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誘惑

從6月24日跳出合同成為自由球員,到7月12日昭告天下,短短19天內,在平穩緩和的輿論鋪墊下,他走得比四年前順遂得多。面對這場潛在的公關危機,勒布朗不再徒勞無功地與口誅筆伐針鋒相對,只用一番溫情脈脈的回歸宣言加真情告別為自己贏得情感高分,既免去與熱火不歡而散的尷尬,又情理兼具地闡述了自己“不得不回家”的理由。
他曾經是克里夫蘭的驕傲和象征,享受著家鄉球迷的寵愛,肩負著整座城市的寄托,也曾信誓旦旦地許下為擁戴者帶來冠軍的承諾,卻在他們翹首以盼時賞以刀斧,殘忍離去。理性而言,勒布朗追逐榮譽的選擇并無過錯,錯在他自以為是、令家鄉蒙羞的傲慢方式。如勒布朗所言:“如果能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離開,但絕對會選擇另外一種方式?!睆膬纱螞Q定中,我們便可見勒布朗日漸成熟與精明的處事之道。
現如今,阿克倫之子的回歸已經讓克里夫蘭人別無他選地選擇了原諒,他們太愛勒布朗了,也太懷念這位家鄉的驕傲率領球隊叱咤風云的美好時光了,除了張開雙臂迎接游子,他們還能做什么?而作為本次事件的受害者,熱火某種程度上正陷入騎士四年前的境地:沖冠失敗、頭牌離隊、前途未卜,但他們面對勒布朗辭別時的反應卻比后者平靜得多,除了當事人更加通達圓潤的處理技巧,也因為他們對勒布朗的愛遠不如騎士來得深厚。
在克里夫蘭和邁阿密之間,勒布朗用兩次決定、四年時間畫了一個圈。四年前他已集財富、聲名于一身,但為了彌補無冠的遺憾毅然遠離;四年后他已補足遺憾,榮譽滿身,又選擇轉身回頭,來到夢開始的地方。
無論如何,這都不算是完美無瑕的劇情,以最潔癖的眼光來看,勒布朗在騎士從一而終并奪得數冠才是人隊合一的最高境界,即便終身無冠,也能留下絕對忠誠的傳世美名。但現實世界里少有完美的存在,更何況這是個生意至上的商業聯盟。也正因此,勒布朗在兩座城市間的經歷更像是場退而求其次的追求完美之旅,亦像是兩次不乏冒險意味的商業規劃:在騎士拼搏七載無功后,及時——甚至有點過于急切地選擇了速成方式,在捷徑里得償所愿——
沒有人能否認勒布朗這些年的努力和進化,他幾經重挫后的涅槃重生、為了一統聯盟的全面升級均有目共睹;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正是三巨頭時代為勒布朗打開了成功的快車道。而在功成之后難以再進一步時,勒布朗又不失時機地踏上還愿與救贖之旅,不是在形式大于意義的職業生涯末年,而是在依然擁有無限可能的當打之年,如此一來,他還有足夠長的巔峰期去彌補自己當年一手造成的的傷害。
“邁阿密之于我就像大學之于其他孩子,它是我的第二故鄉,過去四年使我成為更好的球員、更好的人……”這是一出絕妙的“雙城計”,兩冠在手使得勒布朗可以更加從容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勝固可喜,敗亦欣然,進退自如。
也許許多人更愿意相信,勒布朗的回家是一幕純乎溫情的浪漫劇目:一個離家多年、學有所成的孩子,終于大徹大悟、重回故里。父老鄉親毫無保留地寬容了他曾經的過錯,而他也將用無怨無悔的傾心付出報效家鄉。但和幾乎所有NBA式遷徙一樣,這終究只是旁觀者的一廂情愿,沒有現實利益的驅動,如何勾起志在成為“最偉大球員”者回家的欲望?
在勒布朗和騎士之間,互相原諒顯然建立在互相需要的基礎之上:常年重建的騎士不會輕易接受一個廉頗已老的勒布朗,如日中天的勒布朗也不會青睞一支毫無希望的騎士——一邊是暮光降臨,一邊是朝霞滿天。因此,與其死守熱火不見轉機,坐視冠軍之師淪為邁阿密騎士,何不重回舊地率領青年才俊脫胎換骨、沖向巔峰,以期功名俱收?但話說回來,情與利絕非表面與實質的絕對互斥,而是夾雜不清的并行關系,只看你愿意成為相信愛情的純情者,或赤裸裸理性的利益主義者,抑或兩者兼而有之,視勒布朗的回歸為現實主義中的浪漫情愫。
所以你可以把勒布朗看成薄情寡義、虛情假意的小人,懼怕失敗只求速食的冠軍投機者。也可以由衷地佩服他眷念舊地、知恩圖報,為家鄉而戰的赤子之心。他無法令所有人滿意,但他已經做到了最好。重要的是,他又回來了,而克里夫蘭關于他的故事也終于得以斷點再續。
編輯點評
整體來說不錯,有內容,讀起來也比較流暢,詞語的運用也比較豐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