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 李京曉
摘要: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的技術進步效應是國際經濟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我國“走出去”戰略中最值得關注的效應之一。文章從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出發,闡釋了其對技術進步的影響機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對外直接投資對技術進步能產生反向溢出效應,但促進作用尚不顯著,并且對外直接投資的技術進步效應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充分利用對外直接投資實現我國的技術進步,關鍵是要提高我國自身的技術吸收能力和自主研發能力。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技術進步效應;機理分析;地區差異
一、 引言
自2002年以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02年~201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平均增長率達到41.6%。商務部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我國對外投資流量達到878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發展中國家首位,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由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起步較晚,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僅相當于美國對外投資存量的10.2%,英國的29.4%,德國的34.4%,法國的35.5%。
引進、消化和吸收國際技術外溢,是我國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手段。一國獲得國外先進技術的主要途徑有購買國外先進技術、設備以及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等。由于國外企業不可能將其核心技術以技術轉讓或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轉移出去,引進外商直接投資難以獲得國外先進的技術,通過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獲得國外先進技術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路徑。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的技術進步效應是近年來學界研究的熱點,也是“走出去”戰略中最值得關注的效應之一。因此,研究我國對外投資的技術進步效應,具有鮮明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通過梳理現有文獻研究我們不難發現,關于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技術進步的影響,不同學者由于采用了不同方法,得出了不盡一致的結論。因此,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考察對外直接投對我國技術進步效應的影響機理,并利用中國2003年~2011年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和地區差異比較研究,深入分析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技術進步的影響。
二、 對外直接投資母國技術進步效應的機理分析
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通過研發反饋、技術擴散、收益反饋和公共效應四個機制對母國技術進步產生影響,其具體的影響路徑分析如下:
(1)研發反饋機制。對外投資的企業通過到技術資源豐富的國家(地區)開設研發機構或者海外子公司,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是充分利用東道國的技術資源優勢的一種有效方式。通過設立海外研發子公司,嵌入當地研發資源密集區,可以了解國外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通過合作或者模仿來利用當地先進的研發平臺或者完善的基礎設施,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然后通過公司內部將最新技術信息反饋給母公司,經由傳播或擴散效應對其他公司產生影響,從而調整和優化母國技術研發方向,增強母國的吸收與研發能力,帶動母國的技術進步。
(2)技術擴散機制。一般來說,越靠近技術產生源越便于分享技術擴散的外部性,母國企業并購東道國擁有適用技術的企業,對其核心技術內部化,能夠有效地提高逆向技術轉移的效率。通過跨國并購海外企業,既可以將原來的競爭對手變為內部公司,繞過技術壁壘,將其研究能力和研發成果為己所用,從而獲得關鍵研發資源以及與母國企業互補的研發能力;還可以采取與東道國當地企業或科研機構進行聯合開發和橫向合作等方式,獲得產品的技術支持,并通過公司內部交易等渠道將技術傳遞回母國。
(3)收益反饋機制。收益也是跨國公司進行海外經營必須要考慮的因素。跨國公司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一方面可以獲得穩定的關鍵性資源供給,并通過競爭效應和資源配置效應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業競爭力,進而實現母國利潤的增加。然后,增加的利潤可以加大母國自主研發投入,或通過購買先進的技術和產品以及引進技術專家的方式,來提高自主研發能力,進而促進母公司技術進步。另一方面可以繞開貿易壁壘成功地進入東道國當地市場,通過在當地生產和銷售使海外子公司的財富增加,然后子公司又會加大研發投資,通過與東道國政府聯合開發等方式,刺激東道國政府分攤部分研發費用,降低單位產品研發成本,促使母國企業騰出資源用于核心項目的研發,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4)公共效應機制。從社會以及宏觀的角度來分析對外直接投資所帶來的效應,即公共效應。首先,對外直接投資通過投資高附加值的生產活動使生產結構得以優化,會引致正的生產溢出,使得母國廠商的平均成本曲線向下移動,從而使母國在高科技產業中比以往更具競爭力。其次,跨國公司通過向國外的擴張,使本國的出口得以擴大,在經營環節或資源獲取等領域獲取規模經濟效應,提升母公司的生產力。再次,廠商間的逆向技術轉移能夠帶來更為直接的外部性,即子公司通過吸收各種知識,會產生強烈的技術溢出效應,有助于母國該領域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最后,增加的投資收益轉變為國內企業的利潤和居民收入,可以進一步帶動國內的消費和投資,盤活國內市場。
三、 對外直接投資母國技術進步效應的實證分析
其中,專利授權量和研發投入來自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和外商直接投資數據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人力資本用人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原始數據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各省對外直接投資數據來自于歷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這些變量的統計性描述見表1。
圖1是對外直接投資和技術進步的散點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兩者存在非常明顯的正向關系。
影響技術進步的變量有很多,表1中的解釋變量是經過多重共線性檢驗選擇的結果,接著基于F檢驗和Hausman檢驗對具體的回歸模型進行判斷,因為Hausman檢驗值大于臨界值,因此固定效應模型優于隨機效應模型。表2是基于全國層面數據的技術效應回歸結果。
從回歸結果中可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人力資本和研發投入都對技術進步產生了顯著的正向作用,對外直接投資雖然估計系數為正,但不夠顯著,即OFDI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不明顯,這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
一是投資動機和投資規模問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雖然發展較快,但是投資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小,對外直接投資與吸收國外投資的比例相比差距明顯,制約了其對技術進步的影響。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主要是市場導向型的,技術尋求型在外直接投資中所占比重很小,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創新路徑產生了鎖定效應,這是由于企業只要憑借既有的技術優勢就能夠實現更多的市場份額,從而技術創新動力不大,對本國技術進步影響較小。二是吸收能力問題,技術外溢不僅取決于獲得技術的途徑也取決于吸收技術的能力,我國的研發投入不足,導致自身吸收消化再創新能力不夠高,會影響反向技術溢出的效果。三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結構和區位分布不盡合理,在行業結構上,我國對外投資側重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對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制造業的投資偏低;在區位上,我國對外投資過度集中于亞洲和拉丁美洲等少數新興經濟體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但對我們能從中學習到先進技術的發達國家投資卻較少,這一現實使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無法獲取更多的先進技術,無法借此加快我國的技術進步。
從回歸結果中我們看到,研發投入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高于對外直接投資,所以雖然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可以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來獲得國外技術,但自主研發始終是提高技術水平以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我國應提升對外直接投資的水平與層次,加強政府宏觀政策的支持,加快引進國外技術的步伐,從而增強國內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表3是分地區的技術進步效應回歸結果。在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力資本對技術進步的影響方面,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沒有什么顯著差異,但是在研發投入上,中西部地區的作用更為明顯,說明加強中西部地區研發投入的必要性。對外直接投資在東部地區通過10%顯著性水平,顯示出正向效應,但是中西部地區回歸系數為負,結果不顯著,說明對外直接投資對中國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這是因為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程度較高,技術水平和吸收能力較強,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傾向于獲取技術含量較高的技術,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會對當地技術進步產生正面效應。然而,中西部省份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勞動者素質、研發投入等沒能跨越引發對外投資逆向技術溢出的門檻值,對外投資還不能顯著提升當地的技術水平。
為了實現對外直接投資的逆向技術外溢,應該針對東、中、西地區采取差異化措施,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研發能力較強的東部地區應加大技術獲取型的對外投資比重,同時增加對技術發達國家的對外投資力度,通過多種形式的投資吸收海外的研發資源。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研發能力較弱的中西部地區應以增強其技術吸收能力為主,例如增加教育投入和研發投入、完善金融體制等,加快其跨越技術溢出的門檻值,促進對外直接投資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發揮。
四、 結論
本文在回顧已有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創新性地從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出發,闡釋了其對技術進步的影響機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對外直接投資對技術進步能產生反向溢出效應,但促進作用尚不顯著,并且對外直接投資的技術進步效應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基于上文分析,我們得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首先,加快“走出去”戰略的實施,要求我國政府創新思路,發揮政策的引導和促進作用,從制度保障體系、監管調控體系、金融支持體系以及市場服務體系幾方面入手進行改革,促進多元化和多格局的對外直接投資體系建設。其次,東、中、西部地區在認真落實國家對外投資促進策略的同時,應該結合本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適宜的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策略。
參考文獻:
1. 蔡冬青,劉厚俊.中國OFDI 反向技術溢出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東道國制度環境的視角.財經研究,2012,(5):59-69.
2. 李梅,柳士昌.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的地區差異和門檻效應.管理世界,2012,(1):21-32.
3. 馬亞明,張巖貴.技術優勢與對外直接投資:一個關于技術擴散的分析框架.南開經濟研究,2003,(4):10-14.
4. 冼國明,楊銳.技術積累、競爭策略與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經濟研究,1998,(11):56-63.
5. 趙偉,古廣東,何元慶.外向 FDI 與中國技術進步:機理分析與嘗試性實證.管理世界,2006,(7):53-60.
6. 周立群,李京曉.中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難題與應對策略.東岳論叢,2012,(11):158-162.
7. 鄒玉娟,陳漓高.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技術提升的實證研究.世界經濟研究,2008,(5):70-77.
基金項目: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號:13&ZD018)“我國發展實體經濟的戰略、政策和制度研究——基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數量關系的視角”(項目號:13&ZD018);中航廣義虛擬經濟專項資金資助。
作者簡介:王興,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博士生;李京曉,渤海銀行博士后,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收稿日期:2014-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