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會,扶老人跟“被訛錢”竟然緊緊聯系在一起。1月2日,廣東河源的吳偉青選擇了用跳水塘自殺來自證清白。在生前,他堅稱自己是救助而非撞倒老人,面對老人的醫療費和可能面臨的賠償,他打電話對女兒說“你爸也不想死,但真的沒有那么多錢”。迫切地用極端方式來自證,或許也是因為錢。目前,事件真相仍在調查中。
也許會有人將“該不該扶老人”當成道德問題,但對許多普通人來說,物質和精神上的社會支持系統更為關鍵。2013年底,青島超銀中學的3名初中學生在街上救助了一位摔倒的老人,超銀中學2011年發布的“撐腰體”在緊急時刻免去了學生的后顧之憂:“超銀學校學生路遇老人跌倒盡管去扶,如果被訛上,超銀幫你打官司。如果敗訴,超銀幫你賠償!”學校為學生們提供了分攤風險的機制。
“扶老人”的爭議背后有深刻的社會道德因素,也折射了醫保制度的不完善帶來的養老之痛。老人們“摔不起”、“病不起”,一些老人及其親屬承擔不了老人住院的后果,加劇了一些無責任人的“扶不起”窘境。2013年12月,沈陽王大爺被一名小伙子撞倒以后謊稱自己是退休干部有醫保,讓小伙子先走。而事實上,王大爺只是一名每月工資1750元的保安,既沒有醫保也沒有養老金。
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每個人都會成為其中一員。若按30%的發生率估算,每年將有4000多萬老年人至少跌倒1次。2012年,上海市戶籍人口中因跌倒致死1982人,其中85.3%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老年人跌倒死亡率達68.6/10萬。此外,跌倒還導致大量老年人不同程度的殘疾或活動能力下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救人者同樣會有一天成為老年人。扶還是不扶?并不僅僅是道德問題。 (戴玉)

2014年1月7日,12306客服中心的接線員正在發泄不滿,他們身后的出氣墻上是密密麻麻的字條。接線員的憤怒正是被群眾的憤怒所傳染。媒體近日曝光,網絡黃牛黨可在10分鐘內掠走1245張火車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