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竹盛
《起火的世界:為何輸出自由市場民主,卻收獲種族仇恨與全球動蕩?》
蔡美兒 著 劉懷昭 譯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4年6月版
民主為何在一些國家或地區取得成功,卻在南美、非洲的很多國家失敗了?民主是平息種族沖突的對策還是煽動種族屠殺的推手?中東的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恨之入骨,而世界上也有不少國家痛恨美國,兩者根源有何相通之處嗎?
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問題,《起火的世界》給出了統一的答案—一個社會如果存在主導市場的少數族群,這個社會民主化的后果可能是種族仇恨、經濟剝奪,甚至是種族屠殺。所以蔡美兒猜測,以色列人肯定不希望中東的阿拉伯國家民主化了,而美國也不會愿意國際社會用民主規則來討論和解決問題。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蔡美兒分析了世界各地許多存在相似情況的國家和地區,向我們展現發生的機制:出于各種原因,一些社會的市場被少數族群所掌控,例如東南亞的華裔、盧旺達的圖西人、南美各國的白人。在民主化之前,他們要么同時也是政治上的主導者,要么與執政者結成裙帶關系,因此尚能壓制多數族群的積怨。民主化帶來的是“數人頭的政治”,投機的政治家為了獲得支持,最便利和最有效的手段便是煽動經濟上處于弱勢的多數族群,利用他們對少數族群的嫉妒和積怨,制造出族群仇恨。后果往往是悲劇性的,輕則沒收財產,重則發生種族沖突,乃至種族滅絕,這樣的例子在世界范圍內并不少見。
在一些人眼中(比如蔡美兒提到的全球化支持者),市場和民主有如萬能的上帝,能解救落后國家于萬般困境。然而,他們卻忘了,上帝并不總是給予,上帝也會剝奪。《馬太福音》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存在主導市場的少數族群的國家,便可能屬于后一種—民主的降臨并沒有將它們送入天堂,而是打入了地獄。
本書作者另外一個大家更為熟識的稱呼是“虎媽”。她的育兒自傳《虎媽的戰歌》一度引發中式和美式家教的廣泛爭議。虎媽有一個觀點是:“西方父母對孩子的自尊擔憂頗多,但是作為父母,最不利于保護孩子自尊心的行為,就是你眼看著他們在困難面前放棄努力而不作為。”
蔡美兒在本書中也展現了虎媽本色。面對市場和民主在一些國家制造的災難性后果,她的結論并不是放棄市場和民主,而是恰恰相反,我們應該努力避免這些災難性后果出現,為市場和民主在這些國家運轉打好基礎。努力的方向包括:通過教育等平權措施扶助弱勢族群,提高他們的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收益的受益面;反對偽善的民主和簡單化為“投票箱和多數人統治”的民主;主導市場的少數族群主動為當地做出更大奉獻。
盡管本書僅討論存在主導市場的少數族群的社會,但對于不存在少數和多數族群沖突的待民主化國家來說,本書同樣具有啟示意義。嚴重的經濟不平等和社會隔閡也可能在族群以外的不同層面上存在,例如城鄉之間、不同區域之間、不同階層之間。對于這些國家,當民主化到來之時,不平等的各層面之間也可能發生沖突,導致嚴重后果。
我們經常面對的難題是,為了民主我們能夠和需要付出多少代價。本書的啟示卻是—有時候,即使我們付出代價,民主也未必會降臨。這個啟示告訴我們,民主不是一場魯莽的冒險,它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它是一項需要精雕細琢的事業。
《太平洋戰爭》
【英】道格拉斯·福特 著
劉建波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4年11月版
與大多數美國作家關于太平洋戰爭的著述不同,作者同等考量了所有參戰國發揮的作用,整合了有關日本行動的研究,并引用了大量最近從英國和美國檔案館解密的檔案,從更加廣泛、多國的角度分析太平洋戰爭,對比研究作戰雙方的行為,并從軍事高層指揮、政府以及公眾的視角記述這場戰爭。
《在這個世界生活》
黃曉勇 主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年9月版
“篤學講堂”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邀請沈志華、吳岳良、唐國強、金鐵霖、韓美林、馮滬祥等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舉辦的專題講座,主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歷史、藝術等諸多領域。本書是這些名家與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師生互動的真實記錄。
《2018》
劉慈欣 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4年12月版
中國科幻第一人,九屆銀河獎得主,《三體》作者劉慈欣作品。2018年,人類社會擁有了可以改變基因延長壽命的技術,人類壽命可達300年。同時,網絡虛擬社會已經極其龐大,實體貨幣逐漸廢除,虛擬貨幣正在興起。風云變幻的大背景下,人心動蕩,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