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豫 湯春紅 諸光花 李劍 李宏宇
(上海市閔行區江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240)
胸椎小關節主要包括胸椎關節突關節、肋椎關節和肋橫突關節。胸椎小關節紊亂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是因外力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胸椎側彎以及增生刺激脊神經和肋間神經引起的癥狀群。發作前多有彎腰活動、勞損或受寒等情況,X線片顯示小關節顯影模糊,或團塊狀,關節間隙不對稱。該病常見于青壯年即20~55歲年齡段人群,女性多于男性[1]。臨床表現多為后背疼痛,一側或兩側肋間神經疼痛,胸悶及頸部癥狀等,嚴重時影響生活質量,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常被忽視和誤診。本文報道應用垂直按調法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引起的胸悶。
選擇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至本中心門診就診的背痛伴胸悶患者5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38例;年齡25~65歲,平均(45.9±3.8)歲;病程7~24 d,平均(11±0.8)d。
符合《臨床骨傷科學》中胸椎小關節紊亂的診斷標準:有抬、杠、提、舉,彎腰活動及身體扭轉、受寒或勞損病史;背痛,肋間神經疼痛,胸悶氣急,或因挺胸、大聲說話或深呼吸而加重;受累的肋椎關節處有一小片明顯壓痛區,胸椎棘突壓痛,兩側骶棘肌痙攣,棘突偏斜,有時可觸及痛性結節或條索狀物;X線攝片提示胸椎棘突偏彎,關節間隙模糊,有條索狀影,排除骨折、骨病。自愿參加臨床觀察,配合治療和定期隨訪。
患者俯臥硬板床,兩上肢置于身旁,醫者站立于患者左側,左手掌根垂直按壓在患椎棘突旁,右手掌根按住患椎另一邊,雙手貼附后,囑患者做深呼吸,在呼氣末以左手掌根用力向前下方按壓,右手用微力減少患者身體晃動,即可聞及關節復位聲。復位后囑患者起身做擴胸活動,1次/3 d,療程2周。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為癥狀完全消失;好轉為癥狀減輕;未愈為癥狀、體征均無改變。
采用主要癥狀和體征積分[3]對治療前后進行評定。①癥狀積分:3分為癥狀嚴重;2分為癥狀中等程度;1分為癥狀較輕;0分為無癥狀。②疼痛積分:0分為無癥狀,1~4分為輕度疼痛,5~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10分為極度疼痛。③體征積分: 按是否出現肋椎關節處小片明顯壓痛區、胸椎棘突壓痛、兩側骶棘肌痙攣和棘突偏斜體征評估,不出現為0分,出現1個體征為1分,最高為4分。④X線檢查積分:按是否存在胸椎棘突偏彎、關節間隙模糊和有條索狀影評估,均存在為3分,均無為0分。本病癥狀、疼痛、體征、檢查所賦積分總和為總體積分值,最高為20分。治療前后積分減少>50%者為治愈,33%~50%者為好轉,<33%者為無效。
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治療前后比轉采用t檢驗,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后,50例患者中,痊愈6例,好轉3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治愈和好轉)為88%。治療前患者主要癥狀體征積分為13.08±0.66,治療后為4.58±0.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胸椎小關節紊亂屬于中醫學“背痛”“痹癥”范疇,發病急,癥狀多,體征少。中醫認為小關節錯位后筋脈受到損傷,經絡氣血運行受阻。采用輕巧手法使胸椎小關節復位即可達到“骨合縫”、“筋入槽”及“通則不痛”、“榮而不痛”的目的。臨床上有時也易與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某些疾病(胃脘痛)[4]相混淆,長期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反而延誤病情,而手法治療效果明顯[5]。針對此類疾病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應用也較廣泛。這些治療并非針對特定的病變部位,常從頸椎到腰椎系統論治[6]。本治療所用的手法為天津北門醫院的“零角度”整脊手法[7]和傳統的治療手法俯臥推按法[8]結合改進而來。傳統治療的整脊手法有韋貴康的[9]端坐頂推法,馮天有的[10]坐姿旋轉復位法,鐘士元[11]和沈國權[12]的仰臥壓肘胸椎整復法。垂直按調法繼承了“零角度”和傳統的俯臥推按法的優點,避免患者在治療中產生焦慮害怕甚至抵觸情緒,影響治療效果,采用的是杠桿原理,使機體的內外平衡得到糾正,使骨動帶動筋柔,使筋骨之間黏連松解,小關節復位,放松神經根,促進炎癥吸收,有效緩解因小關節交鎖、紊亂及棘突偏歪所引起的胸悶癥狀。
本研究表明,垂直按調法針對性強,能有效緩解胸椎小關節紊亂引起的胸悶等癥狀,對胸椎小關節紊亂的糾正有明顯的療效。在治療過程中,也有患者在一段時間后復發,再次進行治療。對于垂直按調法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的胸悶復發率,目前尚待進一步研究。
隨著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人們活動越來越少,漸漸的用坐姿和躺姿代替原來的站和走,而長期從事低頭或者伏案工作的人員,如司機、會計和長時間電腦操作的白領工作者等,由于頸背部肌肉經常處于緊張狀態,容易引起胸椎小關節紊亂。垂直按調法作為一種胸椎關節紊亂的治療方法,符合中醫適宜技術“簡、驗、效、廉”的特點。筆者在門診中發現,平均4例頸背痛就診患者中就有1例患胸椎小關節紊亂。因此,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掌握此項技術很有必要,可減輕患者的痛苦,具有推廣價值。
[1] 孫樹椿, 孫之鎬. 臨床骨科學[M]. 2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 820-824.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 186.
[3] 吳云祥. 胸椎小關節紊亂手法整復療效評價[J]. 中國實用醫藥, 2012, 7(7): 47-48.
[4] 梁修身, 王明杰. 胸椎小關節紊亂癥并胃脘痛的手法治療觀察[J]. 廣西中醫學院學報, 2008, 11(3): 36-37.
[5] 王勇. 推拿復位法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征46例[J]. 上海中醫藥雜志, 2000, 46(5): 38-39.
[6] 黃明, 王華軍. 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的治療現狀和命名商榷[J]. 按摩與導引, 2008, 24(4): 36-37, 45.
[7] 王雷, 王遵來. 零角度整脊術治療腰推間盤突出癥的臨床運用[J]. 天津中醫藥雜志, 2011, 28(4): 301-303.
[8] 羅華宋, 郭銀豐. 俯臥沖壓法治療胸椎小關節紊亂癥92例[J]. 浙江中醫雜志, 2013, 48(3): 214.
[9] 韋貴康. 軟組織損傷與脊柱相關疾病[M]. 南寧: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4: 178- 183.
[10] 馮天有. 中西醫結合治療軟組織損傷的臨床研究[M].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 240-245.
[11] 鐘士元. 脊柱相關疾病治療學[M]. 廣州: 廣東科技出版社,2003: 前言, 124-133, 191-192.
[12] 沈國權, 嚴雋陶. 推拿手法圖解(漢英對照)[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