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 Insight

人事∣ Personnel
2013年中央部委辦官員的新調動
對人民網公布的2013年調動信息進行統計發現,2013年的黨中央、國務院等部門部級官員共有超過160人出現了職位調動。分析調動頻率,可以看到2013年人事變動的首要特點是對宣傳、黨員教育和文化領域的高度重視。宣傳部門的變動很明顯,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力量大大增強,出現新的主任和專職副主任,外宣辦、國新辦主任和副主任也被更換。而在中央黨校,校長、常務副校長、副校長、教育長全部換人。跟環保、科技、農業等部門相比,文化部的高層變動更多,它調來了3名新領導。
第二個特點顯示的是中國對商務和外交的雄心勃勃。在國務院的25個組成部門中,除了衛計委以外,“換血”力度最大的當屬商務部。商務部黨組書記、國際貿易談判的正副代表、2名副部長、3名部長助理全部是 “新人”。其次就是外交部,其副部長換了4名,還有1名新任部長助理。在黨中央部門的調動中,國臺辦的1名主任和2名副主任皆是新上任。
其他調動較頻繁的部門是工信部、財政部和公安部,這與工業轉型升級、財稅改革、公共安全等領域的部署緊密相關。
高層∣ High Level
習近平
1月7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政法機關和廣大干警要把人民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要以最堅決的意志、最堅決的行動掃除政法領域的腐敗現象,堅決清除害群之馬。
李克強
李克強考察天津濱海新區時表示,金融租賃產業在我國是新的高地,國家要培育這個產業發展壯大。他鼓勵企業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要吃“皇帝蟹”,同時還要能夠駕馭“皇帝蟹”周游世界。他鼓勵青年創業者,“有人為了生活而工作,有人為了工作而生活,而你們把工作和生活結合在了一起,相信你們一定能創造一個嶄新的時代!”
俞正聲
俞正聲1月5日在全國統戰部長會議上說,要著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把加強民主黨派組織建設特別是領導班子建設,作為基礎性戰略性任務抓緊抓好。要協助民主黨派健全制度,加強代表人士培養特別是后備人才培養,推薦更多黨外人才在實職崗位經受鍛煉,提高合作共事的能力和水平。
政情∣ Political
財政部
出差應向接待單位繳納費用
《中央和國家機關差旅費管理辦法》于1月1日正式實施。新規沒有設定全國統一的差旅費標準,而是由各地自行制定和適時調整。出差時的市內交通費用,由每人每天30元上漲到80元。若由接待單位統一安排用餐或提供交通工具的,應向接待單位繳納相關費用。2013年9月以來,會議費、出國經費、培訓費等多個開支管理新規陸續出臺。
國土部
全國耕地多出2億畝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顯示,全國耕地2009年共有20.3億畝,比基于第一次調查的數據多出2億畝。官方認為,這是“把原有、實有的耕地調查出來,并不是我國實有耕地數量真的增加了”。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之前為了少繳納農業稅,農民有少報土地的動機,但農業稅取消后,土地可以入股、轉包、出租,農民有如實報土地的動機。
審計署
部分扶貧資金被用于形象工程

審計署對19個縣2010年至2012年財政扶貧資金的審計結果顯示,19個縣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虛報冒領、騙取套取扶貧資金或扶貧貸款的問題,部分扶貧資金被任意擠占挪用,有的用于大搞形象工程,甚至用于請客送禮等等。寧夏同心縣扶貧辦做宣傳展示牌,其中單價1.4萬元以上的就有24塊。
輿情∣Public Sentiment

領導人新形象的“口碑營銷”
“中國共產黨與你一起在路上”—這是復興路上工作室最新宣傳短片里的結語。該工作室2013年10月推出的 《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短片 “尺度很大”,中國最高領導人的選拔機制被公開談論,各大常委也第一次以卡通形象出現。
私人照片、長篇特稿、微博播報、宣傳短片、公開國家主席辦公室陳設、與普通民眾“買包子”偶遇……對中國來說,這一次次的變化都算是令人新奇的進步。
對自媒體和新傳播形式的主動利用,是一個顯著的改變。思路從“用官媒來播報”到“吸引群眾主動分享、口耳相傳”,發微博、拍照、錄像各顯神通,人們也有了“自己找亮點”的解讀空間。第二個新氣象是從“談工作”發展到“講生活”,允許適當的生活化,滿足民眾正常的好奇心。高層的個人形象更為豐富立體,亮相場合也頗為多樣。
從釋放的信號和新聞節奏來看,這些變化反映的不僅是觀念上的適時轉變,站在幕后的應該是一個懂年輕人、懂新媒體、懂輿論的運作團隊。團隊希望宣傳的主題宗旨其實并未有根本上的變化,不過其靈活的形式大大消解了以往的枯燥。除了形式以外,這個團隊能夠調動的資源也相當豐富,從國內到國外,從上層到下層,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有相當多的力量被整合進來。他們所做的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宣傳,更是一種整體策劃,一種對風氣和觀念的引領。值得肯定的是,他們展現了對傳播規律和民意的尊重,亦在試探和尋找輿論的興趣點和最佳溝通方式。
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官方的一些 “營銷舉措”都不算超前也不算標新立異。但這無疑是個值得鼓勵的開始。再往后走,起碼有兩點值得期待。
一是對這些新的宣傳方式更加寬容。如果對輿論反應過于敏感和小心翼翼,其宣傳效果反而受到影響。二是會否真正產生官員形象宣傳上的帶動效應。目前的帶動作用并不明顯,各地官員在自我宣傳上仍很“保守”,單純的模仿多于創造力的激發,口頭上的跟風多于行動上的學習。
或許應該更自信一些,相信民眾會愿意擁抱和肯定這些向善的變化。因為真正的改革,該是經得起千錘百煉的。 (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