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昊
近年來,轉基因食品健康與否的技術層面爭論,開始向各個領域蔓延,甚至成為涉及知識產權和國家安全的話題,而對其背后的跨國利益集團的指責也漸漸匯聚。確實,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單純的技術爭議背后可能是復雜的權力、知識、資本之間的激烈博弈。
生物技術發明受到專利保護始于1980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Diamond v. Chakrabarty案中的判決,該判決將遺傳工程技術納入美國專利法第101條保護范圍之內。在此之后,對農作物進行基因改造的研究和推廣步伐大大加快。孟山都公司更是以轉基因種子的研發和銷售迅速崛起,成為本領域的跨國巨頭。
生物技術發明在實踐中解決了很多國家的糧食產量問題,但也使這些國家的糧食生產更加依賴某個跨國集團。于是產生了這些國家的人民對于轉基因等生物技術的復雜情感:一方面承認轉基因技術的貢獻,但另一方面也對其心存疑慮,認為跨國公司可能通過知識產權而實現對發展中國家糧食和人民的控制。
10年前我就在一些文章中表達了對于知識產權過度擴張可能傷害普遍人權的憂慮。到今天情況仍然沒有改觀。實際上,知識產權代表的更多的不是科學,而是技術??茖W創新并不需要知識產權所帶來的利益的鼓勵,它只需要最簡單的好奇心。只有大規模的技術研發才是以利益為導向的,其背后是大規模的生產預期和資本驅動。不久前,新聞報道堂堂中國公司的董事長夫婦到美國潛行于玉米地去偷竊種子,而專利所有者孟山都公司則不遺余力地保護種子專利,對這對夫婦進行報警、扣留、訴訟,各種手段都使用了。這說明在以技術進步為名所形成的種子專利的壟斷權背后,是真實的資本利益。
但另一方面,將孟山都等公司的逐利行為理解為某個利益集團試圖控制全世界的陰謀,卻既不真實,也不明智。
說這種說法不真實,是因為實在難以看出孟山都等公司自己就是個政治集團,或者與國內政客達成了什么協議,要一舉控制阿根廷、巴西、中國等糧食大國,從而實現某種政治使命。他們只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國際政治經濟法律體系的漏洞為自己的企業謀利而已。將其行為政治化實在是高估或低估了資本家的雄心壯志。
說這種說法不明智,是因為陰謀論是典型的偷懶思維方式。目前的局面是在一系列制度環境背景(如現代各國的國內知識產權制度、WTO下所達成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等)下發生的。不去理解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結構,從而理解問題的客觀緣起,而將其描述為人為設計的結果,這對于解決轉基因的爭議問題毫無貢獻。在這個意義上,孟山都等公司的最大問題不是陰謀的企圖,而是壟斷的事實—對知識產權的壟斷。片面強調陰謀論和動機問題,而非著眼問題成因,反而容易轉移視線,失去對壟斷特權等真實問題的解決機會。
所以,在這場關于技術與利益的爭論中,我們應該關注的不是想象中的陰謀論和假想敵,而是真正還原技術研發和技術保護背后的利益取向。當全世界的專利中90%以上是屬于西方國家,而實際上這些專利的取得是應用了全人類的文化成果的時候,是時候在真實情況的基礎上規范和完善國際國內的知識產權法則了。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需要發出自己理性而非臆想的意見,打破知識產權的西方壟斷,調節知識產權與普遍人權之間的矛盾,避免使一個嚴肅的話題陷入無意義的爭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