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澈

“3、2、1!點火!”
轟地一聲巨響后,一枚約長2.8米,重50千克的火箭吐著火龍鉆入云層,沖上了4000米的高空。這一刻,在內蒙古廣闊的荒漠上,年輕的胡振宇激動得振臂高呼——這只是發生在2013年7月的一次普通的草根發明者試驗,但卻是國內業余火箭界體積最大、復雜系數最高的探空火箭試射。
從常識上來看,航天科技是高不可攀的尖端技術,絕非一家草根民營企業能夠觸及。但21歲的胡振宇仿佛一架橫生飛來的UFO,創立了中國第一家民營航天公司。這究竟是不切實際的科幻狂想,還是挑戰傳統的商業實踐?
被趕走的創始人
胡振宇是圈內有名的“火箭狂人”。中學時他曾在家里搞炸藥試驗,嚇得家長連忙報警。2011年,就讀于華南理工大學的他,聯合幾名同學,組建了國內第一個由大學生愛好者組成的火箭研究團隊——科創航天廣州項目組,自己擔任項目組長。
項目組的研究方向,是探空火箭。與公眾熟悉的“長征”運載火箭相比,探空火箭體型更小,長度通常不超過10米,有效載荷數十千克。它的作用是搭載儀器送到幾十至幾百千米的高空,進行幾分鐘的科學觀測,飛行軌跡是“直上直下”。
那段時間里,胡振宇和成員們湊錢從網上買回鎂鋁合金等制造火箭的原材料,再輔以自己開發的動力核心和測試系統,不分晝夜地窩在租來的實驗室里成功研制出“萬戶1號”和“萬戶2號”等火箭。
初出茅廬的愛好者團隊顯然高估了自己。“萬戶1號”因發射場地的安全問題而最終放棄;“萬戶2號”在點火時發動機爆炸,價值上萬元的設備灰飛煙滅。接二連三的打擊差點讓團隊就此散伙。所幸的是,一位當老板的大學校友,資助了他們10萬元,這讓胡振宇看到了曙光。
然而,胡振宇萬萬沒想到,這筆“救命款”竟然讓團隊反目成仇,最終分道揚鑣。
對于這10萬元的資金,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一次,一位成員向胡振宇申請5萬元用于航電系統開發。“當時覺得這方面的研究,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心存疑慮的胡振宇只給了對方3萬多元。果不其然,很長一段時間后,胡振宇都沒有看到研發成果,當他追問時,對方竟理直氣壯地反駁:“你還沒給夠錢呢!”胡振宇更是氣沖沖地回擊:“給了你三萬,什么都沒有做出來,我給你五萬的話就是豬頭了!”
對于團隊內訌心生厭倦的胡振宇,在解散團隊后,獨自做起了火箭研發。2013年7月,他在內蒙古成功發射了人生中的第一枚“準專業級探空火箭”,也是國內業余火箭界技術含量最高的探空火箭。
多年的夢想得以實現,讓胡振宇興奮不已。作為這個探空火箭項目的組長,他自然也成了公眾關注的焦點,被一些媒體冠以“火箭天才”的稱號。但是,這些個人光環將項目組的內部矛盾徹底激化。
一些成員指責胡振宇過于做秀,并將團隊的功勞全部歸功于自己,竊取了原本屬于大家的果實。胡振宇則堅持認為,團隊看到他自己成功了,心態不平衡。“就是一群不干事的人,看到你出名了,又沒有帶上他們,覺得很不爽,就想把你搞下去。”
一番惡語相向后,科創航天局最終宣布開除胡振宇,理由是私下發射火箭,違反了團隊安全制度,同時在大家提出反對意見時,反應激烈“無法溝通”。
“多像喬布斯啊,居然被自己組建的團隊開除了!”事隔一年后,胡振宇想起當初被迫離開科創航天局的情景,仍然憤憤不平。不過,他也因此清醒地意識到,愛好者的組織混亂而松散,無法實現他的火箭夢。
三個人的公司
特斯拉汽車的創始人馬斯克創立Space X航天公司的故事,使胡振宇決定辦一家航天公司。其好處有二:一是無論與科研所合作,還是申請試驗場所,公司身份顯然比愛好者團隊更具說服力;二是公司規范化的管理運作,能夠有效防止愛好者團隊曾經的鬧劇。
離開科創航天局不久后,胡振宇結識了來自清華大學的航天學博士嚴丞翊和資深火箭愛好者吳曉飛。2014年1月,三人在深圳聯手創立了國內首家民營航天公司——翎客航天(LinkSpace)。“翎客”即Linker的譯名,同時“翎”象征羽毛,“翎客”意為插上羽毛遨游太空的人。
三人團隊明確分工,嚴丞翊有著豐富的理論基礎,由他引進海外最新的技術與理念;動手能力最強的吳曉飛則把控材料、工藝等制造環節;而有著成功發射經驗的胡振宇負責火箭整體結構搭建設計,同時胡振宇作為公司領導人,還負責戰略發展和商業運作。
他們沒有自己的研發基地,大部分基礎實驗都需要借用清華大學的實驗室,雖然把公司注冊在了深圳,但他們并沒有固定的辦公地址,而是“流動辦公”,并在吳曉飛的江蘇老家找到一片空地作為試驗場。
與許多人想象的不同,國內的航天市場并非絕對禁區,也沒有眾多監管機構設置門檻。翎客航天除了獲取一些資質認證外,創辦過程中并未遇到阻礙。由于國內對于探空火箭并沒有明確的管理條例,胡振宇曾經的經驗是,發射前向空管部門、空軍等提交申請,預訂航道和發射場地即可。而監管部門更傾向于事后監管。“你去找他們溝通,人家都不理你。沒有條文可以批準你,也沒有條文去抓你。但火箭掉下來砸到人,你就別想跑了。”
按照胡振宇的規劃,翎客航天的目標是國內首家提供探空火箭發射服務的民營企業。目前,探空火箭的主要客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實際上,對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這些巨頭國企而言,探空火箭造價低廉,遠不如發射衛星賺錢,因此也沒有太大的投入意愿。這使得多年以來,國內只有航天科技集團下屬的第四研究院一家機構提供探空火箭發射服務,每次發射的報價為300萬元左右。
然而,航天科技集團第四研究院作為一家體制內的研究所,擁有多級承包商,中間有很多抽利的過程。而胡振宇則希望翎客盡可能自力更生:“能自己做的,我們全都是自己做。采購的東西只占20%,火箭燃料、發動機等核心部件完全是自主的。”
探空火箭的結構相對簡單,箭體材料在公開市場上就能買到,胡振宇和他的團隊能夠自行制造發動機并組裝箭體。唯一的麻煩是火箭燃料。這種燃料與導彈和航天飛機使用的固體推進劑完全相同,屬于危險品,個人需要通過特殊途徑購買,還要在公安局備案。翎客則是由嚴丞翊出面,以公司的名義進行購買。
由于縮短了供應商鏈條,減少了分包成本,避免了層層倒手帶來的加價,在保證了利潤率的前提下,翎客可以把發射價格拉低至200萬元,以性價比沖擊市場。
第一單生意很快找上門來。一家來自長三角的企業,希望翎客能為自己做一款用于推動火箭發射的動力核心。在找到翎客之前,他們已經聯系過幾家大型科研機構,但由于費用遠超預算,無奈之下才找到了新成立的翎客。
盡管了解到胡振宇的團隊僅有三人,連個像樣的研發基地都沒有,但由于報價實在比那些大型科研機構低太多,其展示出的技術實力又能夠達到標準,這家企業最終決定與翎客簽訂一份為期3年的意向性合作協議。
一個億的狂想
雖然只是一份意向性協議,但卻令初創的翎客備受鼓舞。在胡振宇看來,航天領域未來的商業前景必然屬于民營航天公司。
據美國太空基金會最新研究成果,2014年全球航天領域相關的市場規模將超過 3000 億美元。同樣早在2011年,國新辦出版了《2011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書中暗許社會各界參與各種航天活動。
在這些大趨勢下,作為國內第一家民營航天公司的翎客,必然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一個商業合作的例子是,2014年1月,翎客和一家廣告制作公司合作,在火箭上安裝攝像機,將火箭發射以及升空這一系列場景錄制下來,用來進行廣告宣傳。
類似的商業合作,在胡振宇的構想中,都還只是小打小鬧。他的一個瘋狂計劃是,三年內打造出最大飛行高度200千米以上、載荷50千克以上的中國最大的探空火箭。
這個瘋狂的計劃無疑需要大量的資金,而胡振宇的融資計劃更為瘋狂。2014年2月,他按照美國Space X航天公司的發展歷程,自己為自己的公司估值1億元,并宣布以16%的股份融資1600萬元的價格,開始尋找風險投資。
在很多投資人來看,比起很多憑借講故事融資的公司,憑借一個瘋狂想法就想融資的胡振宇似乎更不靠譜。更尷尬的是,普通大眾對于航天的印象諸如“長征”和“玉兔”等運載火箭上,大多數投資人并不了解探空火箭,其中不少人甚至第一次聽說這個名詞。
“你能送人上太空么?”無數次面對這個問題,胡振宇只能無奈地笑了笑:“不能。”
“那你能做什么?”
投資人的種種質疑不無道理。當得知探空火箭僅是以“直上直下”飛行軌跡,來搭載儀器升空進行科學觀測時,他們反應迥異。略懂這行的人認為翎客的出路是跟大型企業合作,搭載對方產品上太空進行測試,但要實現這一步,1600萬元根本不夠燒。而不懂這行的人則覺得,三個年輕人要搞火箭公司,剛創立就敢估值1個億,純屬扯淡。
總而言之,在一些投資人眼里,胡振宇不是科學瘋子,就是商業騙子。
面對種種質疑,胡振宇卻顯得頗為自信。他認為,翎客航天的技術能力不但已經得到了業內的認可,還獲得了國內某研究所的一個項目,而這也是他們目前主要的收入來源。
2014年6月,在采訪中胡振宇告訴本刊記者:“我不但要打造探空火箭,還會打造載人火箭,將人送到太空旅游!”這個科幻電影里才能出現的場景,真的能在這三個年輕人手中實現嗎?
其實,這個計劃并非遙不可及。如今在全球范圍內“太空觀光”已成為眾多航天公司意欲占領的市場,市場競爭已提前白熱化。馬斯克的Space X公司就曾宣布將在2015年中期,使用載人飛船將人送上太空,并將在2017年開始向國際太空站提供乘員運輸的商業服務。同樣在大洋彼岸的英國,也有航天公司預售了300張價值1億美元的“火箭客票”,一經推出在短時間內就被搶購一空。
胡振宇同樣窺探著這個誘人的市場。他計劃三年內打造出最大飛行高度200千米以上、載荷50千克以上的中國最大的探空火箭,然后再把精力轉移到小型衛星運載火箭上,爭取在2020年打造出能夠發射小型衛星的火箭。“到時候誰還敢說我們不值一億元?”
然而,對于這家成立僅半年,僅有三個人的小公司來說,將這些天馬行空的計劃落地,比將一枚火箭發射上天,要難上太多。21歲的胡振宇僅僅邁出了一小步。
編 輯 曹一方 gemini_cyf@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