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
柴科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音樂比賽(俗稱“小柴”比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和最高級別的青少年(十七歲以下)專業(yè)音樂比賽,于1991年由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明星協(xié)會”創(chuàng)辦,包括鋼琴、小提琴、大提琴三個項目。該協(xié)會的成員大多是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的獲獎者,而創(chuàng)辦者也希望通過舉辦這一賽事,發(fā)掘和進一步培養(yǎng)世界各國具有音樂天賦的青少年。首屆比賽于1992年在莫斯科舉行,第二屆至第七屆比賽先后在仙臺(日本)、圣彼得堡(俄羅斯)、廈門、倉敷(日本)、水原(韓國)、蒙特勒-沃韋(瑞士)舉行。在過去的七屆比賽中,已有來自三十二個國家的兩千五百多名選手提交了參賽申請,一千多名選手參加了比賽。
本次比賽于2014年6月23日至7月3日在莫斯科舉行,由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明星協(xié)會、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莫斯科格尼辛音樂學院、莫斯科大學中央音樂學院聯(lián)合主辦,面向全球十七歲以下的青年鋼琴家、小提琴家及大提琴家。
由于這屆比賽是自1992年之后首次回歸創(chuàng)辦地、俄羅斯的莫斯科舉辦,因此被賦予了不同尋常的歷史意義,格外受到重視。
本屆大提琴項目比賽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五十一名選手通過了審核和預選,取得第一輪參賽資格,其中韓國十四人,美國十二人(其中九位來自朱利亞音樂學校附中、一位來自加州的柯爾本音樂學院),俄羅斯九人(其中三位來自莫斯科音樂學院附中)和中國九人(北京四位、上海五位),其余國家的參賽選手則基本上都是各為一人。
初賽曲目的內(nèi)容為:一首練習曲、一首炫技性的樂曲以及一首展示演奏者樂感的抒情樂曲,主要目的是考察參賽選手的左手技巧和樂感。經(jīng)過第一輪的角逐后,共有二十九名選手晉級到第二輪,其中韓國十名,俄國六名,美國五名,中國三名(上海音樂學院附小六年級學生李拉和附中高一學生陳佑豐,以及中央音樂學院的姚佳訊),法國兩名,德國一名、意大利一名,日本一名。
第二輪的曲目要求更復雜一些,首先任選一首巴赫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的前奏曲和其中一段舞曲樂章,其次是一首古典奏鳴曲,最后演奏一首現(xiàn)代大提琴作品或是柴科夫斯基的《夜曲》。這輪意在考查演奏者對巴羅克音樂風格的理解和掌握,并通過演奏者對經(jīng)典古典大提琴奏鳴曲如?,?shù)倌?、佛朗科爾、瓦倫替尼、布列瓦爾、博凱里尼等的演奏,以及對柴科夫斯基的《夜曲》或一首現(xiàn)代大提琴作品的詮釋,來進一步判斷入圍選手在音樂修養(yǎng)和左手技術(shù)方面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半決賽對入圍選手的考查是非常全面的,它要求選手不但要有非常扎實的技巧,同時對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品風格也要把握得很準確,這一點對青少年選手來講是非常不容易的。這輪比賽最為激烈,只有六名選手能進入決賽,其中包括兩位韓國選手,兩位美國選手,一位中國選手和一位俄羅斯選手。
由于本人大部分時間都呆在旅館里為自己學生陳佑豐、李拉準備比賽,所以在整個第一輪和第二輪的比賽期間,我只聽到在他們后面幾位選手的演奏,其他選手的臨場表現(xiàn)情況并不非常了解。從進入決賽的另五名選手的履歷來看,除俄羅斯外,各位選手都已有較為豐富的比賽經(jīng)歷和舞臺經(jīng)驗: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加布里埃爾·馬丁斯(Gabriel Martins)剛在2013年的大衛(wèi)·波帕爾(David Popper)國際比賽中得過第一名;來自柯爾本音樂學院的內(nèi)森·列(Nathan Le)也得過四個不同比賽的第一名,并有過與兩個俄國交響樂團和一個維也納樂團的獨奏演出經(jīng)歷;來自韓國的鄭宇燦(Woochan Jeong )得過兩個韓國國內(nèi)比賽的第一名,另一名韓國選手樸泫雅(Pyo Hyunah)則在韓國拿過四個不同比賽的第一名。當然,李拉在過去三年中也分別在三個國際比賽中獲得過第一,而來自東道主俄國的娜塔莉亞·斯米爾諾娃(Natalia Smirnova)應該說是相對較弱的一個選手。

最終的決賽在莫斯科音樂學院金色大廳舉行。按照當今世界音樂大賽的慣例,決賽選手要在交響樂團協(xié)奏下演奏一首自選的大提琴協(xié)奏曲,這也是一個標準的程序。為此,六位選手都盡全力進行了最后一搏,最終結(jié)果為:李拉榮獲第一名,金獎;加布里埃爾·馬丁斯和鄭宇燦并列第二,內(nèi)森·列第三,樸泫雅第四,娜塔莉亞·斯米爾諾娃第五。
陳佑豐的成績也相當不錯,他不但入圍了半決賽,還因演奏指定曲目柴科夫斯基的《夜曲》表現(xiàn)出色而獲得評委會頒發(fā)的“最佳柴科夫斯基樂曲演奏”特別獎——這也是陳佑豐第二次在國際比賽中獲得類似的獎項,前一次是2011年我?guī)诮菘藚⒓拥诙粚肏eran大提琴比賽時獲得評委會頒發(fā)的“耶瑟夫·密斯利沃切克的《G大調(diào)奏鳴曲》最佳音樂詮釋獎”(捷克作曲家作品,比賽指定曲目)。在7月3日晚上的閉幕式上,李拉在新俄羅斯國立交響樂團協(xié)奏下成功演奏了圣-桑的《A小調(diào)大提琴協(xié)奏曲》,全場聽眾都對這位中國小女孩的精彩表演報以熱烈的掌聲。當晚同臺演出的還有小提琴和鋼琴比賽的金獎獲得者,這里我不得不提到鋼琴組的第一名,十三歲的俄國選手亞歷山大·馬洛費夫(Aleksandr Malofeev) ,那晚他演奏了圣-桑的《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其無懈可擊的技巧和成熟老練的音樂表現(xiàn)獲得了滿場聽眾的喝彩,這也是我近十多年來聽到的這個年齡段孩子鋼琴獨奏中最激動人心的一次。
如今,在任意一個規(guī)模不小的國際音樂比賽中,幾乎都會遇到一些實力很強的韓國選手,她們就像是一個強大的“韓國軍團”,在莫斯科也不例外。尤其是韓國大提琴選手劉智仁(You Jee In),她是我這次最想聽的一位韓國選手。四年前,我曾在大阪的國際音樂比賽中聽過她的現(xiàn)場演奏,當時只有八歲的她,坐在一個小矮方凳上,拉著一把四分之一的“小大提琴”,從容地演奏了博凱里尼的《降B大調(diào)大提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其干凈利索、毫無負擔的左手技術(shù),精確的音準,漂亮的發(fā)音,優(yōu)雅活潑的音樂風格,恰到好處的舞臺表演風格,給我留下了非常強烈的印象。我當時甚至還有過這樣的念頭:不知馬友友八歲時是否也具有這樣的水平?不久之后,我又在YouTube上見到她拉的海頓C大調(diào)和D大調(diào)大提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以及帕格尼尼《摩西主題變奏曲》。所以這次聽說劉智仁也來參賽,我當然特別希望再次聽聽她的演奏。
這次她用了一把意大利名貴老琴,演奏風格也完全變了。她的兩輪比賽我都聽了,我比較喜歡她第一輪演奏的薩拉薩蒂《流浪者之歌》和第二輪卡薩多的《黑魔之舞》,她似乎非常享受演奏這兩首樂曲時的感覺,揉弦也演變成了小而快的那種類型,我相信她演奏這兩首曲子的風格和舞臺情緒一定會受到一般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和追捧的。然而,當她在第二輪中演奏巴赫的古典奏鳴曲時,我發(fā)現(xiàn)她依舊在使用相同的揉弦方法,而且也沒有因為樂曲時代的不同而在音樂的演釋風格上有所調(diào)整,這讓我感到十分意外。而且不知何故,她的音準和發(fā)音在兩輪的比賽中都時不時會顯露出些許不準和粗糙,我記得她在大阪那次演奏的音準和聲音非常干凈,不知是否由于這些原因,九位學院派的教授評委最終沒有讓她進入決賽。我從與她母親的交談中得知,在大阪比賽之后,她改換了老師。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她在這四年中怎么會有這么大的改變,從一個單純、活潑,技術(shù)干凈,音樂處理非常規(guī)范的演奏風格“轉(zhuǎn)型”為一種似乎更適合做特色作品的演奏家?這可真是應了中國那句老話:“黃毛丫頭十八變。”
另外讓我略感意外的是這次為決賽伴奏的國立新俄羅斯交響樂團。一般而言,歐洲樂團的音色相對柔美,管樂和弦樂能非常和諧地交融在一起,即便是在強奏時也不會失去恰當?shù)囊羯刂屏?。而這個俄羅斯樂團與歐洲樂團不同,不但音量很大(尤其是管樂),而且音色和音準有時還略顯粗糙,這樣的情形對于年輕的獨奏者來說很難把握,因為強大的樂隊音量有時會蓋過獨奏部分,這不能不說有點遺憾。在我印象中,真正一流的俄羅斯交響樂團的演奏風格應該不至于如此,我對俄羅斯人在音樂和芭蕾方面(尤其是蘇聯(lián)時代)的高超水準還是非常敬仰的。
總之,中國大提琴選手在這次比賽中的出色表現(xiàn)得到了評委和同行們的肯定,所以我們應該有信心。不過同時也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長處,為不斷提高我國大提琴教學水平,更好地培養(yǎng)我國的音樂人才而繼續(xù)努力。