題常反映一組或多組內容相關的數據或信息,題干和圖表相互補充,題干是圖表的解釋說明,圖表是題干的直觀表現。解答圖表題時重在理解圖表的含義,通過閱讀、篩選,提取圖表中的有用信息或數據,然后將所學知識與圖表信息結合起來,即可進行解答或計算。
一、敘述型圖表題
這類試題要求學生根據圖表說明化學現象或規律,考查學生仔細觀察圖表,用準確的語言表述化學現象或規律的能力。
例1(2013年蘭州)NaCl、KNO3、Ca(OH)2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如圖1與圖2所示。
請回答:(1)由圖1可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g;5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填圖1圖2“>”或“<”)硝酸鉀的溶解度;(2)欲對含有少量硝酸鉀的氯化鈉固體進行提純,可以使用的結晶方法是;圖3(3)如圖3所示,20℃時,將盛有飽和石灰水的小試管放入盛水的燒杯中,向水中加入氫氧化鈉固體后,石灰水變渾濁,結合圖2分析其原因是。
解析(1)根據圖1可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 g,5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鉀的溶解度;(2)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明顯增大,而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變化不大,因此欲對含有少量硝酸鉀的氯化鈉固體進行提純,可以采用蒸發溶劑的方法結晶;(3)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使溶液的溫度升高,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逐漸減小,因此飽和的石灰水在升高溫度時會有氫氧化鈣固體析出,石灰水會變渾濁。
答案:(1)36<(2)蒸發結晶(3)氫氧化鈉溶于水放熱,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逐漸減小,所以結晶析出。
二、判斷型圖表題
這類試題是將有關化學現象或規律繪成圖表,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判斷其正誤,考查學生用圖表定性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2(2013年河南)圖4中各圖像分別與選項中的操作相對應,其中合理的是()。
圖4A.向一定量稀硫酸中滴入水
B.向一定量純堿和燒堿的混合溶液中滴入鹽酸
C.一定溫度時向一定量飽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鈣
D.向一定量二氧化錳固體中加入過氧化氫溶液
解析A可使硫酸得到稀釋,酸性減弱,pH越來越接近7,但不可能等于7或大于7,故A不合理;B中因存在燒堿(NaOH),剛加入的鹽酸不會立即與純堿(Na2CO3)反應產生氣體,當燒堿完全被消耗完后,再加入的鹽酸,才會與純堿反應產生氣體,不斷滴入鹽酸,反應持續進行,產生的氣體逐漸增加,直至純堿全部消耗完,反應不再發生,產生氣體的量達到最多,故B合理;飽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鈣,氧化鈣與溶液中的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由于消耗水,溶質還會析出,因此溶液的質量會減少,故C不合理;二氧化錳在過氧化氫溶液的分解反應中起催化作用,二氧化錳固體的質量在化學反應前后不變,故D不合理。答案:B
三、推理型圖表題
這類試題要求挖掘圖表中隱含的內容,經過嚴密的分析和推理來比較有關化學量的大小,考查學生分析推理能力,要求涉及知識面廣,分析推理能力強。
例3(2013年荊門)某化學興趣小組對某種鐵銅合金的成分進行測量。先取足量稀硫酸于燒杯中,再向其中加入14.0g合金樣品開始計時,并將電子天平的讀數記錄在表1中,請回答下列問題:
表1
空燒
杯加入
硫酸
后加入鐵
粉后
5分鐘加入鐵
粉后
12分鐘加入鐵
粉后
21分鐘加入鐵
粉后
40分鐘加入鐵
粉后
3小時讀數
(g)28.5169.7183.6183.5183.4183.3183.3(1)根據電子天平讀數和時間的關系分析,該反應進行過程中,氫氣的產生速度有什么特點?
(2)完全反應后,燒杯中鹽的質量分數為多少?(用百分數表示)
(3)合金中鐵元素的質量百分含量為多少?
解析(1)由表中數據分析可知,生成0.1 g氫氣所需時間越來越長,即氫氣產生的速率越來越慢。(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生成氫氣的質量為:169.7 g+14.0 g-183.3 g=0.4 g,設合金中Fe的質量為x,生成的FeSO4質量為y。
Fe+H2SO4FeSO4+H2↑
56152 2
xy(169.7+14-183.3)g
56x=152y=2(169.7+14-183.3) g
解得:x=11.2 gy=30.4 g。故樣品中銅的質量為:14 g-11.2 g=2.8 g;燒杯中生成溶液的質量為:183.3 g-2.8 g-28.5 g=152 g;燒杯中硫酸亞鐵的質量分數為:30.4 g152 g×100%=20%。
(3)合金中鐵元素的質量百分含量為:
11.214×100%=80%
答案:(1)隨著反應的進行,氫氣的產生速率由快變慢(關鍵詞:“由快變慢”或“越來越慢”或其他相同意思的表述);(2)20%;(3)80%。
四、歸納總結型圖表題
這類試題通過圖表反應形式提供信息,這些信息一般以數據形式較多,主要考查學生對圖表的分析、比較、判斷和對結論的歸納能力,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定量分析和定性概括能力。
例4(2013年青島)“化學家的主要工作是耕耘元素周期表”,表2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關信息。
表2
請利用表2回答相關問題:
(1)鋰原子的核電荷數為。
(2)16號元素的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比較容易(選填“得”或“失”)電子,該元素屬于(選填“金屬”或“非金屬”)元素。
(3)寫出表中關于8號元素的一條信息:。
(4)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鎂的活動性比鋁的活動性強,試從原子結構的角度說明其原因。
解析根據元素周期表可知鋰原子的原子序數為3,由原子序數=核電荷數,因此鋰原子的核電荷數為3;16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是,最外層電子數是6,在化學反應中其原子比較容易得到2個電子變成離子;16號元素是硫,屬于非金屬元素;8號元素是氧元素,其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6,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到2個電子變成離子;從表可以看出,鎂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2,鋁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3,在化學反應中鎂原子更易失去電子,因此金屬活動性鎂比鋁強。
答案:(1)3(2)得非金屬 (3)8號元素是氧元素(或氧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易得到電子等) (4)鎂原子比鋁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更易失去電子
強化訓練1.(2013·北京)下列四個圖象中,能正確反應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2.(2013·眉山)向100 g稀H2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鎂粉,固體完全溶解后,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質量分數為20%的NaOH溶液,所得沉淀質量與加入NaOH溶液質量關系如圖5所示。
圖5請回答:
(1)OA段無沉淀產生,請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加入鎂粉的質量為g;(3)產生氫氣的質量。
3.(2013·瀘州)表3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請按要求填空:
表3
(1)表中3至10號元素位于第二周期,11至18號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規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相同。
(2)表中9號和17號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相同,都易(填“得到”或“失去”)電子,則鈉元素和氟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為。
(3)請在表中①~⑤五種元素里選出恰當的元素組成一種常見的鹽,該鹽在農業生產上可用作復合肥料,則該鹽的化學式為。
答案:1.B
2.(1)H2SO4+2NaOHNa2SO4+2H2O
(2) 2.4(3)0.2 g
3.(1)電子層數 (2)得到NaF(3)KNO3
(收稿日期:201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