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芳

摘 要:高校音樂教育在繼承傳統模式的同時,必須扎根于本土文化資源。這樣不僅能夠真正實現音樂教育的長遠目標,也帶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傳承。在實施教育實踐中,地方高校只有在學科建設真正 “洋為土用”,并充分調動教師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本土音樂的興趣,方能夠打造自身上午辦學品牌。
關鍵詞:音樂教育;教育目標;地方特色
專業的音樂教育與普通的音樂教育相比,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學習者都抱有更為明確的目標,即培養具有一定的音樂技能全面發展的人。因此,高校專業音樂教育音樂技能的訓練,是高等學校立足未來發展必需的任務。在這個任務基礎上,中國高等音樂教育一直是在有計劃、有組織、整體劃一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中成長和發展的。高校音樂教育在中國發展近一個世紀。這期間我們有了大批的能夠勝任各種需要的音樂人才。但隨著物質、會文化生活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提高,中國高校音樂教育勢在必行。所有音樂專業學習的課程都頗為類似:樂理、視唱、合唱、和聲、復調、作品分析、中外音樂史、音樂美學、民族民間音樂、聲樂專業課、表演……大多數綜合高校、師范院校、高職高專都在沿用傳統專業音樂學院的教學模式,以培養歌唱家、演奏家為己任。以河南為例,每年音樂高考人數過萬、大規模招生也讓高校音樂教育難于實現精英教育,即使一些院校注意到通才教育或者師范教育的師范性,但只是多開設了一門所有學生必修的大而化之的 “教育理論課” 而已,很難涉及更具有“特色”實質性內容的課程,結果導致音樂教育課程大致相似,各學校形成了同質化而不是差異化競爭。如何解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突出地方特色,打造辦學品牌”不只是一句口號,就成為河南高校音樂教育急需深入探討的問題。
謝嘉幸先生指出“音樂教育之所以成為教育,還在于無論音樂的教授者還是音樂的學習者,都抱有特定的目標”、“音樂教育是始終存在于社會文化大環境中的”[1]他用下面這個圖示來說明教育目標結構:
從這個圖示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高校音樂教育要扎根傳統文化之中。不論是音樂學科還是個體發展都與社會文化系統兩兩交集,音樂技能教育更是社會文化系統與音樂學科系統交集的結果。音樂教育技能的培養和習得離開了本與文化的滋養,只能是平平庸庸、亦步亦趨地走,按照專業學院的路子走,永遠也走不出自己的特色之路。高校音樂教育普遍忽視民間音樂,只是模仿專業的音樂院校的辦學模式和課程設置,缺乏本土意識,培養的學生走出校門無法滿足社會需求,高校不能夠與社會接軌。以河南為例,作為中原文化的發祥地,河南有著豐富的民間音樂資源,尤以聲樂有關的戲曲、說唱、民歌為重。然而高校每年的招生,聲樂考生數量龐大,聲樂專業在音樂教育中所占比重較大。例如,河南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南師范大學、鄭州大學等學校,聲樂專業學生在音樂專業中都占到了60%以上。如果能夠真正充分把本土的文化資源與高校的專業教育緊密結合,河南高校必將能夠走出一條特色之路。
1 科學建設立足長遠目標,課程內容“洋為中用”
社會在發展,人們的生活也是不斷地發生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生活更是翻天覆地。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在已經固有的教育模式中,要想做到人有我優是比較難的,但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資源在人無我有上做文章。我國的專業音樂教育,起步于20世紀20年代,蕭友梅主持的國立音專雖然完全借鑒西方的教學模式,其藝術實踐卻是立足于中國當時的現實的社會生活。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最為艱苦的年代,蕭友梅在1937年12月致函教育部附件《國立音專專科學校為適應非常時期之需要擬辦集體唱歌指揮養成班暨軍樂隊長養成班理由及辦法》,提出音樂教育必須成為“精神上的國防建設者”,更是他以音樂服務于抗日救國的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隨著社會、經濟、文化、變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的思想和觀念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但音樂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音樂文化事業發展的立足之本,這一點從中國專業音樂教育建立之初始終沒有改變。
這方面河南大學已有一些成功經驗。1998年初河南大學藝術學院重新組建,設立音樂教育系、音樂表演系、作曲編導系,并且成立音樂藝術研究所、民族聲樂研究所。藝術學院現設音樂教育、音樂表演、作曲編導、戲劇、美術、美術教育、裝潢藝術、環境藝術等8個系,音樂類專業有音樂學、音樂表演(含演唱、演奏)、舞蹈編導、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表演(含民族歌劇、戲曲表演)。尤其是民歌、戲曲表演方向的專業就是立足河南本土特色開設的專業。課程設置方面高校音樂專業在課程,包括樂理、視唱、合唱、和聲、復調、作品分析、聲樂專業課、表演等等在內都完全可以實現“洋為中用”。音樂理論的內容如果結合當地民間音樂,不僅使中國民族音樂理論的知識不那么艱深,而且促進學生真正認識本土音樂。聲樂教學,在琴房——一個密閉的空間進行發聲技巧的訓練,致使一些在琴房發聲較好的學生,在舞臺上卻表現得一塌糊涂,這種現象不能簡單地歸咎于學生心理素質差。然而民間戲曲、說唱的藝人個個都是無論什么樣的舞臺張口就唱,還能即興發揮。如果讓學生多接觸民間藝人的演唱并進行藝術實踐鍛煉,這樣學生與民間藝人、學校與社會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不僅促進課堂教學質量、強化實踐教學,而且也使本土民間音樂在高等院校學子中得到傳承發展。更重要的是通過學校傳承的方式,讓學生們了解本地區本民族的藝術,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民族文化認知與認同性,從而樹立起民族自尊和自豪感。這種本土音樂文化在院校“人為”的傳承,既實現了謝嘉幸先生提出的音樂教育目標,也體現了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努力實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政府為了更好保護和傳承人類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倡導的一種途徑和期望達到的目的,加強了高等音樂教育與本地區文化、社會生活的聯系。
2 面對現實,教師能力“學”、“創”并舉
教師是實現音樂教育目標的根本,所有的課程設計得再好,也必須通過教師的教授的環節,教師對教育目標的理解決定了教育目標的方向不會出現偏差。高校教師大多是在傳統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在實施教育教學過程中必定會受已有的教學模式的影響。但是一定也是善于學習者,在經過幾年的學習、甚至是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不僅積累了相當的經驗,也發現了不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這就看教師能否立足現實,真正理解當下高校音樂教育的目標。無疑,河南大學藝術學院老一輩的藝術家武秀之教授已經走在了前面。武秀之在大量學習了河南地方戲豫劇之后獨創了“假聲位置真聲唱法”,就是可以在不講換聲點的情況下,演唱西洋歌劇、民族歌曲和戲曲,韻致宛然,受到國內音樂界的高度評價。武秀之的每個學生,都能將三種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用同一種發聲法唱出。她的“聲樂教學改革與民族歌劇專業的創立”獲得了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著名樂評家田青指出:“假如一個人可以這樣唱,你可以稱他是‘天才。但有意識地按這種模式去培養,而且種一棵活一棵,就不得不讓你佩服這位武秀之,虧她能做到,虧她能堅持下來。”[2]
高校專業教師這一教育者與研究者的雙重身份,恰恰是解決民歌等民間音樂的研究與傳承的最佳人選,高校音樂專業教師的參與,可以實現教學與科研的結合,既體現教育目標的實現是在音樂學科系統和社會文化系統之中,還解決了民歌、戲曲等民間音樂藝術的傳承人才培育的問題,同時,滿足了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保護要進行深入研究的需要。
3 聯系生活,采取“不憤不啟”教學方法
教育目標實現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接受者——學生。專業知識技能通過教師的教育實踐過程傳達給學生,教育方法的實施就顯得異常重要。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普遍存在這樣問題:第一,漠視流行音樂。第二,忽視民間音樂。當代高校學生,恰恰是流行音樂的主體。當然流行歌曲娛樂性強、貼近生活,有些還采用民歌素材,曲調流暢、流傳快、容易接受。但是高校音樂教育如果漠視這種現象,那就是用音樂來否定音樂,顯然是青少年的音樂生活與學校傳統的音樂教育發生了錯位。應該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視的課題是:根據高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審美情趣的發展,如何利用社會音樂生活提高學生專業技能。《論語·述而》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狀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這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指出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學生對流行音樂感興趣,音樂專業的各個學科都可以從這里入手,讓學生積極思考。教育要結合學生的個性、愛好,以“啟發”潛能,在興趣與意愿的驅動下自己“發憤”。例如,聲樂,鼓勵學生唱喜歡的流行歌曲,唱得好壞,都要問問為什么。這樣學生的個性、愛好得到充分的發揮,就會積極思考,從中找出發聲或表現方面的問題,再進行適時啟發;和聲課,鼓勵學生為自己喜歡的流行歌曲編配四部和聲,并試唱,效果可能會比教師按部就班灌輸要好得多。學生所學的內容真正和自己的興趣相符了,他就會發憤,他的興趣大得無窮。有了興趣,教師就可以推而廣之,把本土民間音樂都納入教學內容,擴大學生視野。我們所學的理論知識、技能都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教學中不死教硬背,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不能只憑借自己的經驗教學,要通過不斷探索和學習形成相對全面的知識結構,這樣才能以對象化的方法去面對每一個不同基礎、不同學習心理的學生,引導他們以正確的方法循序漸進地擴大音樂視野,學習和掌握專業技能知識。最大程度上挖掘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個性才能。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傳授, 其終極目的不能僅僅局限于使學習者在技能上達到多高的水準,而是幫助他們開啟音樂藝術這扇門,使他們更豐富、更全面地理解音樂,鍛造愛樂的心靈。
地方的高等院校,要想在“突出地方特色,打造辦學品牌”認清現實,充分發揮地方特色與優勢,明確自身的辦學特色。充分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民族優秀的文化藝術資源,提升教學科研的水平和能力。在辦好傳統學科專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與本地區文化資源緊密結合的特色專業;立足于當地,扎根于地方文化,并服務于地方,創建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發展、傳承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 謝嘉幸,徐緒標.音樂教育的研究與實踐[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 馮光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03(01).
[3] 雷貞.高校民歌教育與研究的意義[J].民族音樂,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