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
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節目的嘉賓黃菡女士,有一次在鄭州演講,談到個體對人生哲理是“知難行易”還是“知易行難”的問題時,她認為還是“知難行易”:“你只要真正懂得道理,做起來就很容易了。”
但仔細想想,恐怕未必如此,否則鳥窠禪師就不會說“三歲兒童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了。蓋因人的行為并非全受清晰的邏輯思維支配,而更多地受著“文化無意識”和“心理無意識”的控制。
文化是由一系列情景性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組成的。心理學家弗洛姆說:“人在生物學上的弱點,恰是人類文化產生的條件。”的確,如果人類的生物本能就很強,還有產生文化的必要嗎?他也道出了人必須臣服于文化的根本原因—人除了本能之外,必須依賴文化保護自己,給自己提供種種好處,你不臣服能行嗎?
每個文化中的人們,其行為都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原因無他,文化的影響而已。
你的文化系統對你的控制,猶如一個“自動導航系統”。只有當你涉足陌生的文化時,“自動導航”失靈,你陷入迷路的危險中,不得不由自己來掌舵,這時,你才會發現平時難以發現的“文化無意識”,才會發現自己的文化與他人的文化竟然如此迥異。
同樣一個事物,由不同文化的人看來就成了不同的事物。比如西方人看待的東方,和東方人看待的東方就是不同的;中國北方人看待的廣東和廣東人看待的廣東也是不同的。
人類受到技術的局限,更受到文化的局限。人依賴于自己創造出來的技術,人更依賴自己創造出來的文化。文化塑造了千姿百態的人類,卻也由此造成了溝通與交流的鴻溝。關鍵的弊端在于,我們總是站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立場,來解讀別人的文化,有時還會不解或嘲笑那些跟自己不同的文化。
雖然文化有著鮮明的地域、種族、性別、職業等等特征,但是“溝通無國界”!你的文化成就了你自己,也要允許別人的文化成就他自己,并且不應認為只有你的文化才是“正宗”,而他人的文化只是“旁門左道”。因為人類文明本無所謂正宗不正宗,文化的魅力就在于融合、吸收、吐故納新。
正統往往意味著僵化與保守,意味著較多的陳規陋習,雜交才是進步的契機和動力。中國傳統的中醫雖然正統,但今天好多病毒都在變異,因此中醫的醫術也要及時更新,不然就會逐漸被淘汰。日本文明發展的兩個關鍵時期,一是1000多年前輸入了中國文明,二是100多年前輸入了西洋文明,這兩次雜交、學習都使日本社會得到了空前發展。
我們與其他文化接觸的經驗可以教會我們很多東西,但我們經常的反應是不習慣、不自然、不自在,感覺與其他文化交流與溝通很困難,等等。
尊重是溝通的前提,也是溝通的必要條件。如果你不尊重別人的文化,就不會想要去了解它。如果別人對你的文化也這樣想,那兩種文化的溝通就不可能發生,即使發生了,也是“溝而不通”。
尊重別人的文化很難嗎?很難,因為我們不知不覺就會冒犯它。兩種文化的見面也許就是一種互相冒犯。那么,是冒犯之后繼續冒犯,互不相讓,還是通過溝通,互釋,達到“求同存異”的和諧局面?
現代社會越來越復雜,文化日益多元化。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沖破文化認同的鉗制,力戒用任何單一的標準來解釋任何特定文化,尊重并與所有其他文化的人群平等地雜處,普泛地發揚光大人性,才能共同面對和解決全球廣泛且根深蒂固的社會和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